青年作家羌人六的《一個巴掌拍不響》是一篇別有意味的短篇小說。從表面看,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鄉(xiāng)村酒鬼的尷尬處境與悲劇人生。但我覺得,酒鬼只是作家的一個切口。他想表達的,其實是一種鄉(xiāng)村的孤獨,是一種被忽視、被遮蔽的生存狀態(tài)。
在斷裂帶,劉長凹是一個普通而又特殊的存在。說他普通,是因為他對酒的喜歡幾乎是這個地方的男人的共性;說他特殊,是因為他對酒的依賴程度和醉酒頻率都超過了普通的男人。更重要的是,他因為醉酒被自己的女人和兒女拋棄了。在古老的鄉(xiāng)村倫理中,這種男女權力、父子權力倒置的現象,讓這個鄉(xiāng)下漢子一下子成為斷裂帶的話題。對于一個有經驗的讀者來說,故事的看點肯定不是劉長凹的醉酒歷史和醉酒丑態(tài),這只能是飯后閑聊的一部分,而不會成為人們長久關注并反思的命題。即使在故事里,醉酒也只是鄉(xiāng)人們對劉長凹的一種印象,并不關涉什么原則與是非。所以,在劉長凹被自己的女人拋棄后,這里的人們除了對劉長凹寄予同情之外,更多的還是對那個拋棄丈夫的女人的不解與敵意。因為,在他們心中,一個男人喝醉了酒并不是什么不可饒恕的罪,但一個女人拋棄自己的男人,則是對鄉(xiāng)村倫理的冒犯。
所以,無論是讀者還是故事里的人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劉長凹的醉酒不過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毛病,但他的女人和兒女離他而去,卻是一個重大事件。劉長凹怎樣繼續(xù)他的人生,他的女人和兒女怎樣建立和完成與斷裂帶的倫理關系,這里的人們究竟如何處理這種前所未有的人生變故,這些才是這個故事的最大看點。然而,我們期待的生命沖突并沒有發(fā)生。在斷裂帶,劉長凹沒有踏上尋仇之路,更沒有因為這種妻離子散的打擊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他甚至沒有找人傾訴心里的愁悶,而是繼續(xù)抱著酒瓶打發(fā)對他來說已經破敗不堪的日子,他對妻兒的念想與怨恨,只存在于他眼前的那條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上,存在于他呆滯的目光中。他沉默著,在沒人交流也沒人關懷的孤獨中最終走向了死亡。而那里的人們,除了最初的憤怒,并沒有一個人真正走進劉長凹的現實生活和內心世界,他們只是說著,看著,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遺忘了對一個鄉(xiāng)鄰應有的關注與拯救。
可以說,在整個事件中,幾乎沒有可以溫暖主人公生活的情感撫慰,幾乎沒有可以帶劉長凹走出人生困境的行動干預。直到他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他的兒女再一次回到家鄉(xiāng),用死者并不需要的隆重喪禮結束與父親和故鄉(xiāng)最后的倫理關系,人們也沒有太多的不解和感慨。他們只是遵從古老的倫理認同和鄉(xiāng)村秩序,讓死者的兒女以物質的形式彌補心靈上、道義上的虧欠,讓酒鬼劉長凹入土為安。然后,日子繼續(xù),生活繼續(xù)。沒有人愿意猜想一下,劉長凹究竟把什么樣的人生秘密帶進了墳墓;沒有人愿意追問一下,面對死去的劉長凹,他的女人和兒女究竟有沒有一點難過與愧疚?人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消遣著劉長凹的一生,以自己的理解打開一個關于酒精與死亡的記憶。在這樣的人生版圖里,每個人都被無法驅除的孤獨籠罩著,沒有傾訴的對象,沒有排遣的出口,只有一種似乎是自然的生死節(jié)奏,還有自然生死的無聲無息。因為,在鄉(xiāng)村成為斷裂帶的社會背景下,在都市劇中靚男美女的情感糾葛霸占屏幕的文化背景下,沒有人愿意坐下來聽一個關于鄉(xiāng)下人的老掉牙的故事,沒有人愿意停下來想一想這個故事背后的生命掙扎與心靈撕扯。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孤獨,而是一個群體的孤獨。
應該說,這是一篇有發(fā)現也有關懷的作品。羌人六發(fā)現了那種被時代發(fā)展遮蔽的鄉(xiāng)村孤獨,并表達了對這種悲涼存在的深刻同情與生命思考。作者沒有采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線性敘事,而是選擇了單元結構與插敘方式,讓這個故事充滿了懸念與留白。然而,除去這種主旨上的深度開掘和敘事的單元結構,小說的其他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人物性格的呈現方式。在這篇小說中,許多時候,人物的性格與感受并不是由人物自己的言行展現的,而是由作者的判斷完成的。這應該是小說寫作的大忌。再比如人物的設定。作者原本可以鎖定劉長凹一人,就可以實現這個故事的主旨,但他似乎并不信任這種實現方式,又刻意搬出了另一個人物——劉金芳。
