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詠
江蘇近現(xiàn)代二胡史略
●施 詠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南京,210097)
江蘇二胡之“民間二胡”以周少梅、華彥鈞、孫文明為代表;學院派二胡以劉天華為宗師,下及出生在江蘇,或工作在江蘇的二胡演奏家第二代傳人:儲師竹、吳伯超、徐炳麟、沈仲章、張季讓、蔣風之、陸修棠、劉北茂,第三代傳人丁珰、甘濤、瞿安華、王乙、張銳、黎松壽、閔季騫、蔣詠荷、項祖英、張韶、馬友德;第四代傳人:倪志培、沈正陸、閔惠芬等構建其傳承之體系脈絡。江蘇二胡學派傳承的總體歷史體征為:立足蘇南文化土壤,以多專多能、博學眾采為長。學院派以民間二胡為學習源頭,并成就其現(xiàn)代二胡體系,再以蘇南本土為起點而后南胡北傳輻射全國,而奠定江蘇二胡學派在全國二胡界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江蘇二胡;周少梅;劉天華;阿炳;蘇南;環(huán)太湖;吳文化圈;南胡北傳
現(xiàn)當代二胡音樂風格流派豐富多樣。若以地域音樂風格來劃分,北方地區(qū)以陜北秦腔、眉戶等戲曲音樂為特色的“秦派”,山東、河南一帶借鑒墜胡、嗩吶等器樂所形成的魯豫二胡等流派為代表。南方地區(qū)則以江南絲竹和蘇南民間音樂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江蘇二胡(江南二胡)最具代表。毫無疑問,以蘇南為中心的江蘇二胡業(yè)已成為中國南派二胡的代名詞,在全國的二胡音樂流派中也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江蘇作為公認的“二胡之鄉(xiāng)”,主要源于近百年來蘇南二胡深遠厚重的歷史背景。以20世紀兩位江蘇籍的民族音樂宗師劉天華與阿炳為代表的開創(chuàng)下,構建了良好的傳承態(tài)勢。而將原先主要用于戲曲伴奏的民間二胡,登上大雅之堂,走進高等學府,走向世界。
本文將江蘇二胡分為以華彥鈞為代表的“民間二胡”和以劉天華為中心的“學院派二胡”這兩個群體。對其中二胡演奏家個體選取的標準,秉以此體系中的江蘇籍二胡演奏家為主,以及雖外省籍貫,但在江蘇地區(qū)工作、活動,為江蘇二胡事業(yè)做出重要貢獻的演奏家群體(如孫文明、張季讓、馬友德、張銳等)。在對演奏家個體進行歷史梳理的前提下,厘清其間的師承關系。進而總結江蘇二胡傳承的脈絡及歷史特征。
江蘇歷來人文淵藪,有著非常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就二胡而言,大量二胡藝人活躍民間。其中不乏諸多技藝高超、才華橫溢的演奏高手。所謂“民間二胡”,是以江南絲竹名家周少梅為開端,天才的二胡演奏家華彥鈞(瞎子阿炳)為代表,以及雖非江蘇籍,但將江蘇作為其主要音樂活動區(qū)域的民間藝人孫文明等存活于江蘇民間的二胡藝人群體。其共性為扎根于江蘇民間音樂之沃土,積極從中吸取養(yǎng)料。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創(chuàng)作方式,產(chǎn)生了以《二泉映月》《虞舜薰風曲》為代表的一批樂曲。
周少梅(1885-1938),字守逢,一作守鳳。1885 年出生于江陰縣顧山鎮(zhèn)。近現(xiàn)代卓越的民族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周少梅出身于“絲竹世家”,其父周靜梅擅長演奏二胡、京胡、琵琶等多種絲竹樂器,承有“顧山絲竹社”社務,周少梅少時即隨父習樂,尤擅二胡、琵琶等樂器。曾四處尋師訪友,拜無錫港下的民間藝人陸瞎子學習江南絲竹,從民間藝人虞顯慶學習單弦拉戲。成為遠近聞名的“絲竹能手”,還有“少梅三把頭”等美譽。1905年起,周少梅被無錫實業(yè)家華鐸之聘為無錫蕩口鎮(zhèn)“華氏鴻模高等小學?!钡膰鴺分笇Ю蠋?。其后,周少梅先后任教于省立無錫第三師范學校(現(xiàn)無錫師范)、省立五中等多所學校。
周少梅一生致力于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與研究,是一位公認的“多才多藝的民族音樂教育家”,也是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最早把民樂課程納入學校教育的先行者之一。且其與劉天華之間有著師生傳承關系,而成為劉氏二胡技藝重要的源頭之一。
華彥鈞(1893-1950),無錫東亭人,民間音樂家,又稱“瞎子阿炳”。
其父華清和精于道教音樂,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阿炳自幼隨父習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樂器,15歲已成為無錫道教界出色的樂師,后阿炳生活日漸窘迫,離開道觀,流浪街頭,以賣藝為生。
1950年夏,楊蔭瀏、曹安和、祝世匡①等人為阿炳的演奏錄音,搶救了《二泉映月》為代表的六首傳世之作,1950年12月,阿炳病故。
孫文明(1928-1962),民間二胡演奏家,浙江上虞人。4歲時因病雙目失明,自12歲開始在浙北與蘇南一帶以算命為生。他奔走于江蘇高淳、蘇州、無錫、常州、溧陽、昆山及松江等地,隨民間藝人學習二胡、京胡等樂器演奏,廣泛接觸并學習了錫灘、評彈、絲竹樂等多種蘇南地區(qū)的民間音樂。他的作品曾被選送參加“江蘇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56年)以及“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1957年),廣受好評, 1959年-1961年受聘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二胡。1962年12月因病去世,年僅34歲。
孫文明的二胡演奏功底深厚,技藝高超。其演奏中大量運用到低把位與高把位之間的大跳把,大膽借鑒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簫等其他樂器的演奏技法與音色效果,還新創(chuàng)了“虛弓”“碰弦”“定把滑指”“帶頓弓”“透波音”“頓挫波弓”等演奏技巧,打破二胡傳統(tǒng)的五度定弦,拓展了樂器的表現(xiàn)力。
在其短暫的藝術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十余首二胡作品。其中以《彈樂》一曲影響最大。孫文明雖為浙江人氏,但其藝術成就主要是長期在江蘇從事藝術活動時所取得。
與“民間二胡”并行的“學院派二胡”,則是以近現(xiàn)代二胡學派奠基人江陰劉天華為宗師,兼采中西,國樂改進,構建其近現(xiàn)代中國二胡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與教學的體系。主要包括第一代劉天華、宗震名;第二代傳人中的儲師竹、吳伯超、徐炳麟、沈仲章、蕭伯青、金式斌、李光濤、程朱溪、張季讓、蔣風之、陸修棠、劉北茂;第三代傳人中張韶、閔季騫、黎松壽、丁珰、張銳、馬友德、瞿安華、甘濤、王乙、蔣詠荷、項祖英;第四代傳人中則以閔惠芬、倪志培、沈正陸等為代表。
