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洪德
關鍵詞:元好問 少室山 大明湖
《少室南原》
地僻人煙斷,山深鳥語嘩。清溪鳴石齒,暖日長藤芽。綠映高低樹,紅迷遠近花。林間見雞犬,直擬是仙家。
這是一首可愛的山水風景詩,寫詩人獨自閑步山林的所見所感。少室,即少石山,中岳嵩山之西峰,又名“季室山”,位于河南登封西北,東臨太室山。元好問避亂河南期間,先寓居三鄉(xiāng),后移居嵩山。屢試不第,有些失意,決意隱居田里。此詩為閑步山間所作,感受林下的清幽。
詩的前六句寫景,其中第一聯(lián)“地僻人煙斷,山深鳥語嘩”是總寫,寫出了行進中景物的動態(tài)變化。詩人行入山林深處,人煙漸斷,鳥語喧嘩。人煙斷,寫出了入山漸深的變化,先有人居,漸行漸稀以至于無而“斷”。要知道“人煙斷”不同于“斷人煙”,斷人煙是沒有人煙,“人煙斷”則是從有人煙處走來,漸進漸少而終至于“斷”,體現(xiàn)出行進中境界之變?!吧缴铠B語嘩”也是如此,山未深時不聞其嘩,山“深”處才“嘩”。中間兩聯(lián)“清溪鳴石齒,暖日長藤芽”,就山深處寫。石齒,牙齒狀之亂石。長藤芽,促藤芽生長。詩人要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感覺:在人們意象中空寂冷落的山林深處,實另有一種生機,它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由此看,第二句最后的“嘩”字是一個關鍵字,“嘩”的不僅僅是鳥語,還是世界的生機。溪流的奔騰、藤牙的生長,都是生機的勃發(fā),而紅掩綠映,更是春意的展示。第三聯(lián)“綠映高低樹,紅迷遠近花”,映,掩映,指樹木高低錯落,綠色掩映。迷,迷亂,迷人眼目,使人分辨不清。最后一聯(lián)“林間見雞犬,直擬是仙家”似乎是一個意外,境界由喧鬧入幽靜?!傲珠g見雞犬”暗扣陶淵明《桃花源記》的“雞犬相聞”,又王維《桃源行》的“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見雞犬,有桃源仙境之感。元好問詞《聲聲慢·內鄉(xiāng)淅江上作》:“林間雞犬,江上樹墟?!敝睌M,簡直要當成,“擬”指揣度、猜想。詩人是以這樣的方式告訴讀者:這里別是人間。這可能是詩人要尋找的人生境界與心靈歸宿。
說這是一首可愛的詩,包含的另一層意思是:從詩藝上評判,它還不夠老道。詩的平仄、對仗等,完全符合要求,且首聯(lián)也對仗。但詩題《少室南原》在詩中沒有任何體現(xiàn),寫景也未見此地的獨特性。此類山林,到處都有;這首詩的寫景,移易別地,也隨處可用。這些都可說是詩病?!扒逑Q石齒,暖日長藤芽”一聯(lián)好,但“綠映高低樹,紅迷遠近花”略顯嫩。最后一聯(lián),遙應首句:在人煙久斷之后卻見雞犬,故疑為仙家,而實有人煙。有趣,但用語熟??傊?,它還不是元好問的功夫之作。技法純熟之作未必可愛,有瑕疵不礙為可愛之作。
《十二月六日二首》
倀鬼跳梁久,群雄結構牢。天機不可料,世網(wǎng)若為逃。白骨丁男盡,黃金甲第高。閶門隔九虎,休續(xù)楚臣騷。
海內兵猶滿,天涯歲又新。龍移失魚鱉,日食斗麒麟。草棘荒山雪,煙花故國春。聊城今夜月,愁絕未歸人。
此詩以“十二月六日”為題,這是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末的一天。這年四月汴京城破,五月,元好問以亡金故官拘管聊城,已經過了大半年囚拘生活。而出逃到蔡州的金哀宗在宋、蒙的夾擊下,困獸猶斗,又命懸一線。詩人想到國運危殆,無奈而又悲涼,就以記日形式命題,寫了這兩首詩。以日期命名,從詩的寫法上說等于無題詩,就其表意說又不同于無題詩。在元好問寫這兩首詩約一個月后,天興三年正月九日(己酉),蔡州破,哀宗自縊,金亡。金哀宗之亡國,是無力回天的悲哀,他也曾發(fā)奮,欲力挽危局,但命運不濟。大致與元好問寫此詩的同時,金哀宗在蔡州對臣下說:“我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無大過惡,死無恨矣。所恨者祖宗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自古荒淫暴亂之君等為亡國,獨此為介介耳?!边@種悲哀與無奈,是窮途末路的金朝君臣共同的心情。這兩首詩表達的,是國勢何以至此的思考和絕望中的煎熬,其感情則深痛大悲。