我當然理解,作者是想通過劉金芳實現某種意義上的現實關懷,讓這個冰冷的故事生出一絲暖意,進而揭示這種苦難之外關懷的現實意義。但是,這個人物所占的比重太大了。在我看來,她甚至可以成為與劉長凹并行的意義載體。這個人物的主觀感受過于直觀和強烈,甚至淹沒了主人公的心理反應和情緒表達。如果是一個中篇或者長篇,這個人物可以成就作品的另一個維度。但對于一個短篇而言,這個人物戲份的設定只會打破敘述的平衡,讓讀者極容易把這個故事誤解為雙主角的人物預設。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這個人物的出現,對主人公的命運走向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她只是負責見證與詮釋主人公最后的歸宿,就像民間葬禮上的哭喪人一樣,不關心命運的體悟,只在意眼前的生死。所以,作者著力于這個人物的刻畫,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故事的意義構建,但又從結構上破壞了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的格局配比。還有劉長凹與妻子的關系、劉長凹醉酒的理由,都缺乏生活細節(jié)的足夠支撐,更多的還是依靠作者的交待。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小說的感染力和可讀性。
然而,最感遺憾的還不只是這些,而是小說的語言。因為,羌人六首先是一個詩人。在我的印象中,詩人對語言的自覺應該更強烈一些。尤其是讀完小說的第一節(jié)后,我對這篇作品的語言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隨著閱讀的展開,我的失望卻越來越深。許多小說寫作者都有一個誤區(qū)——小說語言只是負責故事的講述,而不關乎其他。其實,小說的語言不僅僅是故事的載體,它還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說的血肉與肌膚。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肯定是有語言自覺的。他會打造一種有別于他者的詞語選擇與敘述節(jié)奏,會在不同的語境中保留語言的毛邊。但不管是出于哪種考量,準確,都應是語言的第一方向。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在流連于汪曾祺的士大夫趣旨之時,能迅速進入劉震云的樸拙世界,無它,只因為這兩位作家都為他們書寫的世界和人生找到了最恰切的語言,為他們的故事找到了可以通過語調和音頻控制的節(jié)奏和味道。所以,我們在閱讀中愿意相信那些超越經驗的故事的真實性,愿意忽略那些有別于常識判斷的生命變異。
而羌人六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卻沒有達到這種語言上的精準度,沒有實現語言與人生的完美對接。從開始的過度抒情到后來的不同程度的修辭濫用,都表現出作者對語言的怠慢和隨意。比如,從劉金芳嘴里說出的“姐姐我真是貴人多忘事呀!”“快喊侄兒小軍跟你一道,把死死的門打開看看”等話語;在她心中涌起的“在她眼里,親情依然重于泰山”“不能熟視無睹”“一個孤家寡人”的想法,在語體色彩和修辭上都超出了這個鄉(xiāng)村婦女的文化定位。至于后面大段的對死者的哭訴,竟然有了屈原“天問”的色彩。這一切,都讓這篇小說出現了讓人難以適應的語體雜糅。我始終覺得,一個優(yōu)秀的小說家也許不會像詩人一樣“兩句三年得”地去煉字,但他一定會有一個整體的語言考里,他會努力讓他的語言和筆下的人物性格與人情世故保持一致,而不會讓語言隨著自己的感受和意愿去破壞文本的風格與整體性。
可以說,讀完這篇小說,我喜憂參半。一方面,為作者對現實的文學思考與呈現而感到欣慰——在這個盛行小資文本和心靈雞湯的年代,畢竟還有作家在深切地關注那個沒有話語權的孤獨群體;另一方面,也真的擔憂我們的作者缺乏對語言的足夠重視,畢竟小說還是語言的藝術。
作者簡介:辛泊平,70年代生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詩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秦皇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學》 《詩刊》等百余家報刊發(fā)表作品,并入選數十種選本。出版有詩歌評論集 《讀一首詩,讓時光安靜》 《與詩相遇》, 隨筆集《怎樣看一部電影》等。曾獲 《詩選刊》 中國年度詩歌評論獎、河北省文藝評論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