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人文學院 750000)
“克蘇魯神話”是以洛夫克拉夫特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創(chuàng)作的部分小說為基礎,后經(jīng)由奧古斯特、林伍德等人整理、開拓,至今仍在不斷吸收新的創(chuàng)作者進行拓展創(chuàng)作的小說體系。莎布· 尼古拉絲(Shub-Niggurath)、猶格·索托斯(Yog-Sothoth)以及奈亞拉托提普(Nyarlathotep)是“克蘇魯神話”中極為重要的三個神祗形象,他們不僅在“克蘇魯神話”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同時其形象對現(xiàn)當代電影、繪畫以及游戲等藝術形式也產生了廣泛影響。筆者認為“三柱神”的魅力之源應追溯至與他們相對應的神話原型,這種原始意象或原型并非指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之中任何具體的形象,而是在人類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種內在意象,這種內在意象賦予了文學形象更加豐富的內涵與意義。因此本文擬以神話-原型的批評方法對“克蘇魯神話”中的“三柱神”形象進行分析與解讀,揭示與之相對應的神話原型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三柱神”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變形,以期對相關研究有所增益。
從莎布·尼古拉斯在“克蘇魯神話”所呈現(xiàn)的形象與行使的權能來看,其神話原型可追溯至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根據(jù)小說設定,莎布·尼古拉斯由阿撒托斯產出的“黑暗(Darkness)”中生出,為“克蘇魯神話”中的三柱神之一,擁有超強的繁殖與生育力。她最早出現(xiàn)在洛夫克拉夫特寫于1927年的小說《最后測試》(The Last Test)中,此后她的名字便頻繁地在許多作品中的咒語里被提起,但她卻從未被洛夫克拉夫特本人正面描述過,直到后來的作家才對它進行了具體描述。
一方面,從世界各文明流傳的神話傳說來看,大母神的起源應早于大父神(The Great Father),正如巴霍芬所指出的那樣:“陰性神話資料優(yōu)先于陽性神話資料的情況似乎遍及整個世界?!?大母神與大父神應都是從人類的原初想象中分裂而出的,埃里?!ぶZ西曼在《大母神——原型分析》一書中將原始本原稱作“烏洛波洛斯(銜尾蛇)”,并指出大父神與大母神的分化象征著這一完整體系的破裂,同時也象征著人類先民認知中男女性別意識的區(qū)分。埃里希認為大母神具有三種形式:善良的,恐怖的,以及既善又惡的母神。而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大母神原型,其基本特征都表現(xiàn)為女性作為大圓、大容器的形態(tài)與功能,它傾向于包容萬物,繁衍萬物,萬物產生于它并圍繞著它。而莎布·尼古拉斯作為“克蘇魯神話”中的舊日支配者之母,其生育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她對人類毫無憐憫之情,其產出的舊日支配者們更是帶給了地球與人類極大的災禍,故而莎布應屬于大母神原型中的恐怖女神,其代表性原型形象包括前希臘的戈爾貢、阿茲特克神話中的米克特蘭堤庫特里以及中國神話中的鬼母等等,她們將大母神的生育力轉化為強大的破壞力,給人類帶去恐懼與毀滅。
另一方面,莎布·尼古拉斯與傳統(tǒng)的大母神原型已有很大不同,而這種不同主要反映為以下兩點。第一,無論從形體還是從性格方面來看莎布都呈現(xiàn)出非人的特征。洛夫克拉夫特雖未直接描述過莎布的形態(tài),但從他的只言片語中不難看出莎布·尼古拉斯與其他外神一樣,其形體都表現(xiàn)為不可名狀的怪物形態(tài),而且莎布同樣是非理性的存在,其存在很難被人類認知與理解;第二,洛夫克拉夫特刻意放大了莎布·尼古拉斯作為大母神的基本特征而忽視了她的變形特征,在“克蘇魯神話”中,莎布所有的權能都集中于繁衍領域,她象征著包容一切、生育一切的黑暗,但除此之外我們很難看出她有其他的變形特征。故而盡管她是“克蘇魯神話”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祗,但在小說中卻極少看到作者對她進行具體描寫。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洛氏筆下的諸神大多為某種概念與規(guī)則的具象化,因而洛夫克拉夫特有意放大其基本特征也就不難理解了;二是由于洛夫克拉夫特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對女性始終抱有一種懷疑與恐懼的心理,因此他很難也不愿對女性進行具體描述。