詩題用一個日期,第一首詩的首聯(lián)就從時間說起。“倀鬼跳梁久,群雄結構牢?!眰t鬼,古時傳說,人被虎食,死為倀鬼,又幫虎害人。裴铏《傳奇·馬拯》:“此是倀鬼,被虎所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奔此^為虎作倀。這里應該指助蒙古攻金的南宋。跳梁,即“跳踉”,跋扈而逞其兇強。宋李綱《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夏戎窺伺中國久矣,乘我之釁,安知無跳踉之心?!比盒?,指金朝各地握有軍權而見危不救的將領。結構,即勾結,相互結納。宋孔平仲《續(xù)世說·奸佞》:“王叔文因王伾,伾因李忠言,忠言因牛昭容,轉相結構,事下翰林,王叔文定可否?!边@一聯(lián),一句言外患,一句言內憂。為虎作倀者肆其兇狠已經很久,眼見他們要得逞了。蒙古聯(lián)宋滅金,得到南宋(倀鬼)的積極響應,后來攻破蔡州城的,也確實是宋軍。外患方殷,更可怕的是內部的“群雄”,他們相互勾結成利益同盟,置國家危亡于不顧,甚至投敵取榮。這是令人痛、令人憤的現(xiàn)實。
大金朝為什么會成這樣局勢?“天機不可料,世網(wǎng)若為逃?!碧鞕C,即天意。此句有“天意從來高難問”之意,若說“天道無親,唯與善人”,則我金朝皇帝圣德睿智,為何亡我金朝?世網(wǎng),即世間網(wǎng)羅,指無法掙脫的命運之網(wǎng)。若為,即如何能夠。此句言:如何能逃脫世網(wǎng)宿命?真是天意難料??!元好問對上天的信仰崩潰了。第三聯(lián)“白骨丁男盡,黃金甲地高”可稱名句。丁男,可以服役作戰(zhàn)的成年男子。甲第,豪門宅第,這里指將軍們的府第。這兩句說,丁男盡死變?yōu)榘坠?,?zhàn)爭中坐大的將軍們則攫取黃金,筑起豪宅。尾聯(lián)“閶門隔九虎,休續(xù)楚臣騷”,寫個人的渺小與無奈。閶門,即天門?!峨x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九虎,即很多殘暴的當路者?!熬拧狈菍崝?shù),言其多。楚臣騷,指屈原的《離騷》。這兩句是說:我的忠悃之情被權臣阻絕無法上達天聽,但不要學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去寫《離騷》,表達自己的怨艾。他表示自己不愿學屈原,他無牢騷可發(fā)。
第二首,還從時間說起:大自然的春天又要到來了,連續(xù)多年的戰(zhàn)亂何時結束呢?第一聯(lián)兩句是倒入,“海內兵猶滿,天涯歲又新”,本應是“天涯歲又新,海內兵猶滿”,現(xiàn)在倒過來說,突出戰(zhàn)亂的持續(xù)和人的無奈。兵,這里指戰(zhàn)爭。天涯,天之邊際,形容極遠之地。這里實指自己所在的聊城,言其偏遠。春天只屬于草木,這是詩人在表達自己的絕望。第二聯(lián)“龍移失魚鱉,日食斗麒麟”,是對當時國勢的描述:神龍失水,日月無光,國君落難,群雄紛爭。龍移,指神龍移遷,比喻金哀宗出逃。失魚鱉,比喻哀宗失其臣民。龍失魚鱉則不再有神威,比喻出逃的金哀宗已經不能駕馭形勢。斗麒麟,指麒麟相斗,比喻群雄紛爭。皮日休《次韻寄答魯望》:“偉哉泂上隱,卓爾隆中耨。始將麋鹿狎,遂與麒麟斗?!庇帧痘茨献印罚骸镑梓攵范赵率?。”日月食,比喻皇帝失勢,金朝將亡。
第三聯(lián)“草棘荒山雪,煙花故國春”,得杜詩之神,是極見功力的詩句。草棘,野草荊棘。煙花,泛指春景。這兩句以寫景預示季節(jié)變化和天下形勢,具有象征意義。上句為實寫,下句為想象。季節(jié)將入新春,而眼前所見,仍是野草荊棘,荒山冷雪。如果說唐代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展示的是初唐那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和勃勃的進取精神,那么元好問這兩句詩,表現(xiàn)的則是時代的無望。就其表現(xiàn)力說,應該給予極高的評價。尾聯(lián),詩人對月愁思,古人對月思歸,而我元好問歸向何處呢?從而引出了“聊城今夜月,愁絕未歸人”。愁絕,愁到了極點。未歸人,詩人自指,不是不歸,而是無處可歸。見月思鄉(xiāng),春歸人當歸,而詩人已經是無家無國、無處可歸之人。
