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生命美學研究綜述

        2021-01-25 09:05:46王陳禎
        關鍵詞:美學人類生命

        王陳禎

        一、生命美學叩擊世紀之門(1980~2000)

        (一)生命美學美學話語突圍

        生命美學的開山之作,是潘知常于1984年底寫成的札記《美學何處去》(《美與當代人》1985年第1期)。他在這篇文章里正式提出自己的美學主張,認為“真正的美學應該是光明正大的人的美學、生命的美學。美學應該爆發(fā)一場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應該進行一場徹底的‘人本學還原’,應該向人的生命活動還原,向感性還原,從而賦予美學以人類學的意義”[1]400。隨后,他在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學》一書中系統(tǒng)闡釋了自己的生命美學觀點?!皬娜祟愖陨淼纳顒觼碚f,所謂本體的角度,是指‘生命如何可能’或‘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即指的生命的終極追問、終極意義、終極價值。”[2]8由此,他逐漸開始思考“生命的自由表現(xiàn),關注生命的存在與超越如何可能”[3]等問題。美學界普遍認為,他是“生命美學”的首倡者,《生命美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生命美學”的誕生。在“生命美學”初創(chuàng)之時,具有開拓精神、貢獻了偉大力量的研究者,還有宋耀良、封孝倫、劉成紀、黎啟全等,他們的美學思想都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

        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文獻檢索信息,這一時期以“生命美學”為主題的期刊論文數(shù)量如表1所示。

        表1 1980~2000年中國生命美學主題論文發(fā)表情況

        由于《美與當代人》期刊未被收錄于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因此被美學界公認的開山之作,潘知常的美學札記《美學何處去》(1985)未見錄于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的資料,第一篇關于生命美學的論文是華東師范大學宋耀良教授的《美,在于生命》(《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第2期)。宋教授基于對文學藝術本質(zhì)認識的延展,提出“美,在于生命”。他考察了西方哲學史上關于美的論斷,認為美與人類生命的境況相關,處于不同境況的人類有著不同的美體驗和美追求。“當代人類的境況,決定著對美的觀念的認識?!盵4]“對藝術本質(zhì)的指認服從于人類生命存在的自為自覺狀態(tài),即有什么樣的生命自覺意識,便就有與之相應的藝術本質(zhì)發(fā)現(xiàn)?!盵4]如畢達哥拉斯派的“美在和諧”、亞里士多德派的“模仿說”、黑格爾時代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當下人類的境況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理性的發(fā)展和生態(tài)危機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摧殘著人類生命力度?!坝谑乾F(xiàn)代美學基于一種使命感而上升到了這樣一種最高的體現(xiàn):美,應能表現(xiàn)生命、觀照生命、強化生命。美,應由生命力量的引導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就是生命力量展示的過程;鑒賞美的過程,便是體驗自然生命與生命自然形態(tài)的過程。美應能喚醒生命、激揚生命、指導生命。這樣的美便是當代最高形態(tài)的美?!盵4]隨后,他通過對“文學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延伸思考,得出“生命向力”是藝術本質(zhì)的理論邏輯起點,人的生命力是人類強壯、感性的原始生命氣魄的結(jié)論?!八囆g既是人類生命向力的體現(xiàn),又是因這種生命存在的需要而產(chǎn)生;既應注重于表現(xiàn)藝術對象的生命本質(zhì)與形態(tài)的一切特征,又應在表現(xiàn)方式中體現(xiàn)出生命機體的有機特性。這就是‘美在于生命’的涵意?!盵4]他認為美是一種使人的原始生命力再度煥發(fā)的靈丹妙藥??梢哉f,他真正觸摸到了美在于生命的觸角,認為“藝術的本質(zhì)特征只與藝術的主體即人類生命存在的形態(tài)或階段方式有關”[4],“希臘人的生命力度與其藝術精神中的雄奇博大成正比,即使現(xiàn)代作家其生命力度也與其藝術創(chuàng)作絕對有關”[4]。他雖然看到了生命的生物性,即美與生命的關系僅僅在于生命力的強弱,但是無法調(diào)和人類理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人類生命力度之間的關系。

