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熹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 100083)
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位于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地區(qū)。1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尤其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頭像的發(fā)掘,使得各界人士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考察、審視紅山文化。輝煌的中華民族史前文明吸引了考古、文學工作者開始深度關注紅山民間傳說,在原有傳說基礎上加以收集、推理、考據(jù),促使了紅山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
紅山文化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勤勞、勇敢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tǒng)思想精髓。遺址的存在與發(fā)掘為紅山民間文學的產生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宗教文化、祭祀文化、玉文化等文化催發(fā)紅山民間傳說的演進,使得紅山民間傳說具有了長久的生命力,產生了深邃的精神內涵。
紅山民間傳說基本為口頭傳說,反映了遠古時期紅山古國的社會狀況。與此同時,紅山民間傳說在其漫長的演化、傳播過程中,逐步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穿越了語言文字、審美心理、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的壁壘,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2
紅山女神作為古國的首領帶領紅山人采玉、制陶,磨制打制石器,從事捕魚、打獵、農耕、畜牧等活動,使這一時期的生產力得以迅速發(fā)展,人們代代過著和諧、美好,火熱、激情的生活。先民們?yōu)榕裥拗笮偷哪乖釄鏊图漓胧サ亍?在特殊日子里,人們?yōu)榕衽e辦“圣婚典禮”,在女神廟前載歌載舞,在女神廟前禱告。
紅山先民有圖騰崇拜和神靈崇拜,紅山先民信仰龍文化、豬文化,先民們認為萬物有靈,玉可事神,先民們精心創(chuàng)造了玉豬龍,玉豬龍成為了古國的圖騰。經過設計加工的玉豬龍,由紅山女神頒發(fā)給古國領域內各部落的酋長,酋長以擁有玉豬龍作為自己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征。
紅山古國的人認為大海就是太陽的故鄉(xiāng),先民們盼望能夠到達太陽居住的地方,所以科爾沁海中的白廟子山成為紅山先民們追求、向往的神圣之地。先民們駕駛著木排,迎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航行,經過不斷的拼搏,終于到達目的地。白廟子山峰上有紫黑色蜂窩狀的石頭,美麗神秘,因此紅山先民認為白廟子山峰是神圣的,白廟子山從而成為紅山古國人們朝圣的圣山。
紅山民間傳說多是口頭傳說,多半是以過去進行時的方式存在過并一閃即逝,也沒有文獻留存。雖然基本無文獻記載,但世世代代口耳相傳下來,使得紅山民間傳說在紅山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為紅山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奠定了基石。
紅山民間傳說深深地扎根于紅山這片土地之上,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生產與生活。曾任遼寧省朝陽市第一建筑公司黨委宣傳部長的張杰老先生,對紅山文化產生了莫大興趣,退休后克服了諸多困難,經過幾年的實地考察走訪,通過合理的文學想象,合情的藝術構思,根據(jù)民間傳說和歷史遺跡,探尋當時人類生活的狀態(tài),編成故事,藝術再現(xiàn)了5500年前中國母系社會晚期的人類生活。
民間傳說大多是鮮活的、潑辣的、富有生活的經驗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感染力,因而能夠獲得廣泛的流傳。4和其他的文學形式不同,民間傳說在邏輯方面具有多樣性,這樣的多樣性使得民間傳說具有了獨特的文學魅力,但其具有敘事方面的缺陷。民間傳說的敘事中文學因素不夠,內容較為單薄,體系較為隱秘,語言直白缺少典雅性。張杰老先生運用章回小說的文學樣式描繪遠古的紅山古國,改善了民間傳說的缺陷。以紅山民間傳說為藍本,以紅山女神為主人公講述了紅山女神的人生經歷和紅山部落的光輝歷程。整部小說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藝術感染力,敘事有條有理。筆者獨具匠心,在書中處理部落之間的矛盾沖突時,緊扣紅山文化這一精髓,緊緊抓住“中華大家庭和諧共榮”這一主題,說服教育人們要寬以待人、熱情助人。以及要多行善舉,避免投入武力,化干戈為玉帛,從根本上減少血腥的戰(zhàn)爭和廝殺,展現(xiàn)出了作者寬廣的胸襟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5同時這部長篇章回小說語言具有典雅性。作者在小說中穿插詩歌,具有明清小說特色。小說中的詩精雕細琢,突顯作品主題和思想,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個性,營造故事場景和氛圍。此外,小說回目具有古典韻味,講求對仗,極具特色。