一般來說,人們推崇元好問七律,說其七律成就可繼杜甫,五律似乎不及。其實像這兩首詩,深得杜詩之精髓,沉郁之風,千鈞之力,不見其巧而自然高妙,“天機不可料”“閶門隔九虎”,兩用三仄尾營造古硬之感,憤激之情從聲韻中透出,“白骨丁男盡,黃金甲地高”“草棘荒山雪,煙花故國春”等警句的錘煉,都見出詩人非凡的功力。
《泛舟大明湖》
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瓷剿咨礁?,一堆蒼煙收不起。山從陽丘西來青一灣,天公擲下半玉環(huán)。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繡江眉睫間。晚涼一棹東城渡,水暗荷深若無路。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風與秋露。蘭襟郁郁散芳澤,羅襪盈盈見微步?!锻砬纭芬毁x畫不成,枉著風標夸白鷺。我時驂鸞追散仙,但見金支翠蕤相后先。眼花耳熱不稱意,高唱吳歌叩兩舷。喚取樊川揺醉筆,風流聊與付他年。
蒙古窩闊臺汗七年(1235),元好問已移家冠氏(今山東冠縣),雖然羈管尚未解除,處境卻比在聊城時大有改善。這年七月,老友李輔之邀他濟南一游。詩題下原自注:“待杜子不至?!倍抛?,杜仁杰,字仲梁,原名之元,字善夫,濟南長清人,著名詩人、曲家,元好問之友。元好問《濟南行記》也記:“歲乙未秋七月……還至濟南,留二日,泛大明湖,待杜子不至?!痹脝栐跐嫌斡[二十天,充分領略了濟南風景之美,寫了《濟南行記》和十五首詩。大明湖是濟南最具代表性的游覽區(qū),面積占當時府城的三分之一。周圍九里,湖水清澈,有匯泉寺、歷下亭、南豐祠、小滄浪亭等名勝。只是喪亂之后,“唯有荊榛瓦礫而已”,不過,“百年澗溪草樹”,仍“有荒寒古澹之趣”(《濟南行記》)。濟南風物雖經戰(zhàn)亂而破敗,但盛世風韻依稀可見,詩人面對湖中美景,想到自己被羈管的身份,以及在失意中還有老友熱情相邀,如此等等齊上心來,五味雜陳。他想在美景與酒醉中忘懷一切,但又實難忘卻,于是寫成了這樣似狂非狂、欲說還休的詩。
詩的思路清晰。游覽分兩個階段,也是詩寫的兩個部分:山水與荷花。第一聯(lián)“長白山前繡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分別提領山水與荷花兩個部分。長白山,在山東省鄒平南,因山中云氣常白而得名,最高處為會仙峰,繡江發(fā)源于此?!昂苫ㄈ铩?,指繡江蜿蜒三十里,沿江荷花綻放。這次大明湖之游,詩人印象深的是荷花,詩也著意寫荷之美?!稘闲杏洝氛f:“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令人渺然有吳兒洲渚之想?!睆娜娊Y構來看,第一句“長白山前繡江水”提領起第三至第八句,寫山水之游;第二句“展放荷花三十里”提領起第九至十八句,寫賞荷之趣。
先看寫山水的部分,即第三句到第八句。第三、四句“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是說:水中看山之倒影,虛幻而更美。據(jù)《濟南行記》,詩人由大明湖望華不注山,“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一堆蒼煙,水中望山的感覺。此句或受唐人陳陶《上建溪》“崆峒一派瀉蒼煙,長揖丹丘逐水仙”之影響。第五、六句“山從陽丘西來青一灣,天公擲下半玉環(huán)”,陽丘,地名,在今山東章丘東南約十五里。青一灣,即“青滿灣”,滿灣江水皆青翠。此處的“灣”指西來的繡江。這兩句由山寫水,水中看山,山隨水動,如從西來,山映水而皆碧。半玉環(huán),形容彎曲而青翠瑩凈的繡江。第七、八句,“大明湖上一杯酒”,是說飲酒于大明湖上;“昨日繡江眉睫間”,昨日所見繡江如在眼前。按《濟南行記》所記:“此游至瀑流者六七,宿天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遂東入水柵。柵之水名繡江,發(fā)源長白山下,周圍三十四里。府參佐張子鈞、張飛卿觴予繡江亭。漾舟荷花中十余里。樂府皆京國之舊。劇談豪飲,抵暮乃罷?!?/p>
