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靜 陳亮任 蔡方宙 鄭麗梅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東高州 525200
胃底靜脈曲張(gastric varices,GV)為臨床上肝硬化失代償期門脈高壓而引起的常見并發(fā)癥,因血流阻力增加,形成門體側枝循環(huán),引發(fā)破裂出血,且在治療后具有復發(fā)和再次出血的特點[1],對患者生命健康產(chǎn)生極大威脅。胃鏡下治療有簡便、無創(chuàng)口、止血快等特點,已成為臨床治療GV 破裂出血的常用方法[2],胃鏡下套扎術是臨床胃鏡治療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套扎器直徑相對有限,對部分曲張靜脈難以實施完全套扎,進而導致止血效果不佳,且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組織膠通過與機體組織接觸發(fā)生快速聚合固化,使曲張的靜脈變硬,從而達到止血目的[3]。本研究選取于高州市人民醫(yī)院治療的62例肝硬化并發(fā)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胃鏡下組織膠注射治療肝硬化并發(fā)GV 破裂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高州市人民醫(yī)院治療的62例肝硬化并發(fā)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20周歲者;②經(jīng)內鏡檢查均為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③神志清楚,能正常溝通者。排除標準:①肝性腦病者;②存在內鏡治療禁忌證者;③依從性差且不能正常溝通者。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7例;年齡35~55歲,平均(45.95±5.38)歲;初次出血15例,再次出血16例;肝硬化類型:乙型肝炎肝硬化18例,酒精性肝硬化13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0例,B級12例,C級9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8例;年齡36~56歲,平均(46.87±4.92)歲;初次出血12例,再次出血19例;肝硬化類型:乙型肝炎肝硬化17例,酒精性肝硬化14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1例,B級12例,C級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高州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術前均行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jiān)護、備血等常規(guī)術前準備。
對照組患者行套扎術治療,具體內容:胃鏡下確定靶靜脈,選擇適當?shù)奶自c行皮圈套扎,一條曲張的靜脈上最多可行3次套扎。
觀察組患者行組織膠(德國貝朗公司;生產(chǎn)批號:1050044;規(guī)格:0.5 mL/支)注射治療,具體內容:胃鏡檢查明確靜脈曲張的位置、直徑、數(shù)目及出血部位,以明確組織膠注射治療時的部位及使用劑量。注射針先預充50%葡萄糖注射液,將針頭快速刺入靶靜脈,推入50%葡萄糖注射液,再由助手協(xié)助交換注射器,注入組織膠1~2 mL 每點,再次交換注射器推入50%葡糖糖注射液。根據(jù)曲張靜脈的大小決定注射點數(shù),注射完成后檢查注射位置是否變硬,若未變硬則選擇適當?shù)牟课辉俅巫⑸洌敝镣耆冇矠橹埂?/p>
觀察兩組患者的GV 改善總有效率、血常規(guī)指標、肝功指標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①GV 改善效果標準:顯效——靜脈曲張的縮小程度>80%,或靜脈曲張完全消失;明顯有效——靜脈曲張的縮小程度≥50%~≤80%;有效——靜脈曲張的縮小程度≥30%~<50%;無效——靜脈曲張的縮小程度<30%或沒有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明顯有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血常規(guī):治療前后抽取患者靜脈血4 mL 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BS-220)以比色法檢測血紅蛋白(Hb)、紅細胞(RBC),以透射比色法檢測肝功能指標,包括總膽紅素(TBil)、清蛋白(ALB)。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發(fā)熱、腹痛、黑便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77.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GV 改善總有效率的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b、RBC、ALB 水平高于對照組,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血常規(guī)及肝功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血常規(guī)及肝功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 Hb(g/L) RBC(×102/L) TBil(μmol/L) ALB(g/L)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31 31 85.61±18.23 96.24±21.03 2.127 0.038 2.26±0.72 3.37±0.91 8.300<0.001 31.85±3.61 21.97±4.72 9.257<0.001 24.74±5.28 32.63±4.26 6.475<0.001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2.90%,低于對照組的38.7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肝硬化失代償期致門靜脈血不能正常通過肝臟而回流進入下腔靜脈,從而引起門靜脈高壓[4-5],使患者發(fā)生食管靜脈曲張或GV 等,GV 發(fā)生率雖低于食管靜脈曲張,但其由于其存在多個分支,且血流速度快于食管曲張,死亡率更高[6]。因此如何及時有效止血成為GV 破裂出血的治療關鍵,而以往套扎術治療止血效果不夠理想,故本院使用組織膠注射治療,以期達到良好止血效果。
組織膠為一種可發(fā)生快速水樣固化的物質,其在有微量陰離子的情況下,尤其是與機體組織接觸后能快速發(fā)生聚合反應而瞬間固化[7]。其治療GV 破裂出血主要是通過胃鏡將組織膠注射于靶靜脈處,與血液接觸后在數(shù)秒之內發(fā)生聚合反應,由液態(tài)轉變?yōu)楣虘B(tài),在曲張靜脈內形成栓子,從而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8]。與臨床上套扎術、藥物治療等止血方法比較,其可有效改善GV 程度,從而降低出血風險。本研究對肝硬化并發(fā)GV 出血患者采用胃鏡下組織膠注射治療后,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77.41%(P<0.05)。提示胃鏡下組織膠注射治療肝硬化并發(fā)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可提高治療效果。其可能與組織膠為水樣固化的物質,接觸血液后能瞬間發(fā)生聚合反應固化,從而快速封住血管破潰口,發(fā)揮即時止血作用。同時該物質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能長期停留在注射部位,進而降低后期再出血發(fā)生幾率,以提高治療效果。
Hb、RBC是臨床血常規(guī)檢查的常見指標,當發(fā)生GV 破裂出血時,血液流失致其水平降低,患者可出現(xiàn)貧血相關表現(xiàn)[9]。TBil、ALB 可反映機體的肝功能水平。當發(fā)生肝硬化等惡性腫瘤、營養(yǎng)不良時會致ALB 水平下降,而發(fā)生惡性貧血或肝炎時會致TBil 水平升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Hb、RBC、ALB 水平高于對照組,TBil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組織膠治療GV 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好,能減少患者的出血量,從而改善其血常規(guī)及肝功水平,且能有效改善靜脈曲張的情況。分析原因為組織膠注射治療時使用高糖-組織膠-高糖交叉注射的方法,使組織膠能完全進入靶靜脈內起到止血作用[11]。操作前對靜脈曲張的直徑、數(shù)目、出血部位進行確認,從而有效控制其治療時的使用劑量,減少其劑量對再出血的影響,且胃鏡下操作受血液、潴留食物的影響較小,從而加快了注射速度,減少速度較慢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操作后會反復確認注射部位是否變硬,從而減少操作失誤導致的出血,進一步促進其止血效果[12-13]。
GV 破裂出血致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黑便、腹痛等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2.90%,低于對照組的38.71%(P<0.05),這與張皞等[14]的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觀察組行組織膠治療時通過與機體組織發(fā)生快速固化反應而產(chǎn)生顯著的止血效果,從而有效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5]。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膠注射時應保證組織膠劑量,確保注射部位全部變實,方可有效的封閉靶靜脈血管,進而達到較好的止血效果。本研究不足之處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為此,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研究,以為臨床治療肝硬化并發(fā)GV 出血患者提參考。
綜上所述,胃鏡下組織膠注射治療肝硬化并發(fā)GV 出血患者能有效改善其靜脈曲張情況,止血效果好,且不良反應發(fā)生次數(shù)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