從民間傳說到章回小說,紅山女神的故事變得精致典雅。多層次、多視角向人們展示了遠古先人勤勞、質樸、智慧、善良的品質和繁衍發(fā)展的進程,用文學形象填補了考古研究和藝術研究的空白。
紅山女神小說由魏澤先和張月瑛所著,魏澤先為遼寧省朝陽縣農民作家、遼寧省作家學會會員。本部作品是站在傳說、歷史、考古的角度,用散文體的語言,戲劇的寫作手段來反映遠古時期紅山先民生存狀態(tài)的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對姑媧美麗、善良、聰慧形象的塑造,刻畫了一個女人成長為女神的故事。本部小說尊重考古成果,在小說中描繪了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等,同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還原了上古先民生存狀態(tài)。6《紅山女神》小說為紅山文化開拓了獨特的視角,使人們從歷史考古的角度了解紅山文學,對紅山文化的傳播、紅山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紅山女神》皮影戲以紅山民間傳說為背景,以紅山女神為原型,講述了紅山部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歷史階段發(fā)生的故事。由遼寧省凌源市文化工作者編導,結合了當?shù)刎S厚的皮影戲資源,以皮影戲的形式在銀幕上展示紅山文化,宣揚了和諧忠孝的思想。之后改編為皮影戲電影《紅山女神》,傳承了皮影藝術,保護了紅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一種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yè)資源的積極探索,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紅山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中出現(xiàn)了許多詩歌作品,這些作品生花妙筆,有5000年歷史的厚重感,包含著作者對紅山大地深切的熱愛。作品類型豐富,有簡約意豐的現(xiàn)代詩歌,有或壯闊或婉約的古典詩歌。“你披著神圣的外衣,從紅山走起,到達大洋彼岸,到達南北兩極,你不怕世人評說,因為你的靈魂,熏染了華夏兒女”,7這首現(xiàn)代詩歌擁有歷史的厚重感,擁有近現(xiàn)代人的全球觀,同時語言直白平實,生動傳神?!袄ド窖┢笕缦?,一脈黃龍幾代居”,8氣勢雄渾,開闊鮮明。“莽昆侖,悲天淚,冬雪飄落,殘葉寒風碎。山掩斜陽狼嘯北,同脈相煎,哪覓家鄉(xiāng)水”。9運用宋詞寫作方法,典雅哀婉,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表達作者對“中華大家庭和諧共榮”的盼望,感人肺腑。這些詩歌作品抒發(fā)了作者們對紅山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體現(xiàn)了作者們對紅山民間傳說的深刻體悟,對厚重歷史的強烈自豪感。
《紅山女神》是由遼寧金王子原創(chuàng)動漫制作有限公司于2009年11月推出的國產動畫片。該動畫片通過描述姑媧帶領族人東遷的艱辛過程,展示了5000年前紅山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先民積極地與大自然做抗爭的故事。用生動的動畫形式詮釋說明紅山文化,展示了紅山部落的圖騰以及古代治玉、制陶、農耕、漁獵,醫(yī)療等技術。弘揚了善良、和諧、民族大融合的紅山精神。運用動畫片這樣的新型傳媒形式,使得紅山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輻射到兒童身上,用遠古時期紅山先民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精神影響當今兒童。
《紅山女神》舞劇是由沈陽玉之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河北藝術職業(yè)學院聯(lián)合打造。10《紅山女神》舞劇是我國國內首部以紅山文化為主題的大型中國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在紅山遺址所出土的文物和紅山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用舞臺劇的形式傳播紅山文化,將典型的文學形象和高雅的舞臺藝術形象結合起來。
《紅山女神》準備開拍電視連續(xù)劇,電視連續(xù)劇是根據(jù)《紅山女神》章回小說改編的。此劇反映的是遠古先人生活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起伏,場面恢宏,極富感染力與震撼力。反映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與可視性。此劇借助了大眾傳媒手段傳播紅山文化,目的是宣揚紅山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識紅山文化,感受紅山民間傳說的獨特文學魅力。
