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于平 宣城市文化館
文化館是為豐富社會群眾審美與文化素養(yǎng)而建立的公益性場所,其對受益群眾而言是學習與交流的文化平臺,對社會的建設與國家的發(fā)展而言卻承載了提升群眾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等重任的服務機制,因而做好文化館的相關服務尤為重要。新時期的背景下,整個社會對文化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文化館從自身的問題出發(fā),在問題的改善中進一步探索發(fā)展的路徑。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也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信息化、數字化發(fā)展的新業(yè)態(tài),這對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服務的內容更加廣泛,2017年頒布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強調,“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優(yōu)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二是服務的水平和質量要求更高,現在基本是“人人能唱,人人會演”,年輕人的文化才藝水準飆高,文化館人如果沒有“兩把刷子”很難被認可;三是傳播展示手段和速度更加多樣快速,數字網絡文化日新月異;四是個性化要求更高,傳統的“你演我看”的格局越來越不被接受,群眾的參與意識變得更加強烈。這些新變化新形勢就對文化館的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體制和編制等因素局限,文化館人員首先數量有限,對當前包羅萬象的文化需求應對乏力。目前市一級文化館一般30人上下,而且問題是專業(yè)基本集中在傳統文藝項目如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方面,而當今普遍需求的如動漫、視聽編輯制作、數字化以及非遺類名目繁多的各種項目往往是普遍不足,或者是根本沒有。而傳統項目也是不斷分裂演變多種新支,僅以音樂舞蹈為例,文化館現有人員大多局限在唱和跳的層面,而對音樂創(chuàng)作、制作包括編曲配器、錄音、舞蹈的新樣式等方面也是望洋興嘆。所以導致文化館目前的服務對象或者是到館活動的人群基本都是集中在老人或孩子,年輕人很少問津。
老人出不去,新人進不來,一方面“老藝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抄著舊業(yè),按部就班,甚至混日子,另一方面對需要的各類專業(yè)人才很難及時到位,導致文化館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yè)結構、年齡結構日趨老化,服務水準、服務質量很難適應時代要求
目前我國各級文化館招錄的人員基本都是所謂“學藝術”的,而我們現行教育體制對藝術類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還有顯然不足。這些藝術生相對其他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不足的現象,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就讓我們以文化服務為根本的職業(yè)要求十分相悖,局面往往十分尷尬。而文化館的年輕人員往往也就錯誤地將文化館的服務理解為簡單的唱歌跳舞演節(jié)目,處于淺層次的水準。
改變文化館人才隊伍現狀必須依賴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傳統用人體制機制,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從根本上說,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館服務體系重要組成的基本屬性不能動搖,文化館的基本屬性和基本職能不可替代,不可或缺。通俗地說,文化館必須作為公益性事業(yè)單位予以保留并且加強,不能因為文化館目前面臨的問題而去考慮將這個塊面交給市場,那樣必將導致直接面對公眾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和群眾需求的公益文化陣地丟失。同時,必須給文化館在人員隊伍建設上以更大的投入,更多的用人自主權,壯大隊伍,增強活力。
基于文化館工作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現狀,文化館應做好長期的人員培訓規(guī)劃[1]。一是基本文化知識和綜合文化素質的培訓培育,二是專業(yè)技能的不斷提升更新。制定實施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學習培訓的機制和制度,規(guī)定在職人員必須定期參加培訓和繼續(xù)教育,培訓和繼續(xù)教育列入人員上崗,晉升技術職稱的必備條件,實行嚴格的考核測評,對不合格人員限期達標,負責予以解聘或下崗。在單位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必要的學習機會和平臺,定期將專業(yè)技術人員送到專業(yè)院?;蛳冗M地區(qū)掛職培訓。讓人人有學習興趣和愿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2]。
通過引進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來確保文化館人才隊伍的活力;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館服務機構,其服務意識和綜合服務能力的考核應放在第一位,就是說,專業(yè)技能的高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專業(yè)必須是用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尤其要注意克服一種現象就是孤芳自賞,一心只顧去專營自己的專業(yè),到處參加比賽以圖獲獎增加自身砝碼,對公益培訓、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輔導以及各項基本工作敷衍推諉,對這種現象必須堅決遏制。明確樹立起一個準則,就是文化館更需要一專多能的服務型人才,而絕不是唯獎章是舉,這一點在制定考核制度時特別重要。
我國各地文化館承載著全面藝術普及與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其服務與管理必定要符合時代的發(fā)展需求。新時期各地方文化館的館員要同時具備良好的服務意識和較高的業(yè)務水平以及相關的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