莎布·尼古拉斯既具有大母神原型基本特征,同時也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大母神原型形象。而我們從莎布的身上也可以窺見洛夫克拉夫特心理結構的失衡,莎布·尼古拉斯的單一特性說明洛氏內心的女性世界仍是片面、孤立的,他無法從外在環(huán)境與內在心理對女性作綜合的描述和評判,因此相較于其他外神形象,莎布·尼古拉斯的原始意味更濃,但形象卻過于單薄了,并且這種情況在洛夫克拉夫特后期的創(chuàng)作中也沒有得到改善,而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猶格·索托斯在“克蘇魯神話”中被稱為“萬物歸一者”,掌管著宇宙間的所有奧秘與真理,故而其神話原型可追溯至智慧與真理之神。洛夫克拉夫特在發(fā)表于1927年的小說《查爾斯·迪克斯特·瓦德事件》(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中首次提及猶格的名字,此后他便常常出現(xiàn)在洛氏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猶格在“克蘇魯神話”中的地位極高,其權能僅次于阿撒托斯。他既是具有實體的神明,同時也是一種概念或現(xiàn)象,甚至可以說他就是洛夫克拉夫特心目中宇宙的具象化。
一方面,智慧與真理之神的起源很早,其形象廣泛于出現(xiàn)世界各文明的神話傳說之中,如蘇美爾神話中的恩基、古埃及神話中的托特以及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等。智慧與真理之神掌管著關于神與人的一切奧秘,并隨自己的心情賜予人類知識與文明。智慧與真理之神源于人類對于知識的渴望,在遠古時期,剛剛脫離蒙昧狀態(tài)的遠古先民們開始帶著恐懼與好奇探索自己所處的世界,但限于生產力水平與認知手段,他們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于是他們便塑造出智慧與真理之神的形象來象征所有已知與未知的奧秘,并向這些神明企求認知世界的力量,好奇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源動力,正因為對知識的渴望是人類共有的,所以幾乎在所有文明的神話傳說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智慧與真理之神的影子。而猶格在“克蘇魯神話”中便是全知全能的化身,他知曉宇宙間所有的奧秘,并且能夠通過儀式與人類互動,經(jīng)過正確的儀式與召喚后,它便會對好奇之人傳授奧秘,因此這一形象是和智慧與真理之神的原型相對應的。
另一方面,與傳統(tǒng)的智慧與真理之神形象相比,猶格的形象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從外形上來看,傳統(tǒng)的智慧與真理之神都具有人形,但猶格卻被描述為不斷涌動的五彩泡沫和光球的聚合體,近似于不斷翻滾沸騰的宇宙虛空。其次,傳統(tǒng)的智慧與真理之神都具有人性的特點,其情感表征與人類相差無幾,但猶格卻不具備理性與人格化的特點,其本質為超人格的宇宙神;最后,傳統(tǒng)的智慧與真理之神所掌握的權能往往以人類世界為中心,但猶格所掌握的奧秘卻涵蓋了整個宇宙空間,而且傳統(tǒng)神明傳授給人類知識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但猶格所掌握的知識卻是禁忌的,往往引人走向瘋狂。這種變化一是因為在“克蘇魯神話”誕生的時代中人類科技已得到長足的發(fā)展,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已不再局限于人類世界,而開始向宇宙空間蔓延;二是因為在洛夫克拉夫特看來,神的形態(tài)與神掌握的知識是不能被人類所認知的,人若執(zhí)意覬覦神的領域便只能走向瘋狂的結局。
猶格的形象濃縮了洛夫克拉夫特對當時人類科技發(fā)展與探索未知領域的看法,他將猶格推上外神副王的地位足以見得他對知識的尊崇與重視,但洛氏在尊崇知識、推崇科技的同時也對人類知識與科技疆域的無盡擴張保持著強烈的警惕之心,故而猶格的形象也蘊含著他對人類無止境擴張知識與科技疆界的警醒與告誡。
奈亞拉托提普的神話原型為神使。他最早出現(xiàn)在洛夫克拉夫特于1920年11月發(fā)表的小說《奈亞拉托提普》(Nyarlathotep)中,在這篇作品中,他以一個埃及神的形象華麗登場,并似乎象征著整個世界和宇宙的終極墮落和退化。除此之外,奈亞拉托提普在洛夫克拉夫特此后創(chuàng)作的多篇“克蘇魯神話”小說中都有出現(xiàn)。與“克蘇魯神話”中其他不可名狀、沒有理性的外神不同,奈亞拉托提普是最接近人的神祗,他常常以各種不同的化身行走在人類社會中,并依靠各種陰謀與詭計來玩弄人類,因此可以說奈亞拉托提普是“三柱神”中最復雜、最人性化的一位神祗。
