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116400)
佛教自印度東傳中國以來,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唐代的佛教相比前朝發(fā)展更為迅速,從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等歷史史實都有所體現(xiàn)。佛教的傳入對中國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佛教思想的影響,歷代詩人常常在詩歌中闡述佛教教義,宣揚佛教。
在盛唐之后,文學意境論等理論開始全面形成。這一時期佛教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詩歌的多元化發(fā)展,尤其是山水田園詩。佛教文化在其意境的表達中更為突出,并在詩歌中體現(xiàn)出不少的佛教圣物、禪廟以及文化思想等內容。
說起中國的佛教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禪宗。禪宗的發(fā)展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的產物,與印度的佛教,并沒有直接的淵源可尋。有人曾認為儒學化的佛教就是禪宗,“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1。儒家講修身,禪宗則講修行,正因為禪宗所講修行,修行需要其所在的處所,就形成了禪宗寺院。禪宗寺院有明確的組織體制、宗教禮儀和生活方式等,這對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而這種影響集中表現(xiàn)在詩歌的意境之中。
以我們熟悉的唐詩《楓橋夜泊》為例子,“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2”這句話中的寒山寺,就是一個佛教文化代表的寺廟。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jiān)年間,寒山寺的由來卻出于唐代貞觀年間的一段傳說。這段傳說大概講的是寒山與拾得兩人相繼前往蘇州妙利普明塔院皈依佛門。兩人相逢時,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捧篦盒,憨態(tài)可掬。便有了“和合二仙”的說法。他們?yōu)榱它c化迷茫的世人才化生寒山、拾得來到人間在此處相逢,成為寺中住持,由此改名為“寒山寺”。寒山寺是超然空靈的代表,感悟菩提的心境和蓮花的慈悲的場所,也正是實現(xiàn)“無念”的最佳處所?!盁o念”是禪宗的最高法旨,禪宗提出“無相”“無往”即居住塵世之中,心中卻不能有塵世的牽掛,不執(zhí)著于世間的萬物。似乎只有禪宗可以稱得上樸實無華。
一位高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边@首詩寫出了當時的人們手持麥苗在田地里種植,低下頭去,便可以看見水中天上的倒影。這兩句話寫出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苦勞作,是具體的寫實。而后兩句則是作者根據(jù)眼前的場景所產生的思想變化。這首詩的前兩句實寫景,后兩句抒發(fā)情感,以景襯情,并深刻闡述出了對生產,生活的認識,達到了情與理的統(tǒng)一。同時,作為一位高僧,又在自己的詩歌中體現(xiàn)出了佛教文化??此谱肿制綄?,句句相關,但是其中卻體現(xiàn)了深刻的道理。
六根又叫六情,或者認識能力,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這些都屬于佛教用語。而“六根清凈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句話則是體現(xiàn)出了禪宗的證實相這個觀點。禪宗的實相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的東西。簡單點來說就是我們平時講的意識,是對事物本身的、具體的、正確的一種認識,但是這種東西一般愚鈍的人卻無法領悟到真正的含義。它是需要用般若的慧目、瞬間的靈動方能洞見。而這位高僧發(fā)現(xiàn)了這個道理,他把用來種植的稻米比做六根,六根清凈是對種植作物背后的一個認識與把握。當然,這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認為的眼不見,心不煩。何為“退步原來是向前”呢?實際上,是指人心的佛性化,也就是頓悟。頓悟不需要苦苦修行,而是受某種機緣的啟示,憑客觀主體的心靈感悟所見意境瞬間升華,佛也就成了。禪宗保證了心態(tài)的平衡,以退為進。這一點和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偨Y來說有以下三點:
佛教文化在山水田園詩歌意境中不是單獨運用的。它是以詩歌作為其載體,來體現(xiàn)并發(fā)展它的思想與文化,以宋之問的《靈隱寺》3這首詩為例。
靈隱寺
宋之問
鷲嶺郁岧峣,龍官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調。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鷲嶺郁岧峣,龍官鎖寂寥”“龍官”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經說法,這里借指靈隱寺?!凹帕取?,佛家以“清靜”為根本,冠以“鎖”字,更見佛殿的肅穆空寂。這兩句話借用了佛經典故而能如自己所言,先寫山,再寫寺,山寺互相映照?!皹怯^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是詩中名句。開闊了人們的胸懷,堅強了人們的高尚情操,它以正確壯麗的景色而贏得了世人的贊譽。這兩句詩一出,竟相傳抄還有人附會為他人代作(如《古今詩話》認為這兩句詩是當時在靈隱寺出家為僧的駱賓王所代作)。接下來進一步描繪靈隱一帶,“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傳說在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年秋天有像豆粒兒的物體從天上掉下來,傳說它是從月宮上掉下來的?!疤煜恪奔串愊悖酥讣郎穸Y佛之香。下面八句是寫詩人在靈隱山的情聚和感想。“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fā),冰輕葉未凋”。四句話指的是詩人在靈隱山,有時爬到塔上眺望,有時尋求安靜的風景名勝,雖然這四句話是旁襯之筆,但通過詩人的描述,人們更期待看到靈隱寺。這首詩通過對佛教文化中的寺廟文化展現(xiàn)出了詩歌意境之美,清靜無為和浮生都閑,與詩歌本身有機地融為一體。
如唐代王維的《過香積寺》4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王維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不僅詩寫的好,并且在作畫方面也是頗有才華,著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庇纱丝梢娡蹙S在詩畫之上的才華。
詩人跋山涉水,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這里的“空潭”之“空”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什么也沒有”。王維詩中常常使用“空”這個字,如“空山不見人”(《鹿柴》)、“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夜靜春山空”等,這里的“空”都含有寧靜的意思。