1.劉天華
劉天華(1895-1932),原名壽椿。“國樂改進”倡導者,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江陰人。為文學家、“五四”新文化干將劉半農(nóng)之弟,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劉北茂之兄,三人亦并稱為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中之“劉氏三杰”。
劉天華出身于書香門第,1909年劉天華入常州中學讀書,參加了學校的軍樂隊,吹奏軍笛、軍號等西洋管樂。1914年-1917年期間,劉天華先后在華墅小學和其母校常州中學任教。1916年與在無錫三師任教的周少梅相識并向其學習二胡、琵琶,從1917年-1922年的五年間,劉天華持續(xù)地向周少梅學習了二胡、琵琶等樂器。1922年起劉天華先后在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1927年發(fā)起成立“國樂改進社”,并創(chuàng)辦了十期《音樂雜志》。1932年去世,年僅37歲。
在國樂改進的思想指導下,劉天華他一方面學習大擂拉戲、三弦彈戲、絲竹樂、鑼鼓樂、古琴、京劇、昆曲等中國民間音樂;另一方面還學習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以及西方的作曲理論。在二胡創(chuàng)作、演奏、教學、樂器改良以及音樂社會活動等方面,全面實踐其“國樂改進”的主張。
劉天華先后培養(yǎng)出吳伯超、儲師竹、陳振鐸、蔣風之、陸修棠等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這批劉氏的親傳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構建了中國現(xiàn)代二胡的教學體系。也為二胡,乃至中國的民族器樂在近現(xiàn)代的專業(yè)音樂教育中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宗震名
宗震名(1909-1990),江蘇宜興人,民間文藝家、民族音樂家,周少梅嫡系弟子。
宗震名出生書香門庭,其父愛好昆曲、絲竹。在家庭氛圍影響下,宗震名7歲習竹笛,十幾歲時便能演奏二胡、笙、簫、管、鑼鼓等多種樂器。1920年前后在無錫中學師從周少梅學習二胡。新中國成立后,執(zhí)教于鎮(zhèn)江戲曲專科學校,1989年任鎮(zhèn)江夢溪琴社社長。
因1920年左右宗震名在無錫師從正在無錫三師任教的周少梅學習二胡時,此期間(1917-1922)也是正在常州中學任教的劉天華向周少梅相對集中學習的時期。故而,作為周少梅的弟子、劉天華的同窗,宗震名可以被視為與劉天華同屬一代的二胡演奏家。
宗震名博學多才、勤學好問,在民間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其中尤以在二胡演奏及理論研究方面的成就較為突出,他所撰寫的《二胡經(jīng)》中涉及到二胡的歷史、創(chuàng)作、演奏、制作等內容。歷史部分由他根據(jù)師從周少梅學習以及同劉天華、阿炳交往的經(jīng)歷寫成,涉及對這三人生平和藝術的介紹。此外,還論及了二胡形制相關的內容。較為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江南地區(qū)民間二胡制作、演奏和教學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也為周少梅、劉天華、阿炳的研究提供了具有一定價值的的線索與材料。
本目中將儲師竹、吳伯超、徐炳麟、金式斌、程朱溪、李光濤、蕭伯青、沈仲章、張季讓、蔣風之、陸修棠、劉北茂等列為劉天華二胡傳承體系的第二代傳人。
尚有幾點需要說明:
首先,嚴格意義上來說,可列入劉天華體系第二代傳人的還有陳振鐸(山東臨淄)等人,但鑒于他不是江蘇人且只有在南京國立音樂院較為短暫的工作經(jīng)歷,故不列入江蘇二胡史的主體部分。
其次,本節(jié)之師承輩分并非是絕對的涇渭分明,有時也具有一定交叉重合性。如同為第二代傳人的蔣風之在考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師從劉天華學習之前,也先后隨同代的儲師竹、吳伯超(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二胡。此外,張季讓1927年任教于蘇州中學期間也教授過陸修棠……雖然在上述的同代傳人之間也有著相互的學習,但從其師承的主體來看,還是屬于第二代傳人。
再次,該第二代傳人中大多數(shù)為劉天華嫡傳,如儲師竹、吳伯超、劉北茂都是劉天華在常州省立第五中學任教時的親傳弟子。而儲師竹、吳伯超、蔣風之、徐炳麟、沈仲章、蕭伯青、金士斌、程朱溪等則是劉天華1922年后在北大音樂傳習所以及北平大學任教期間的親傳學生;而張季讓、陸修棠雖非其親傳,但為間接學習,并受其較大影響者。而以此共同構建了劉天華二胡專業(yè)教育體系的源頭。
1.儲師竹
儲師竹(1901-1955),原名儲振華,宜興人,劉天華二胡學派第二代親傳弟子。
儲師竹自幼受江南絲竹的熏陶,1916年考入常州省立第五中學,師從劉天華學習二胡與琵琶演奏。1922年儲師竹考入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繼續(xù)師從劉天華學習,協(xié)助劉天華輔導業(yè)余音樂社團。還從師蕭友梅、嘉祉等修習了鋼琴、作曲等其它課程。1941年在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任教并兼國樂組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及管弦系民樂組主任,培養(yǎng)了大批二胡演奏人才。1955年11月30日逝于天津。
1950年,儲師竹受邀參與了阿炳二胡曲的指法擬定工作,由他撰寫的《阿炳胡琴指法符號說明》《阿炳胡琴弓法的幾個特點》兩篇文章也收入楊蔭瀏編訂的《阿炳曲集》中,并成為對阿炳二胡曲詮釋的權威版本。
作為劉天華的嫡系傳人,儲師竹在二胡教學傳承上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培養(yǎng)了以蔣風之、余鵬、方炳云、張韶、閔季騫、毛中明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人才,遍及全國各地。