一方面,在洛夫克拉夫特的設定中,奈亞拉托提普是阿撒托斯以及眾多外神的使者和代言人,盡管他的力量遠不及阿撒托斯與猶格強大,但他卻是外神中唯一可以以化身直接出現(xiàn)在地球的神祗。因此在眾多外神中,奈亞拉托提普與人類接觸最多、關系也最為密切。以奈亞拉托提普的權能與性格來與世界各文明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進行對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奈亞拉托提普的形象與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和北歐神話中的洛基十分相似,他們同樣作為諸神的使者往來于神與人之間,性格也同樣機智而狡詐,并常常喜歡用一些惡作劇來戲弄人類與其他神祗,他們比其他神祗更像人類,也更容易被人類的理性與知性所理解。因此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人性滋長后融入完整、混沌的原初想象之后的產物,他們既象征著原初想象的徹底分裂與崩解,同時也象征著神性與人性的連接,故而這一原型實際上也濃縮了人類先民與諸神進行溝通來往的美好幻想與渴望。
另一方面,與赫爾墨斯、洛基等神話原型相比,奈亞拉托提普在“克蘇魯神話”中的形象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形。他完全喪失了神性的憐憫與人性中的道德感而淪為了徹頭徹尾的惡神。在《夢尋秘境卡達斯》中,奈亞拉托提普貌似在指引倫道夫走向正確的道路,但事實上只是想以陰謀將倫道夫引向毀滅。而在《墻中鼠》中,奈亞拉托提普又命令人類以食人的儀式向其祭祀,并將這種食人的詛咒銘刻于特定家族的血脈當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克蘇魯神話”中,盡管奈亞拉托提普與人類來往密切,但卻總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現(xiàn),他熱衷于欺騙、誘惑人類,并以使人類陷入恐怖與絕望為其最高的樂趣。這樣的變形說明在洛夫克拉夫特看來,神與人的界限是絕對的,神對人類毫無善意可言,人類不應對神抱有期待,并且人也不能完全認知關于神的一切,與此同時,人類更不應過分地探索未知領域,否則必將招致毀滅的厄運。
綜上所述,奈亞拉托提普盡管殘忍、狡詐,但其復雜的人性也令這個形象更為豐滿與立體。在遠古時代,人們渴望以人性與神性對接繼而理解、觸碰神圣,因此才誕生了諸如赫爾墨斯與洛基這樣的神祗形象。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科技的發(fā)展以及人類自我的過度膨脹,過往受人尊崇的神明已開始向令人厭懼的 “他者”轉化,奈亞拉托提普的變形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洛夫克拉夫特也試圖以此來提醒現(xiàn)代人要對“他者”保持警惕,以及人類只有遠離未知的疆域才能獲取暫時的安寧。
莎布·尼古拉斯,猶格·索托斯以及奈亞拉托提普是“克蘇魯神話”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祗形象,我們從他們身上既能看到與之對應的神話原型的基本特征,同時也能發(fā)現(xiàn)他們所呈現(xiàn)出的獨特個性。在這種與神話原型相區(qū)別的特征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對于先民和現(xiàn)代人而言,象征的作用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對于先民而言,象征不僅增強而且積極地形成意識。但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象征卻溢出意識而成為對自我意識過度強調的呈現(xiàn)?!叭瘛辈粌H反映了洛氏本人對科學與宗教所持的觀念,并且也象征著他對宇宙真理的認知,同時更代表了他對人類與科技難以預知的未來的一種猜測與構想,而這種寄寓在神祗形象中的深意也正是“克蘇魯神話”中的“三柱神”能夠成為幻想文學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形象的原因所在。
注釋:
1.埃里?!ぶZ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李以洪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