“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里指佛家思想?!岸君垺庇靡员扔魇浪兹说挠?,世間的煩惱在這虛無縹緲中顯得那么渺小,那么不堪一擊,原來那大自然的聲音竟然從山寺傳來,這就是我心中最后的家園啊!寧靜無擾的禪宗,幽深超塵。本詩采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給人一種幽冷又凄凈的感覺。從“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后則吐露“安禪制毒龍”的情趣。這是一種自然的過渡,是一種美妙的藝術。它描繪的是寧靜的山景,但它關注的不是寂靜,而是微弱的鐘聲和寧靜的春聲,這或許就是“鳥鳴山更幽”的境界。又比如王維的《終南別業(yè)》5
終南別業(yè)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首聯(lián)“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對于詩人隱居于此的原因稍作交代,大家都知道王維號稱是“詩佛”,而這里的的“道”就是指佛教,其實王維從青年之時就已經對佛教十分感興趣,他的字“摩詰”就是從佛教典籍中所取。在這里詩人說自己中年就對佛教非常感興趣,所以晚年就在終南山隱居。終南山乃是當時的佛教圣地。頜聯(lián)“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則是表現(xiàn)出王維的超然出塵。頸聯(lián)“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在后世中流傳的最為廣泛,同時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充分顯示出王維的那種平淡、閑適以及禪意,這句詩并不單單只是單純的對景物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對王維個人的心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從不知不覺的走到溪水的源頭,再到坐下觀賞天上漂浮的白云,若不是一位心中淡然之士又何嘗能夠如此閑適的觀賞美景。本身云朵代表著空靈縹緲之意,再加上王維不加修飾的質樸語言,使得處處都透出一種禪意。尾聯(lián)“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則是加強了詩人身上的那種清新脫俗與超脫塵外的意味。
通過王維詩可見要堅持以意象與禪趣為載體,來維持詩歌品格,只有如此才就避免寫成類似詩歌的概念化作品,山水大家王維即成功地實踐了這條法則。他不是簡單地將宗教佛理轉化為具象,如果那樣最終只能是簡單的中證佛理,而不是立足藝術思維,儒染上禪宗的宗教心理,如“泉聲明危石,日色冷青松”。雖然王維堅持從藝術意象出發(fā),但意象中有很多是受佛教影響而提煉出來的,如“遠神”“遠聲”等意象。
詩歌的文字是對佛教文化傳播以及發(fā)展的形式創(chuàng)新,與本身的教義并無太大的關系。禪宗能夠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根發(fā)芽并開花,除了他本身的教義具有宗教、哲學、藝術、科學等因素,最關鍵的還是因為佛教輸入中國以后形成的獨特的佛教文學影響到了中華文化。就其本身的文學價值而言,也可謂是文章意境足千秋了。
禪宗影響下的詩歌,多能塑造虛靜的意境,構建靜謐美學、平衡美學,表達沒有沖突、沒有戰(zhàn)爭的審美主旨。萬象動靜不二,靜了群動,靜中蘊含著勃勃生機和鮮活的生命力,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一些詩人的作品中還表達了萬物自性的意蘊,“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6。如“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終南別業(y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寫到桃紅柳綠也是自開自落自賞,拂去一切功利目的“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喘山客猶眠。(田家樂》 七首其六)。有人評曰:“眼前口頭自多靈機?!保ā短圃娺x脈會通評林》),嚴羽贊唐詩“唯在興趣”。
唐代方外高僧如寒山子的詩,他意境的高處,出乎其外,入乎其內,進入不可思議的禪境,與香山居士白居易相比,他完全具有平民化的趣味。對于寒山子的詩,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其他唐代詩僧們的詩,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如詩僧靈一的下列詩作:
雨后欲尋天目山,問元、駱二公溪路7
昨夜云生天井東,春山一雨一回風,
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龍池通不通。
題僧院8
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
無限青山行欲盡,白云深處老僧多。
歸岑山過惟審上人別業(yè)
禪客無心憶薜蘿,自然行徑向山多,
知君欲問人間事,始與浮云共一過。
又如詩僧靈澈的《東林寺酬韋丹刺史》:
東林寺酬韋丹刺史9
年老心閑無外事,麻衣草履亦容身,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以上都是詩歌意境與佛教文化相互影響的典例??偠灾鸾涛幕c詩歌的意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而詩歌的意境也是對佛教文化的一個解釋說明,以及發(fā)展的體現(xiàn)。佛教文化對唐代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對于這一點我們也需要加以注意,全面而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評價唐代山水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因篇幅有限,在這里就不過多陳述。
注釋:
1.古敏主編.金剛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2.
2.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78.
3.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67.
4.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201.
5.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87.
6.季羨林.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2.67
7.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25.
8.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85.
9.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