作為劉天華二胡藝術學派的重要的繼承者,儲師竹秉承劉天華的國樂思想,傳承其二胡技藝。其對先師的師生之情,始于常州市省立第五中學,續(xù)于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師生情深。先生駕鶴西去,他還創(chuàng)作男女二重唱《劉天華先生紀念歌》(1932)、二胡獨奏《楚些吟》(1933)以緬懷先師。
2.吳伯超
吳伯超(1903-1949),原名吳疇大,江蘇武進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劉天華二胡親傳弟子。
吳伯超早年就讀武進縣立師范學校,逢劉天華在常州江蘇省立五中任教,吳伯超師從劉天華學習二胡和琵琶。1922年10月他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甲種師范科,繼續(xù)師從劉天華。1926年他在畢業(yè)音樂會上的二胡獨奏獲得了較高的評價。畢業(yè)后他任教于北京師范學校。1943年代理青木關國立音樂院院務并于同年8月正式被聘為院長。1949年1月27日奉教育部之命赴臺選新校址,因乘坐的太平輪被撞沉而不幸遇難,終年46歲。
作為一位作曲家,吳伯超也涉足了二胡曲的創(chuàng)作,以其作于1931年發(fā)表在《樂藝》第五期的二胡曲《秋感》最具代表性。作為劉天華的學生,在深諳老師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尊重老師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前提下。吳伯超并未完全拘于其師,也體現(xiàn)了自己的藝術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劉天華至此(1931年)已產(chǎn)生的7首二胡曲以及其后創(chuàng)作于1931-1932年的最后3首二胡曲《光明行》《燭影搖紅》《獨弦操》,作為崇尚秉承古風的新文人二胡作曲家,其二胡曲一律不加伴奏。而吳伯超所作《秋感》則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首附加鋼琴伴奏的二胡獨奏曲,雖然在器樂化、二胡化的語言韻味的探索上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但并不影響這首樂曲在二胡與鋼琴的合作開其先河之獨特的歷史意義。
3.徐炳麟
徐炳麟,生卒年不詳。字季吾,徐州人,劉天華北大傳習所時期二胡弟子。
徐炳麟就讀于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為劉天華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教期間的二胡選修生,也是劉天華在此期間二胡學生中的佼佼者之一,其演奏音色純樸優(yōu)美。1923年冬,他在北大音樂傳習所于北河沿北大三院大禮堂的師生音樂演奏會上首次演奏了劉天華的《病中吟》。1926年6月8日,在音樂傳習所師范科的畢業(yè)音樂會上,作為選科的徐炳麟與師范科的儲師竹還分別演奏了劉天華的《月夜》和《病中吟》,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蕭伯青②在《憶劉天華先生補》一文中也如是記載:“劉先生在北大音樂傳習所教琵琶、二胡時,學二胡的學生中成績最好的是徐炳麟(季吾)……他拉的二胡出音純樸優(yōu)美,十分悅耳。所以劉先生創(chuàng)作的二胡獨奏曲中的首三曲:《病中吟》《空山鳥語》《月夜》,都是由徐炳麟在北大三院大禮堂音樂傳習所師生演奏會上首次演奏的,時間在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之間?!盵1](P110)
徐炳麟作為劉天華早期非以二胡為專業(yè)的學生中之佼佼者,對劉天華創(chuàng)作二胡曲傳播與推廣,以及二胡進入高等學府都做出了較為重要的貢獻。
4.沈仲章
沈仲章(1904-1987),祖籍浙江吳興,出生于蘇州,劉天華北大傳習所時期二胡弟子。
沈仲章自幼愛好音樂,自學二胡等民族樂器。1923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1926年因卷入學生運動,離開唐山報考北大,先入物理系(后轉入哲學系、經(jīng)濟系)。次年,經(jīng)蕭伯青引薦與劉天華相識,學習二胡與小提琴。1927年北大音樂傳習所被軍閥政府責令停辦,1930年沈仲章協(xié)同蕭伯青組織成立了北大音樂學會,實際承擔了前北大音樂傳習所之音樂教育的職能和任務,并聘請劉天華、楊仲子等名師繼續(xù)任教。1931年蕭伯青畢業(yè)離開北大后,由沈仲章承擔該協(xié)會的主要組織工作。劉天華去世后。他積極參與了《劉天華先生紀念冊》的編輯工作,以他與陳振鐸用力最多。在紀念冊中,還收入了由他記錄的《悲歌》演奏譜。1935年6月,他在紀念恩師逝世三周年的音樂會上演奏他最有心得的劉天華的二胡曲,以憶恩師。1932年,他考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改行聲樂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他在劉半農(nóng)北大的語言音律研究室任助教,協(xié)助劉半農(nóng)采集民歌與音樂考古,進行方言、語言學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沈仲章還在上海、江蘇一帶采訪記錄了吳夢飛、樊少云、林石城等各大琵琶流派的傳統(tǒng)曲目,采錄蘇南吹打。并在全國采錄琴曲,擔任今虞琴社的副社長,致力于古琴音樂的傳承與傳播工作。
此外,和劉天華學習二胡的北大選科學生中,還有數(shù)學系的金式斌③、李光濤,以及北大的旁聽生程朱溪④等。
5.張季讓
張季讓(1904-1970),江蘇吳江人,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家。
張季讓自幼熱愛音樂。1920年-1925年在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鋼琴、小提琴與二胡。1926年在江蘇省第三女子師范學校任教。1927年任教于蘇州中學,教授陸修棠、項祖英、王沛綸等二胡。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他在蘇州“吳平國樂團”任樂隊指揮兼藝術指導。1957年在東北音專任二胡教師,1958年任哈爾濱藝術學院民樂系主任。
張季讓的二胡藝術道路中,鮮明地踐行著劉天華的中西融合的模式,并進行了諸多中西交融下的探索。他借鑒小提琴的原理,對二胡進行了改良。在1961年上海舉辦的全國二胡、琵琶教材會議上,張季讓還攜自行設計改革的新型二胡在上海音樂廳獨奏其自創(chuàng)代表作《溜冰舞曲》,展現(xiàn)其左手“小跳弓”“擊跳弓”等新技法,以及右手“變格移把”(即一音一把),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xiàn)力,并將新技法同步運用于教學之中。
