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毅峰
(遼寧省沈陽市積水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胃十二指腸潰瘍屬于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之一,發(fā)病率較高,如果病情遷延,可引起諸多嚴重并發(fā)癥,其中穿孔屬于多發(fā)并發(fā)癥,一旦出現穿孔,患者病情危重,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當前,手術是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以往主要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能夠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但由于術后并發(fā)癥較多,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因此,在胃十二指腸潰瘍手術治療中逐漸被腹腔鏡手術所取代。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4例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旨在探討腹腔鏡下修補術治療的優(yōu)勢,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4 例胃十二指腸穿孔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8 例;年齡23~67 歲,平均(48.2±5.3)歲。觀察組男 20 例,女 17 例;年齡 22~68 歲,平均(48.5±5.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胃十二指腸潰瘍診斷標準,且均出現穿孔并發(fā)癥;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嚴重腫瘤疾病者;臟器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后保持仰臥位,插入氣管,手術切口選擇患者右上腹經腹直肌部位,并準確測量與定位穿孔位置,活檢穿孔邊緣組織,完成穿孔部位修補后,將穿孔修補部位用大網膜覆蓋并固定。術后采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患者腹腔,然后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下修補術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待麻醉作用發(fā)揮后,在患者上腹部位選擇手術切口,做1.0 cm 左右弧形切口,建立CO2氣腹,壓力為12 mmHg。經切口插入腹腔鏡,觀察腹腔內情況,于患者左鎖骨中線肋緣處做0.5 cm作用切口,置入Trocar,并通過Trocar全面探查患者腹腔內詳細情況,采集潰瘍組織并進行活檢??p合修補潰瘍穿孔位置后,覆蓋并固定縫合部位用大網膜。結束后,采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患者腹腔,然后放置引流管,關閉腹腔。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等指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術后2、6、12及24 h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總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2、6、12及24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時間點,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18.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研究顯示,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中穿孔發(fā)生率約為15%[2]。胃十二指腸潰瘍在臨床中較常見,穿孔口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還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研究認為患者十二指腸黏膜受到嚴重腐蝕、胃蛋白酶等因素與該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3]。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胃腸道黏膜的防御功逐漸下降,幽門螺桿菌感染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大,也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發(fā)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抑制疾病進展的關鍵。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值P值手術時間(min)72.33±10.96 94.17±18.32 5.506<0.05術中出血量(mL)79.68±15.32 134.61±27.54 7.862<0.05術后排氣時間(h)37.19±5.14 64.38±12.06 6.237<0.05住院時間(d)8.54±1.93 12.86±3.07 4.335<0.05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score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scores)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值P值術后2 h 2.51±0.66 2.96±0.84 4.258<0.05術后6 h 3.43±0.86 4.01±1.07 5.695<0.05術后12 h 4.02±0.98 5.46±1.33 5.704<0.05術后24 h 3.54±0.89 5.26±1.26 6.016<0.05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現階段,手術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治療的主要方法,具有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往傳統(tǒng)開腹手術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治療的常用方法,但該術式創(chuàng)傷大,手術過程中患者失血量較多,不利于患者術后盡早康復,逐漸被其他手術類型取代。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技術在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治療中應用增多,腹腔鏡技術的應用中,將疾病探查與治療相結合,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減少術后出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術后恢復速度。此外,在腹腔鏡手術開展過程中,手術醫(yī)師的手術視野擴大,能使醫(yī)師更深入探查患者腹部,有效彌補傳統(tǒng)開腹手術無法對患者病變部位全面探查的不足,有利于疾病的根治[4]。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在我國發(fā)展迅猛,腹腔鏡手術也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諸多疾病手術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由于該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相對較輕,有利于患者術后盡早下床活動鍛煉,盡早恢復患者機體功能,提高預后康復速度[5]。此外,由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較短,避免患者腹腔內臟器在空氣中的暴露,因此,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手術安全性大幅提升[6]。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鏡手術對手術醫(yī)師的操作要求相對較高,要求手術醫(yī)師充分掌握患者的腹腔鏡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病情,確保手術治療效果[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向桂華等[8]研究顯示,對十二指腸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鏡修補術治療,手術時間為(69.85±8.24)min、術中出血量為(81.52±12.73)mL、住院時間為(8.17±1.55)d,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腹腔鏡手術對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更小,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速度較快,能明顯改善預后。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2、6、12及24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強澤好[9]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術后1 d觀察組VAS 評分為(3.28±1.04)分,低于對照組的(5.66±1.86)分,提示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患者手術應激反應較少,麻醉消失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較輕。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18.9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譚新華[10]研究認為,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患者,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其發(fā)生率為6.73%,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腹腔鏡手術方法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更小,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療效顯著,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康復速度較快,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