        結(jié)合中國國家數(shù)字圖書館和讀秀搜索引擎,這一時期有關“生命美學”研究的著作如表2。

        表2 1980~2000年中國生命美學圖書出版情況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樂平注意到宋耀良教授的文章缺陷,特地撰文與其商榷。他說,如果把人類理性的發(fā)展和生態(tài)危機看作摧殘人類生命力度的表現(xiàn),那么只有“抑止(制)或摧毀理性來提高人的生命力度”[5]?!皩徝?,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不但不能取代或抑制人類理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她本身就包含了人類的理性思維,并且有時還表現(xiàn)為人類理性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另外,作為精神現(xiàn)象的審美意識也不可能抵卸或消除科學發(fā)展帶來的種種‘污染’,并達到增強人的免疫力或恢復人的血性之氣的目的,從而使原始生命力得到回歸。這樣,作者關于人類生命力度和理性思維能力的自圓其說便出現(xiàn)裂痕,同時發(fā)生解體?!盵5]他認為宋教授對生命力本質(zhì)的認識存在偏差,生命力度應該有兩種不同概念:一種是狹義的,如宋教授所說的強壯、感性、血氣聚就的生命氣魄;另一種是廣義的,就人的整個生命現(xiàn)象而言的生命力,包括生命體生長、繁衍和高級神經(jīng)活動,是生命體求生存的能力?!坝捎诶硇缘耐回Ec文明的發(fā)展,使得人的生命力發(fā)生異化”[5],人的生命力的異化是人生命力度的復歸和增強。美在于生命給人的正確啟示應該是,調(diào)和“生命體的原生力和理性滲透的異化力”[5]。陳樂平看到了人原生力之外的另一種人的異化能力,即人的社會實踐能力。但是,美不僅具有調(diào)和人的原生力和異化的能力,還有滿足人類自身生命需要的能力,他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美相對獨立的這一面。

        潘知?!渡缹W》出版后,美學界掀起軒然大波,贊譽者有之,批評者亦有之。大部分學者以商榷、述評、反思“潘知?!缹W’”等方式發(fā)表關于“生命美學”的研究文章。有學者給予“生命美學”極高的評價,如吳風、姚文放等(表3)。

        表3 1980~2000年中國學界評價“生命美學”的論文發(fā)表情況

        除潘知常之外,也有一些美學學者致力于生命美學的理論創(chuàng)建,如封孝倫、劉成紀、司有侖、黎啟全、彭富春等(表4)。在21世紀初,他們從各自不同的研究視角為生命美學的理論初創(chuàng)貢獻一己之力,例如,黎啟全教授認為自然之所以為美,是因為從自然物身上能夠表現(xiàn)出一種肯定、豐富、完善人的生命力的自然生命力;封孝倫教授認為“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實現(xiàn)”;劉成紀教授從人類生命演進過程中,人的生命動能、審美經(jīng)驗的流變性,探討了審美心理觀念的嬗變。

        表4 1980~2000年生命美學理論創(chuàng)建時期圖書、論文情況

        當然,也有一些批判“生命美學”的文章,例如,陶伯華站在實踐美學的立場上認為,生命美學“存在同樣的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原則的闡釋偏頗與對審美活動特殊性的理解偏誤”[6]。還有一些論文較為客觀地評價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如丁磊、李西建的《當代中國美學的前沿——關于實踐論美學爭鳴情況的述評》(《學術月刊》1995年第9期),閻國忠《關于審美活動——評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等。其中,閻教授從探討審美活動出發(fā),指出實踐美學和生命美學的片面性,即實踐美學偏重人類性,生命美學標榜個體性。

        這一時期的生命美學研究中,還有一批學者致力于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汲取生命美學的營養(yǎng),如鄒元江、余福智等人(表5),他們都積極地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生命美學思想,力圖使生命美學內(nèi)在的精神脈絡更加清晰。

        表5 1980~2000年基于傳統(tǒng)美學思想研究生命美學情況

        另有一批學者開始梳理西方的生命哲學,如岳介先的《評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美學》(《江淮論壇》1991年第4期),劉偉的《體驗本體論的美學——狄爾泰生命哲學美學述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冷德誠、司有侖的《柏格森生命本體論美學初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冷德誠、司有侖的《西方生命本體論美學評析》(《文藝研究》1997年第2期),周偉、封孝倫的《美來自生命——20世紀西方美學巡禮》(《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等。從一些學者對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梳理來看,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生命美學資源而言,關于西方生命美學的研究成果并不顯著。