張季讓一方面悉心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并研究學習劉天華的二胡曲。雖現(xiàn)未見有資料記載張季讓曾有與劉天華直接學習的經(jīng)歷,但毫無疑問,他在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的觀念與行為上很大程度上受到劉天華的影響,而可視為劉天華二胡學派及國樂改進之路的繼承者。
6.蔣風之
蔣風之(1908-1986),曾用名蔣春根,江蘇宜興人。劉天華二胡學派第二代傳人。因其演奏古樸老道自成一派而稱“蔣派二胡”,且因其在中國二胡界的重要地位而與陸修棠并稱“南陸北蔣”。
1924年,蔣風之隨儲師竹學習二胡。1927年蔣風之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成為該校第一屆學生,師從平湖派朱荇青主修琵琶,副修鋼琴,并向吳伯超學習二胡。1929年蔣風之考入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師從劉天華,主修小提琴,兼修二胡、琵琶。1931年,在劉天華的舉薦下,蔣風之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兼任國樂導師教授二胡,1933年畢業(yè)后正式在該校任教。新中國建立后,蔣風之先后在河北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任教。1980年中國音樂學院復校,蔣風之任副院長,致力于學院的教學建設。
承劉天華之風,蔣風之的二胡演奏,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還借鑒小提琴、古琴、琵琶等其他樂器的演奏技法,大膽創(chuàng)新。其演奏功底深厚,形成了古樸典雅、深刻細膩的“蔣派”藝術風格。運弓細膩多變、虛實頓挫,尤以《漢宮秋月》最為見長。
蔣風之從教六十載,先后培養(yǎng)了丁珰、劉北茂、藍玉崧、項祖英、張韶、唐毓斌、王國潼、蕭白鏞、周耀錕、安如礪、蔣才如等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家。值得一提的是,蔣風之的教學成果還體現(xiàn)在他的家族傳承、家庭教育方面,他的五個子女蔣小風、蔣巽風、蔣青、蔣靜風、蔣偉風,也都在蔣風之的音樂啟蒙與直接引導下,子承父業(yè),走向專業(yè)的音樂生涯,并都成為優(yōu)秀的演奏家(作曲家),構建了其二胡(音樂)世家的傳承模式。
7.陸修棠
陸修棠(1911-1966),曾用名陸伯平,江蘇昆山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因其演奏風格以委婉細膩偏長,且自成一家而被業(yè)界稱為“陸派二胡”,也被認為是“南派二胡”的杰出代表,而與蔣風之并稱為“南陸北蔣”。
陸修棠先后在昆山中學、蘇州中學高中師范科、上海國立音專等學校學習。1930年,陸修棠在昆山西墩中心小學任教期間,他還自學、苦練了由丁善德從上海音專寄來的劉天華創(chuàng)作的二胡作品,提高二胡演奏技藝。1949年初,在上海法文協(xié)會(今科學會堂)舉行了“陸修棠南胡獨奏音樂會”,成功地演奏了劉天華、陳振鐸以及他自己的二胡作品,獲得了較高的評價。1958年調入上海音樂學院任教。
陸修棠先后培養(yǎng)了王乙、項祖英、馬友德、吳之珉、王永德等一批二胡演奏家。編寫出版了多部二胡曲集與教材,為二胡的演奏與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8.劉北茂
劉北茂(1903-1981),江陰人。劉半農(nóng)、劉天華的胞弟,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劉北茂自幼受其兄劉天華的影響,開始學習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演奏。1918年劉北茂在江蘇省立第五中學讀書期間參加劉天華指導的軍樂隊、絲竹樂隊。1923年考入蘇州東吳大學英語系,并于1924年春插班考進燕京大學英語系。1942年任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國樂教授,1950年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管弦系任教。1958年借調至安徽任教。1955年-1957年間借調至中國盲人訓練班任教,1971年回北京。
劉北茂的音樂生涯始于1932年劉天華逝世后,在長兄劉半農(nóng)的勸導下以繼承二哥天華未竟事業(yè)。在1935年5月在北京協(xié)和禮堂舉辦的“劉天華先生遺作音樂會”活動中,他成功演奏了劉天華的《病中吟》等作品。
劉北茂還創(chuàng)作、改編了數(shù)百首二胡曲、歌曲。其中,創(chuàng)作于1943年的《小花鼓》流傳最廣。若是著眼于劉氏兩兄弟之間在二胡創(chuàng)作上的承襲與發(fā)展關系來看,劉天華在其生前創(chuàng)作的10首二胡曲中只運用了小工調(1=D,1-5定弦)與正宮調(1=G,5-2定弦)這兩種調性、弦種⑤,因其英年早逝而還未及涉足其他調進行創(chuàng)作。而劉北茂在《小花鼓》中運用六字調(1=F,6-3定弦),以及其后還運用了(2-6)(3-7)(4-1)等定弦方式,亦都可以看作是其對劉天華二胡創(chuàng)作的繼承與發(fā)展。
值得一提的是,劉北茂還培養(yǎng)了以顏少璋、甘柏林等為代表的盲人二胡演奏家,為推動我國特殊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本目所列的劉天華第三代傳人中,大多數(shù)是前文中所提及的第二代諸傳人所親傳。如黎松壽、閔季騫為儲師竹親傳弟子;瞿安華、張銳為陳振鐸親傳弟子;王乙?guī)煆年懶尢模欢~殠煆氖Y風之;而項祖英則先后師從陸修棠與蔣風之;張韶先后師從儲師竹、蔣風之。
至于甘濤、馬友德雖非第二代傳人親傳,但在國樂的觀念、演奏、傳承上都深受劉天華體系的影響,而亦可視為劉氏第三代傳人。
尚需一提的是,第三代傳人中,大多數(shù)都是出生于江蘇并從小接受江南民間音樂的熏陶,在江蘇接受早期的音樂教育。其中,雖然張銳出生于云南、馬友德出生于山東,但兩人都將一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時光都奉獻給了江蘇的二胡事業(yè)。
1.丁珰
丁珰(1911-1959),原名丁致中,江蘇宜興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蔣風之親傳弟子。
20世紀30年代,丁珰入清華大學學習,并在校與同學組建樂隊,在此期間師從蔣風之學習二胡。1933年與蔣風之一起赴日本舉辦二胡獨奏音樂會,并學習小提琴。1953年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先后培養(yǎng)了趙硯臣、薄占武、舒昭、王國潼、宋國生、劉長福等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教學人才。
