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 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
在消費者權益的五種救濟機制中,接下來筆者將主要討論社會救濟以及公力救濟方式存在的問題。
1.消費者協(xié)會調解。這種救濟途徑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消費者協(xié)會的調解協(xié)議不具備法律強制力?!跋M者協(xié)會的性質畢竟是一個社會團體,它不同于國家機關,它的行為并沒有強制力。也就是說,它沒有權力強迫經營者按它的意志行事?!盵1]而如果當事人拒不執(zhí)行調解協(xié)議,消協(xié)并不能就單一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而提起訴訟,至多只能“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評”。
2.仲裁機構仲裁。首先,仲裁機構的數量較少,有的地區(qū)消費者尋找仲裁機構仲裁較為困難。其次,仲裁的首要前提是當事人之間達成了仲裁協(xié)議,這使得經營者很可能不愿意進行仲裁。最后,就我國現實情況來講,較之仲裁來講,我國公民顯然更習慣或喜歡訴訟方式來解決糾紛。[2]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受理消費者的申訴主要是有關于經營者不依法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適當的案件,受案范圍較為狹窄。并且,行政部門作出的決定往往只是對經營者的行政處罰較為有效,而對于消費者的賠償問題無法有效解決。這種救濟機制雖然具有強制性,但是偏向于對行政責任和行政處罰的強制。
4.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訴訟周期太長,消費者維權的時間成本太高。一般情況下,訴訟案件的審理期限是六個月,二審上訴案件的審理期限一般為三個月,這也就加長了采用訴訟方式解決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糾紛可能需要的時間。而消費者協(xié)會調解一般是半個月,向行政管理部門申訴是60天。[3]與申請仲裁、向行政部門申訴一樣,訴訟也需要交納一定的費用,包括案件受理費、鑒定費以及其他費用等,這無疑加大了消費者維權的費用成本。
消費者權益救濟機制問題的解決、制度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也需要從降低消費者維權的費用成本與時間成本方面著手。
1.賦予消費者協(xié)會以訴權,使其不僅僅可以為維護眾多消費者權益而進行公益訴訟,還可以為少數甚至單個消費者權益而提起訴訟。[4]賦予消協(xié)以訴權,使處在弱勢地位的消費者不再處于“弱勢地位”。并且,消費者協(xié)會維護消費者利益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這大大有利于降低消費者維權費用成本,將案件完全委托給消協(xié),也有利于降低其時間成本。至于消費者協(xié)會的運作資金來源,有學者建議可以成立一個消費者基金,專門為消費者維權提供資金幫助,而消費者基金的資金來源,可以是社會捐助、國家撥款、企業(yè)資助(企業(yè)資助可以敦促企業(yè)盡力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岸P者認為,如果單獨為消費者維權提供資金幫助,不能很好地利用資金,而如果將資金交給消協(xié)打理,可以發(fā)揮這筆資金的最大效力,畢竟如果賦予消協(xié)以訴權,消協(xié)將具備專業(yè)素質來進行訴訟,利用這筆資金。賦予消協(xié)以訴權,類似于建立專門的關于消費者維權方面的“法律援助制度”[5]。在賦予消費者以訴權之后,眾多消費者在類似或者同一案件中可以委托消協(xié)作為其“共同代表人”參加到共同訴訟中,這與國外的集團訴訟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不必再繼續(xù)建立集團訴訟制度,節(jié)省立法資源。
2.建立小額訴訟制度或者小額仲裁制度,簡化案件審理程序?;谙M者向行政部門進行申訴并不能很好地對消費者進行賠償,如果賦予行政部門這種能力,那么行政部門的“職責”將與法院的職責重復,浪費了司法資源、行政資源,也與行政部門本身的性質不符,會將行政部門的權力擴大到司法權領域,造成司法、執(zhí)法的混亂。因此,只能對訴訟或仲裁制度進行改革。訴訟制度的問題之一便是增加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而小額訴訟制度可以減少消費者進行訴訟的時間,可以嘗試進行“隨訴隨判”[6]。小額訴訟可以降低消費者預先交納的訴訟費,降低其費用成本;而其方便快捷的程序,可以降消費者維權的時間成本。
3.擴大懲罰性賠償范圍,增加對消費者“時間成本”的損失的賠償。一般來說,消費者維權的訴訟金額大多不大,進行維權所花費的時間卻會比較長,這樣會使很多消費者對維權“望而卻步”,認為為了這么點錢浪費那么多時間去維權不值得,也就是維權的收益大大少于維權的付出。通過增加對消費者“時間成本”的賠償而增加消費者維權的收益,調動消費者維權的積極性,有力于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消費環(huán)境。雖然國外沒有關于增加“時間成本”賠償的事例,但是在發(fā)達國家對消費者賠償的數額較高,而我國通過這種方法來增強消費者維權欲望是可行的的。[7]
4.建立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盡量通過非訴訟程序(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解決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爭端。前面已經談過,不能將消費者協(xié)會主持簽訂的調解協(xié)議賦予其法律強制力,但是可以將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簽訂的調解協(xié)議(包括但不限于消費者協(xié)會主持簽訂的調解協(xié)議)視作合同,一方違反調解協(xié)議就應當承擔違反“合同”的法律后果。
5.法院設立專門的經濟庭。經濟法成為一個重要的法學分科已經是世界法學發(fā)展的一個大勢,設立專門的經濟庭有利于更好地處理可歸屬于“經濟法”爭端的案件。作為經濟法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的爭端當然應該歸屬于經濟庭管轄。但是這種制度構建需要花費較多的立法與司法資源,且與涉及反壟斷法、反不當競爭法等的動輒高額的案件相比,專門為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的爭端設立經濟庭顯得“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