紅山民間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中產生了眾多文化產品,反映了作為非物質的民間傳說它的存在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系統(tǒng)的、多元的文化結構。
紅山文化遺址被積極保護,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背后的文化產業(yè)意義。優(yōu)質文化資源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力,紅山民間傳說加以傳承演變可以轉變?yōu)槲幕Y本,成為文化旅游資源,從而產生經濟價值。紅山民間傳說在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現(xiàn)代社會經濟結合中煥發(fā)長久的生命力,有利于紅山民間傳說進行現(xiàn)代演變。當?shù)卣喾轿?、多角度地開發(fā)紅山文化產品,支持傳統(tǒng)皮影戲的發(fā)展,關注紅山文學作品的寫作,鼓勵紅山民間傳說相關電影、電視劇的開發(fā),使傳統(tǒng)文學與新媒體相融合,增強紅山民間傳說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感染力。紅山遺址、白廟子山等富有傳說特色的景觀,女神頭像、玉豬龍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古物,使得紅山民間傳說有理有據(jù)。文學資源和考古資源相結合使得文藝工作者從遺址中獲得范本。秉持“書于竹帛,傳遺后世子孫”的價值理念,以文化生產創(chuàng)造的最高標準“留取丹心照汗青”來要求自身,創(chuàng)造出極具審美價值的紅山文化產品。使得紅山民間傳說這樣的非物質口傳文化被生動演繹,產生長久的生命力,產生文化輻射,使得傳說記憶得以不斷強化。
西方神話和傳說體系完善,關聯(lián)緊密,分支龐大。其神話與傳說的現(xiàn)代演變復雜多樣,在演變過程中加入現(xiàn)代元素,對原有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完善,對原有的人物體系進行補充。與此同時,西方的神話與傳說的演變,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學形式,與新媒體聯(lián)系緊密。由傳說和神話演變而來的電影、電視劇深受歡迎,影響范圍廣,影響程度深,對西方文化的傳播起到深遠的作用。
而今,由于社會的巨變,西方文化的沖擊等因素導致了我國的現(xiàn)代文化和古代文化之間出現(xiàn)了斷裂?,F(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中缺乏對古代文化繼承,缺乏對古代文化的現(xiàn)代轉變。雖然我國許多傳說彼此關聯(lián)并不太緊密,但仔細研究體悟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的傳說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有一定的體系。紅山文化的傳說雖暫時默默無聞,其現(xiàn)代演變亦沒有掀起多少波瀾。但紅山民間傳說在現(xiàn)代的演變中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和文化的發(fā)展走向,具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并且用現(xiàn)代的方式進一步闡釋和生發(fā)古代文化,在歷史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讓讀者領悟古代價值觀念、古人生存理念,引發(fā)讀者心靈的共鳴。
注釋:
1.王升.《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2期.
2.匡秋爽.《從民間傳說到藝術經典-藝術視野中的“梁?!蹦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3.汪文濤,馬永輝,韓振偉.《紅山女神廟》.《方圓》,2016年16期.
4.匡秋爽.《從民間傳說到藝術經典-藝術視野中的“梁?!蹦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5.張杰.《紅山女神》.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年,第3頁.
6.魏澤先,張月瑛.《紅山女神》,北方聯(lián)合出版社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春風文藝出版社,2010年.
7.靳軍.紅山文學網(wǎng),www.vsread.com.
8.張杰.《紅山女神》,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7年,第15頁.
9.張杰.《紅山女神》,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7年,第19頁.
10.張無為.《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