丁珰在教學上富有開創(chuàng)性,為了彌補建國初期二胡教材的不足,還把板胡曲《燈節(jié)》《趕會》,四胡曲《影調》,劉明源的中胡曲《草原上》等其他樂器的曲目都移植為二胡所用,對二胡其后的移植創(chuàng)編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2.甘濤
甘濤(1912-1995),字漢波,南京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奠基人之一。
甘濤出身于南京一書香世家,其父甘貢三為清代金陵名儒甘熙之后,喜好京昆,且擅絲竹民樂。甘濤尤擅胡琴,琴藝精湛,少年時就有“南胡圣手”之稱。1931年甘濤考入上海國立音專隨比利時音樂家法利國學習小提琴。20世紀30年代,甘濤與陳濟略、黃錦培等人組建了中央廣播樂團,奠定了我國當代民族管弦樂隊的雛形。1934年起在中央廣播電臺先后擔任音樂組長、國樂隊二胡首席、指揮等。甘濤十分重視對江南絲竹的研究,被稱為“當代江南絲竹大師和活字典”[2](P24),著有《江南絲竹音樂》。
新中國成立后,甘濤先后于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南京分校、南京大學藝術系、金陵大學音樂系、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任教。1954年甘濤與夏一峰共同創(chuàng)建了“南京樂社”并擔任社長。1958年甘濤調入南京藝術學院任教。先后培養(yǎng)了曾尋、陳耀星、朱昌耀、周維、歐景星等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3.瞿安華
瞿安華(1915-2015),江蘇武進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陳振鐸親傳弟子。
1935年,瞿安華由安慶圣保羅教會中學考入上海新華藝專教育系,隨潘伯英教授、“工部局”樂隊的俄籍琴師里可耶夫學習小提琴,并師從陳振鐸學習二胡。1958年瞿安華隨華東藝專從無錫遷往南京,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二胡。
瞿安華繼承并發(fā)揚了近世以來以周少梅、劉天華為代表的民族器樂傳統(tǒng),以優(yōu)美細膩、幽雅雋逸的南派二胡風格見長。
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期間,瞿安華與甘濤、馬友德組成的教學組曾被稱作南藝二胡教學的“三駕馬車”,共同培養(yǎng)了陳耀星、朱昌耀、錢志和、歐景星、鄧建棟、周維等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4.王乙
王乙(1919-2002),原名王壽南,江蘇吳縣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陸修棠親傳弟子。
1932年,王乙考入?yún)强h鄉(xiāng)村師范學校,隨陸修棠學習二胡。1956年,上海音樂學院籌建民族音樂系,經(jīng)賀綠汀介紹調入任教,直至1978年退休。
王乙熟悉各個年齡階段及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智力反映、創(chuàng)造能力,先后在普通中小學以及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和大學部任職教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人才。閔惠芬、嚴潔敏、王莉莉、馬曉暉、周維等都分別在附小、附中以及大學階段受教于他。
5.張銳
張銳(1920-2016),云南昆明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陳振鐸親傳弟子。
1938年,張銳考入昆明藝術師范學校,后在重慶音樂教導員訓練班學習作曲、指揮。1941年入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師從于陳振鐸學習二胡。1943年于上海國立音專隨奧地利阿德勒教授學習小提琴,并隨德國作曲家弗朗科學習作曲。新中國成立后,張銳曾任南京軍區(qū)前線歌劇團團長,2016年6月病逝于南京,享年96歲。
張銳二胡演奏風格自然、本真。揉弦別具一格,運弓飽滿,發(fā)音剛健嘹亮。他擅長演奏劉天華作品,由他演奏灌制的劉天華10首二胡曲的唱片專輯,已成為劉天華作品詮釋的經(jīng)典版本。
張銳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也卓有成就,主要集中在歌劇創(chuàng)作上。共創(chuàng)作了《紅霞》《海娘》《碧海紅旗》《大江東去》等8部大型歌劇。
作為一位雖出生他鄉(xiāng)云南的音樂家,張銳一生中最為寶貴的大段人生時光也都在南京工作,為江蘇乃至全國的音樂事業(yè)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陳耀星、朱昌耀、周維、鄧建棟、歐景星、錢志和等人都曾師從張銳先生。
6.黎松壽
黎松壽(1921-2010),無錫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儲師竹親傳弟子。《二泉映月》的發(fā)掘、搶救與傳播者之一。
1949年,經(jīng)楊蔭瀏推薦,黎松壽在南京國立音樂院師從儲師竹學習二胡。1950年起,黎松壽先后在蘇南文教學院藝術系等院校執(zhí)教,從1956年起在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任教。
作為同鄉(xiāng),黎松壽少時就結識了阿炳,并與阿炳保持多年亦師亦友的關系。作為一生致力于阿炳及其音樂的發(fā)掘、傳播者,由其最早向楊蔭瀏與儲師竹推薦了《二泉映月》,并參與了阿炳音樂的搶救采錄工作,共同編定了《阿炳曲集》,他還與儲師竹一同為《二泉映月》擬訂弓指法,并以親歷者的身份撰寫了《我所認識的民間藝人阿炳》《阿炳的絕唱》等文章,都成為阿炳研究中較為珍貴的資料文獻。
7.閔季騫
閔季騫(1923-2020),江蘇宜興人,民樂(二胡、琵琶)演奏家、民族音樂教育家。師從儲師竹學習二胡。
閔季騫出身于書香門第,家學深厚,其父閔南藩是晚清秀才,喜愛吹笛;大哥閔伯騫、二哥閔叔騫擅長繪畫(后為著名畫家),也通曉樂器。1947年閔季騫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師從儲師竹主修二胡。又先后隨楊蔭瀏、曹正、程午加學習了三弦、古箏、十番鑼鼓等樂器。1949年閔季騫又跟隨曹安和學習琵琶,1956年起,閔季騫在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任教至退休,其間還曾擔任“南京樂社”社長。
