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姚漢芬
(1.武漢市漢口醫(yī)院泌尿外科,湖北 武漢 430010;2.武漢市漢口醫(yī)院院感辦,湖北 武漢 430010)
腎結石是泌尿外科常見的疾病,是由多種晶體物質及有機基質異常物質在腎臟聚集導致[1]。雖然腎結石是良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常伴有惡心、嘔吐、腹脹、血尿等癥狀,對患者腎臟造成嚴重損壞[2]。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多數青年男性患有腎結石疾病,且發(fā)病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上尿路結石患者問題更加突出[3]。因此,臨床正在積極探究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在治療腎結石中使用廣泛,并取得理想效果[4]。為了探討常規(guī)開放手術和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臨床效果,對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于本院診治的 100 例腎結石患者展開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治療的100例腎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女23例,男27例;年齡38~85歲,平均(59.6±2.2)歲;病程1~6個月,平均(3.6±2.3)個月;其中,左腎結石 15 例,右腎結石12 例,雙腎結石23 例;患者結石長度2.6~7.6 cm。觀察組中女26 例,男24例;年齡39~88 歲,平均(44.5±5.3)歲;病程1.1~6.3 個月,平均病程(4.1±1.3)個月;其中,左腎結石14例,右腎結石16 例,雙腎結石20 例;患者結石長度2.5~7.7 cm。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外科學》和《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中相關診療標準;通過B超等方法診斷患者為腎結石;年齡38~85歲。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或患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不符合手術治療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切開手術治療,手術前對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在患者第11肋間隙切口處進行手術,手術中嚴格遵守相關操作步驟,手術后對患者進行消炎、抗感染等措施。
觀察組患者進行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術中對患者采取腰硬聯(lián)合麻醉;②麻醉生效后患者取截石位,并逆行插管,按照患者具體情況留置導尿管;③患者呈俯臥姿勢,用B超定位引導,再用穿刺針穿刺進腎盞,當有尿液溢出時證明穿刺成功;④結石位置確定后,通過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準確的穿刺點穿刺,成功穿刺后插入斑馬導絲,在穿刺針旁行大約1 cm切口處,拔出針鞘,然后經皮擴張至F18 取石通道,通過腹皮鞘置入皮腎鏡;⑤觀察結石情況選擇EMS 氣壓彈道或鈥激光碎石,并把碎石清理干凈,仔細觀察患者腎內各盞及輸尿管上部,確保無結石殘留。碎石清理干凈后,認真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現(xiàn)象,手術后對患者進行消炎、抗感染等措施。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各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后下地活動時間、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手術后出血、手術后發(fā)熱、手術后感染)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手術后下地活動時間、手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6.8±0.7 29.2±0.9 138.919<0.001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手術時間(min)69.4±11.6 103.5±12.5 14.140<0.001手術中出血量(mL)52.15±10.56 157.04±11.75 46.948<0.001手術后下地活動時間(d)2.3±0.6 6.6±0.7 32.980<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疾病,常見病因有遺傳、環(huán)境、代謝、感染、飲食、藥物等[5]。腎結石會引起患者尿堵塞,影響患者泌尿系統(tǒng)功能,若不采取重視并及時醫(yī)治,病情將隨時間推移逐漸加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7]。因此,臨床上正積極探究有效的治療方法,目的是清除結石造成的梗阻問題,恢復腎功能,減輕患者的痛苦。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和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患者對治療的需求逐漸提高,愈加重視預后恢復和手術的安全性、創(chuàng)傷性等問題[8]。近年來,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在治療腎結石患者中使用增多,并取得顯著效果。本研究采取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手術后各臨床指標均高于采取傳統(tǒng)切開手術治療的患者,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采取傳統(tǒng)切開手術治療患者。與傳統(tǒng)切開手術治療方法比較,微創(chuàng)經皮腎取石術的優(yōu)勢在于能直觀的進行碎石和取石,提高手術效率,其通道擴張比經皮腎鏡擴張13~21F,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9]。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對設備的要求也較低,可以節(jié)約成本,能在基層醫(yī)院廣泛使用[10]。
微創(chuàng)經皮腎取石術在治療腎結石中安全性更高,可以較快的粉碎結石,現(xiàn)已成為治療腎結石的主要方法。但這種方法對醫(yī)護人員專業(yè)和臨床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如:如何在手術中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如何構建完善的通道等。患者進行微創(chuàng)經皮腎取石術治療前,醫(yī)護人員必須對患者進行分析和評估,確定體內結石的大小、位置等,通過患者結石大小、位置等選擇適宜的穿刺點和穿刺方法,確保能夠徹底清除結石,而結石較大的患者更多進行傳統(tǒng)切開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腎結石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