第九、十兩句“晚涼一棹東城渡,水暗荷深若無路”是寫山水與寫荷花之間的過渡。上句收束以上六句,下句開啟以下八句,集中寫荷。一棹,即一槳、一只船。杜牧《送薛種游湖南》詩:“憐君片云意,一棹去瀟湘?!卑础稘闲杏洝罚擞卧诤苫ㄖ惺幹凼嗬?。
第十一句后,詩人將筆觸全部集中于寫荷?!敖幌ハ?,狼籍秋風與秋露?!苯?。《列仙傳》:“江妃二女,游于江濱,逢鄭交甫,遂解佩與之;交甫受佩而去,數(shù)十步,懷中無佩,女亦不見?!彼?,荷花的別名。晉崔豹《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華,生池澤中,實曰蓮?;ㄖ钚惝愓?,一名水芝,一名水花?!边@兩句是說:江上女神不珍惜荷花的芳香,肆意在水上跳舞,以至于荷花在秋風秋露中凌亂一片。此用唐孫逖《尋龍湍》詩意:“漁父歌金洞,江妃舞翠房。”翠房,指荷。元好問把風中搖曳的蓮葉荷花比作起舞的江妃。第十三、十四兩句:“蘭襟郁郁散芳澤,羅襪盈盈見微步?!碧m襟,芬芳的衣襟。羅襪微步,典出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边@兩句是借仙女妙姿寫蓮葉荷花,說她的衣襟散發(fā)著濃郁的芳香,步履輕盈。第十五、十六句:“《晚晴》一賦畫不成,枉著風標夸白鷺。”《晚晴》一賦,即一篇《晚晴賦》。杜牧《晚晴賦》寫荷花:“復引舟于深灣,忽八九之紅芰,姹然如婦,斂然如女。墮蕊黜顏,如見放棄。白鷺潛來兮,邈風標之公子。窺此美人兮,如慕悅其容媚?!泵鑼憵埡扇绫粧仐壍呐?,而如風度蹁躚的佳公子的白鷺卻被她吸引。這兩句說,《晚晴賦》描寫不出荷之風韻,徒然夸美白鷺的風姿。第十七、十八句:“我時驂鸞追散仙,但見金支翠蕤相后先?!彬夳[,以鸞鳳駕車。散仙,道教稱未授仙職的仙人為散仙,這里也用來比荷花。詩人把自己乘船在荷中游觀作神奇想象,似乎在天上乘坐鳳凰駕的車去追趕仙子。金支,即金枝,樂器上的金制支柱。翠蕤,綠色羽毛做的裝飾品。杜甫《渼駛行》:“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用金支翠旗比喻歌女。元好問用其意,說這些相伴同游的歌女,似乎簇擁在仙女(荷花)的前前后后。據(jù)《濟南行記》,此游有歌女(樂府)陪伴。第十九、二十句“眼花耳熱不稱意,高唱吳歌叩兩舷”是說酒醉高歌,發(fā)泄胸中的郁悶。眼花耳熱,酒醺的感覺。李白《俠客行》:“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薄案叱本浠庙n愈詩“腳敲兩舷唱吳歌”(《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表達了與韓愈同樣的郁悶情緒。最后兩句“喚取樊川搖醉筆,風流聊與付他年”,是說喚來詩人杜仁杰,請他醉后賦詩,將今日的風流記錄下來傳之將來。樊川,指杜牧,晚年常居樊川,世稱杜樊川,這里借指杜仁杰。搖醉筆,酣醉中揮筆作詩。
詩歌前半部分寫山水,后半部分寫荷花,看似割裂,但詩題是“泛舟大明湖”,湖水是貫通前后的,山是水中山,荷是水中荷,寫山寫荷又都是寫水,但水本身并無可寫,只能從山從荷寫。水中山的朦朧,荷蕩水的搖曳,各顯風韻又一氣貫注。最后四句以豪歌感慨作結,是詩人情緒的自然爆發(fā)。
清人方東樹對此詩有評:“起曲折,‘蘭襟四句,情韻翩然。末段偷杜《渼陂》、韓《曲江》。”(《昭昧詹言》)這首詩對杜甫《渼陂行》、韓愈《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的借鑒,后來評論者不乏批評之語。應該說,借鑒是有的,特別是對韓愈詩的借鑒,痕跡明顯。但三詩各具風貌。元好問在羈管中暫時出游放松,卻能寫出如此瀟灑之作,尤為可貴。“一堆蒼煙收不起”之妙筆,荷花描寫中以豐富的想象營造出奇幻境界,麗而不艷的筆調,使得此詩具有相當高的成就,這些都是元好問的獨特創(chuàng)造。最后四句發(fā)泄胸中煩郁,也以瀟灑出之,“眼花耳熱不稱意,高唱吳歌叩兩舷”,即李白“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