閔季騫的二胡演奏功底深厚,風格質樸典雅、清新婉約,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閔季騫在其七十余年的執(zhí)教生涯中,主要致力于高等音樂師范教育,先后培養(yǎng)了沈正陸、倪志培、李遠峨、任宏、柯明、莊紅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民樂演奏與教學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閔季騫的教學成果還體現(xiàn)在家族傳承方面:他的三個子女都從事音樂工作,為當代中國樂壇頗具影響力的“閔氏音樂家族”。其中長女閔惠芬為著名二胡演奏家。
8.蔣詠荷
蔣詠荷(1924-1996),常州武進人,民族音樂理論家,二胡、笛子演奏家。儲師竹、劉北茂二胡弟子。
1947年,蔣詠荷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民樂系,師從儲師竹、劉北茂學習二胡。1950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天津)民樂系深造,主修笛子、二胡、琵琶。在儲師竹的帶領下,他與張韶一起在常州愷樂中學禮堂舉辦國樂演奏會。1952年留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繼續(xù)研究生學業(yè),并先后兼任民樂系教師、研究所實習研究員。1980年調往西安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
蔣詠荷畢生致力于民族音樂教學及理論研究,相繼編寫、出版了《二胡創(chuàng)作獨奏曲集》等著述。此外,在擴大中國民族音樂海外傳播方面,蔣詠荷亦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項祖英
項祖英(1926-1999),蘇州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項祖英出生音樂之家,其父項印石是“吳平音樂團”創(chuàng)辦人之一。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項祖英自幼喜愛民間音樂。他先后隨張季讓、陸修棠、蔣風之等學習二胡,1944年曾任“吳平音樂團”樂隊隊長兼二胡首席。1950年任上海民族樂團首席二胡演奏員。1956年起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藝術系、上海戲曲學校等院校任教。
項祖英的二胡演奏蒼勁古樸,精于演奏阿炳、孫文明、劉天華的二胡作品,他還首演過樸東生的《在草原上》、曾加慶《山村變了樣》、曾尋《拉駱駝》、鐘義良《春詩》等新創(chuàng)曲目。
此外,項祖英還編著有《孫文明二胡曲集》《吳平國樂曲集》等多部曲集、教材,培養(yǎng)了瞿春泉、肖白鏞、劉公誠、周耀錕、姜建華、王國偉、項蓓星等二胡演奏人才。
10.張韶
張韶(1927-2015),江蘇武進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樂器改革家,師從儲師竹、蔣風之學習二胡。
張韶自幼學習二胡、琵琶、笛子等樂器。1946年考入南京國立音樂院師從高步云學習三弦和昆曲,次年隨曹安和、曹正學習琵琶、古箏。1950年南京國立音樂院因合并遷至天津,張韶在該校隨儲師竹學習二胡,畢業(yè)后,隨蔣風之繼續(xù)學習二胡。1953年起在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擔任樂團首席,1975年在北京廣播學院任教,1981年調入中央音樂學院。曾歷任北京二胡研究會會長、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二胡學會會長等職務。
張韶先后培養(yǎng)了蔣才如、張連生、劉長福、姜建華、于紅梅等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專業(yè)演奏人才。并積極進行二胡藝術的社會普及教育,1956年他受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次以廣播教學的方式來推廣二胡藝術,收聽率屢創(chuàng)新高。而且,他為“二胡廣播教學講座”編寫的同名書籍累計銷量達200萬冊,社會反響強烈。
張韶在二胡的樂器改革方面也有著突出的貢獻。他與張子銳共同研究,嘗試用小提琴和揚琴的金屬弦替換傳統(tǒng)二胡的絲弦,1950年又與北京民族樂器廠的制弦?guī)煿餐兄瞥龆鷮S玫慕饘傧摇?/p>
11.馬友德
馬友德(1930-),山東齊河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因間接師從陳振鐸,而亦被視為劉天華二胡學派第三代傳人。
馬友德中學時曾師從陳振鐸弟子陳朝儒學習二胡,1950年考入華東大學文藝系音樂科并開始教授二胡,翌年進入山東大學藝術系音樂科師從德國大提琴家曼哲克教授學習大提琴,后前往上海音樂學院跟隨大提琴家陳鼎臣繼續(xù)研修大提琴。1952年調入華東藝專教授二胡,1959年隨校遷往南京,任南京藝術學院二胡教師,直至1997年退休。
馬友德在二胡的教學上獨成體系,別出心裁。他借鑒了蘇聯(lián)小提琴家米強斯基“中心位置論”學說,并融合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演奏法,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將二胡的持弓、運弓、指法等操作和原理進行層次性分解的“三點論”,體現(xiàn)了他對以劉天華為代表的“西學中用”國樂思想的繼承。
馬友德先后培養(yǎng)了陳耀星、朱昌耀、歐景星、鄧建棟、周維、許可、卞留念等眾多當代一流的二胡演奏家,這一演奏家群體亦因其高超的技巧與藝術品格而被譽為二胡界的“馬家軍”⑥。
劉天華二胡體系的第四代傳人眾多,但出生于江蘇、或在江蘇從事二胡相關工作的則以倪志培、沈正陸、閔惠芬三人最具代表性。
1.倪志培
倪志培(1935-2015),江蘇武進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師從閔季騫學習二胡。
20世紀50年代初,倪志培在丹陽藝術師范師從閔季騫學習二胡。1958年,山東師范學院藝術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63年在“上海之春”二胡比賽中獲四等獎,1981年赴上海音樂學院求教于王乙繼續(xù)學習二胡。
倪志培長期關注周少梅及其二胡曲研究,1998年由閻黎雯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二胡名曲薈萃(上)》中刊錄了倪志培整理的《虞舜熏風曲》《歡樂歌》《絮花落》《鳳求凰》等11首曲目。此外,他還發(fā)表了《談<熏風曲>及其演奏》《周少梅傳譜<國樂講義>調查報告》《由周少梅傳譜<熏風曲>所想到的》等周少梅研究的系列論文,尤其對《熏風曲》的源流傳承、本體變體、版本留存等方面加以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倪志培在山東工作期間,致力于山東師范大學二胡專業(yè)的教學體系的構建,編訂了多部二胡教材,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2.沈正陸
沈正陸(1936-),江蘇濱海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閔季騫親傳弟子。
沈正陸自幼學習二胡,1952年入丹陽藝術師范學校,師從于閔季騫學習二胡。1954年考入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隨甘濤學習二胡,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61年,沈正陸繼續(xù)求教于張銳進修二胡演奏。1963年他參加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比賽,演奏自己改編的《陽關三疊》獲三等獎。
沈正陸的二胡演奏揉弦輕柔舒展,運弓蒼勁有力。沈正陸在教學中較為強調傳統(tǒng)音樂的人文內涵,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師范性,堅持“雙臺”理念(上的了講臺,上的了舞臺)。他先后培養(yǎng)了王曉南、馮智皓、章佳紅、王曉京等一批優(yōu)秀的二胡演奏人才。
3.閔惠芬
閔惠芬(1945-2014),江蘇宜興人,二胡演奏家,閔季騫之女。
閔惠芬自幼在濃厚的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下,并受當?shù)孛窀?、蘇南吹打、彈詞、灘簧等民間音樂的滋養(yǎng)。1958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隨王乙學習二胡,1963年她以附中高二學生的身份在第四屆“上海之春”全國首屆二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第一名。1964年她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本科,師從陸修棠繼續(xù)學習二胡。1968年本科畢業(yè)后留校工作。1974年,閔惠芬從上海音樂學院調入中國藝術團⑦擔任二胡獨奏演員。1979年,閔惠芬調入上海民族樂團工作直至退休。1999年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2005年當選為劉天華研究會會長。
閔惠芬首演了《江河水》《新婚別》《長城隨想》等樂曲,并積極思考將二胡的歌唱性與戲曲聲腔有機融合,創(chuàng)作、移植、改編了一批具有“聲腔化”特點的二胡作品。
閔惠芬一生致力于民族音樂事業(yè),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者,劉天華道路的卓越踐行者,她在創(chuàng)作、演奏中秉“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宗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高尚的藝德體現(xiàn)了一個為民族、為人民、為時代謳歌的藝術大師的奉獻精神,而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二胡演奏家中最為杰出的藝術大家。
通過前文對江蘇二胡傳承體系的梳理,我們可以關注到從音樂地理學視域來看,江蘇二胡學派立足于蘇南文化土壤,以多專多能、博學眾采為長。學院派以民間二胡為師學源頭,并成就其現(xiàn)代二胡體系,再以蘇南本土為起點而后南胡北傳輻射全國。而奠定江蘇二胡學派在全國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首先,無論是民間二胡的阿炳、周少梅,還是劉天華的學院派體系眾生,從音樂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兩者的共性在于其發(fā)端與興盛主要都集中在蘇、錫、常為中心的蘇南環(huán)太湖地區(qū)之吳文化圈。
如無錫街頭賣藝的阿炳及其無錫同鄉(xiāng)黎松壽,江陰的周少梅、劉天華、劉北茂;蘇州沈仲章、項祖英、陸修棠(昆山)、王乙(吳縣)、張季讓(吳江);常州武進吳伯超、張韶、倪志培、瞿安華;而在歷史上先后在行政上歸屬于常州、蘇州、無錫的宜興,也是二胡人才薈萃之地,先后出現(xiàn)了宗震名、儲師竹、蔣風之、丁珰、閔季騫(閔惠芬)父女等二胡演奏家,亦無不都是蘇南之地所生發(fā)、滋養(yǎng)并成就之⑧。
這一批以蘇南為中心的二胡演奏家群體及其在創(chuàng)作、演奏,乃至二胡改良制作上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卓越成就,而業(yè)已形成了所謂的近現(xiàn)代二胡史上的環(huán)太湖“蘇南現(xiàn)象”。以較為相似或相近的音樂美學主張、創(chuàng)作(演奏)方法,以及吳文化之靈動、細膩、委婉的藝術表現(xiàn)風格而著稱于世,代代相傳。
通過前文對近現(xiàn)代江蘇二胡歷史人物的梳理,可以看出無論是民間的二胡藝人,還是近現(xiàn)代的專業(yè)學院派二胡演奏家,大多都在精于二胡的同時,還都涉足其他相關民族樂器的研習。首先,在周少梅、華彥鈞、孫文明等民間二胡中都是以二胡、琵琶為主并兼及在笙、笛、簫、管、鑼鼓等其他民間器樂實現(xiàn)了兼修兼學,體現(xiàn)了“多專多能、博學眾采”的特點。
而在以劉天華為開端的學院派二胡的傳承中,不但較好地繼承了民間二胡傳承中的多能兼修的傳統(tǒng)。還在劉天華國樂改進、中西調和的思想下,又將這一傳統(tǒng)得以拓展。具體表現(xiàn)為不但勤于學習二胡等多種中國的民族樂器,還積極學習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乃至西洋作曲法。
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從劉天華本人開始,以至其弟子沈仲章、張季讓、蔣風之、丁珰、甘濤、瞿安華、張銳等學院派的二胡演奏家都無一例外地在學習二胡的同時,還選修了小提琴。從而提供了其后二胡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向小提琴借鑒學習的可能性,成為近代中國音樂中西融合大背景下對二胡技術的革新的先聲。也為其后當代二胡在大量借鑒、移植小提琴曲目、技術而得以技巧的飛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近代江蘇二胡史中民間二胡與學院二胡學派之間的分化與分野之一。
生發(fā)于共同文化圈下的江蘇民間二胡與學院二胡,兩者以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音樂語言風格和創(chuàng)作手法為中國的二胡藝術高高樹起了兩面大旗,在相同的歷史時空中,走出了兩條既相異又相互交融依存的國樂之路。
首先,以劉天華為中心的學院派二胡傳承體系,其發(fā)展、傳播的土壤與源泉是深深植根于民間二胡以及蘇南的民間音樂沃土之中。如劉天華的二胡演奏、創(chuàng)作的重要來源之一即是來自向民間樂師周少梅的學習;宗震名的技藝也離不開在無錫街頭向阿炳請教其滿手花音的民間二胡技巧,并在他所撰寫的《二胡經(jīng)》中有著較為詳盡的記載與研究。黎松壽更是一生致力于阿炳及其音樂的發(fā)掘、傳播,作為阿炳與學院派二胡之間的最早聯(lián)絡人,由其最早向楊蔭瀏與儲師竹推薦了《二泉映月》,從而搭建、推動了對阿炳音樂的采錄。倪志培則是長期關注周少梅及其二胡曲的理論研究,相關著述蔚為可觀。
可見,所謂的學院派二胡,其根基、源頭仍是依存民間一派。
從傳播學來看,生發(fā)源起于蘇南地區(qū)的江蘇二胡,其傳播路徑首先是以蘇南為起點再近及南京、上海等周邊地區(qū)。早期以陳振鐸、儲師竹等立足南京國立音樂院,新中國建立后以甘濤、瞿安華、馬友德、閔季騫為代表的一批演奏家主要立足于以南京的高校為傳播的中心。以陸修棠、王乙、項祖英為代表等以上海音樂學院為基地的二胡傳承,并以此構建同心圓,再面向全國輻射、傳播。
江蘇二胡面向全國輻射傳播的路徑首先體現(xiàn)為1922年劉天華率其諸弟子(如常州江蘇省立第五中學的兩位老學生儲師竹、吳伯超當年即尾隨恩師北上報考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揮師北上(北平)的“南胡北傳”。劉天華來北大后,又有已先入北大江蘇的同鄉(xiāng)徐炳麟(徐州人)、沈仲章(蘇州人)等一批學生擁戴其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天華之北上也可視作是以劉天華為核心的師生團,“吹響了‘蘇南現(xiàn)象’向北方進軍的號角”[3](P80-85),是蘇南二胡學派的北上遷徙移師的一次集體行為。
再其后,劉天華弟子吳伯超、蔣風之先后在北平諸高校教授二胡。再至20世紀50年代初,劉師的第二代“四大弟子”儲師竹、蔣風之、陳振鐸、劉北茂,以及第三代如蔣風之的弟子丁珰,儲師竹、劉北茂的弟子蔣詠荷也都齊聚中央音樂學院任二胡教授,以此為中心,進一步夯實了劉天華現(xiàn)代二胡教育體系以及江蘇二胡學派在全國的地位與影響。
①祝世匡(1914-2004),無錫人,民族器樂演奏家。早年曾隨楊蔭瀏學習古琴,先后就讀于輔仁中學、蘇州美專、東吳大學。1945年后曾參與組織華光國樂會、友聯(lián)絲竹社、無錫市業(yè)余音樂會等民間音樂團體。1950年與楊蔭瀏、曹安和、黎松壽等人共同參與阿炳二胡、琵琶演奏的采錄工作。1956年祝世匡在東北音專(即沈陽音樂學院前身)任琵琶教師。祝世匡曾抄錄并保存天韻社琴家蔣漢槎所作的琴歌《陋室銘》,留下珍貴的研究資料。
②蕭伯青(1902-1986),原名蕭從方,字伯青。山東清平人。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作為選科學生,于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師從劉天華學習二胡。并擔任“國樂改進社”社刊《音樂雜志》執(zhí)行委員、調查部職員,北大音樂學會主要創(chuàng)辦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出版社工作。曾撰寫《憶劉天華先生》(《人民音樂》1982年第8期)、《憶劉天華先生補》(《音樂研究》1984年第4期)等追憶劉天華生平的文章。
③金式斌,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學生,劉天華弟子,國樂改進社社員,擔任社刊《音樂雜志》執(zhí)行委員、調查部職員。曾撰寫《一個愉快的晚上——記劉天華先生二胡獨奏譜<除夜小唱>的產(chǎn)生》,作為親歷者記錄了劉天華創(chuàng)作二胡曲《良宵》的過程,載于《音樂雜志》第2期。
④程朱溪(1906-1951),安徽績溪人,作家。因未能錄取北京大學而常在北大文學院旁聽課程。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師從劉天華學習二胡,并參加劉天華組織的“國樂改進社”,為《音樂雜志》的主要編輯,《音樂雜志》第四期刊登有《胡君瓠廬與程君朱溪函》的文章,即是由他回答讀者對國樂方面的問題。后還是由劉天華代筆寫了《代程君朱溪答胡君瓠廬函》。程朱溪與劉半農(nóng)、老舍、沈從文交厚。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多部。曾任安徽省第九行政公署專員、南京社會部總務司司長等職務。
⑤劉天華二胡練習曲之45、46、47三首中運用了1=F,6-3定弦。
⑥馬家軍原為中國田徑教練馬俊仁領導的一支由王軍霞、曲云霞等組成的長跑運動員團體,曾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并斬獲世界級比賽金牌。
⑦中國藝術團1974年7月于北京成立,1977年解體。
⑧仍值強調的是,非蘇南地區(qū)的還有南京的甘濤、徐州的徐炳麟。而來自外省的陳振鐸、孫文明、張銳、馬友德則因其將人生中大段的時光都奉獻給江蘇的二胡事業(yè),也成為江蘇二胡史中閃亮群譜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成員。
[1]蕭伯青.憶劉天華先生補[J].音樂研究,1984(4).
[2]汪小丹.友恭堂——甘貢三及其子女的藝術生涯[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
[3]李堅雄“蘇南現(xiàn)象”與中國二胡藝術發(fā)展的四次超越——紀念劉天華先生誕辰110周年斷想[J].黃鐘,2006(1).
J632.21
A
1003-1499-(2020)04-0030-11
施詠(1971~),男,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導。
江蘇省“文脈工程”、江蘇省2017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音樂史”(編號:17WMB024)階段性成果。
2020-12-01
責任編輯 春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