        總體而言,美學界對于生命美學基本上給予認真的關注、積極的肯定和回應。如朱立元教授曾評價說:“除了原有四派外,新時期又涌現(xiàn)了一些有影響的、與四派不同的美學學派或觀點?!?0年代中后期,一些中青年同志在吸收西方現(xiàn)當代美學新成果的基礎上,也提出了與原有幾派美學從思路、方法到范疇全然不同的新的美學理論構架,如系統(tǒng)美學、體驗美學、生命美學、接受美學、審美活動論美學、心理學美學、語言美學、符號論美學等等。美學這種多元發(fā)展的格局是客觀的歷史存在?!盵7]著名美學家丁楓認為:“美學的多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種多元化還體現(xiàn)在美學體系的重新建構,諸如建立生命美學、體驗美學、自由美學、超越美學,等等。這是美學內(nèi)涵的遞嬗和深化,是以新的視角,來回答新的提問?!盵8]據(jù)封孝倫教授《20世紀中國美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介紹,中國美學家對生命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世紀之初就有范壽康、呂澄、宗白華等人大力提倡生命美學。由于時代的特殊性,在那個談“人”色變的時代,有關“人”“生命”“主體”等字眼的言論都被當作唯心主義。直至80年代,在韜光養(yǎng)晦幾十年后,一股強大的生命力場如雷霆風暴席卷而來,高爾泰、周來祥、宋耀良等眾多美學學人都積極支持和響應生命美學的號召。到了90年代,即便是一些實踐美學的積極倡導者也肯定“生命”勢不可擋的力量?!?993年,蔣孔陽出版《美學新論》,在解釋‘人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中‘人的本質(zhì)力量’這個概念時,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耸且粋€有生命的有機整體,所以人的本質(zhì)力量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生不已的活潑潑的生命力量?!盵9]469從眾多學者參與到生命美學的理論建構和研究討論中看,當下“生命美學”的迅猛發(fā)展,正印證了封孝倫教授的觀點:“‘生命’確實對審美研究有著巨大的潛力,而且筆者認為,捉住了生命,也就捉住了美的真正內(nèi)涵。當我們把人的生命的秘密揭開,美的秘密,也就自在其中了。”[10]

        (二)“生命美學”對話“實踐美學”

        得益于較為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世紀之交的中國美學,努力尋找進入21世紀的美學發(fā)展新方向,表現(xiàn)出蓄勢待發(fā)的生機活力。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和學術背景下,生命美學應運而生,并且與當時處于鼎盛時期的實踐美學展開了激烈論爭,引起了美學界的廣泛關注,打破了實踐美學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潘知常說:“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之間由于美學取向的根本差異,在《文藝研究》《學術月刊》《光明日報》等著名報刊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成為90年代中國美學界最為重要、最為引人矚目的論戰(zhàn)之一。對此,著名美學家閻國忠先生曾經(jīng)專門撰寫長篇論文,就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之間的論戰(zhàn)加以述評,并斷言:這場論戰(zhàn)‘雖然也涉及哲學基礎方面問題,但主要是圍繞美學自身問題展開的,是真正的美學論爭,因此這場論爭同時將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美學學科的完全確立’。”[11]

        縱觀實踐美學的發(fā)展歷程,實踐美學自20世紀60年代理論初創(chuàng),80年代完成理論基礎建設并成為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流派,再到90年代的分化和發(fā)展,已經(jīng)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實踐美學的創(chuàng)立者從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找到“實踐”這個概念,使“人”這一主體回歸到對美的解釋和定義中來,并且成功地避開了“人”“主觀”“主體”等容易被打成“唯心主義”的字眼。實踐美學的產(chǎn)生是順應形勢的,該美學思想認為應從實踐活動入手研究美、美感等問題,提出“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等命題。由于實踐美學在產(chǎn)生之初就帶有很強的政治化傾向,以“實踐本體”討論美學問題,許多學者認為該理論將人的個體生存活動和族類活動排斥在美學范圍之外,雖然在后續(xù)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對自身理論體系進行“修補”,但這樣的修補難免有點水土不服顯得生硬。于是,隨著學術環(huán)境的變化,建立在對“實踐美學”內(nèi)部矛盾的認識和反思之上的“生命美學”應運而生。

        這一時期生命美學理論的支持者們主要就美的邏輯起點、實踐美學對審美精神性、非理性因素的忽視等方面與實踐美學展開論戰(zhàn)。生命美學的主力戰(zhàn)將潘知常,一邊在積極闡釋自己的美學思想,另一邊在反思、批判實踐美學和回應實踐美學的反批判。在《生命活動:美學的現(xiàn)代視界》(《百科知識》1990年第8期)中,他提出生命美學的基本構想。在《為美學定位》(《學術月刊》1991年第1期)、《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詮釋》(《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美學的重建》(《學術月刊》1995年第8期)、《審美觀念的當代轉(zhuǎn)型》(《東方叢刊》1996年第1輯)等文章中,他始終堅持從生命活動考察審美活動,認為我們應該從實踐活動原則轉(zhuǎn)向人類生命活動原則,美學應該以超越性生命活動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在《實踐美學的本體論之誤》(《學術月刊》1994年第12期)、《再談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學術月刊》2000年第5期)、《超主客關系與美學問題》(《學術月刊》2000年第11期)等文章中,他指出實踐美學對馬克思主義實踐原則的理解存在偏頗,實踐美學是特定時代、特定理論框架下的美學理論。美學界因此也有大量與潘知常生命美學商榷的文章,如谷方的《我們應當怎樣看待美學——與潘知常先生商榷》(《文藝理論與批評》1996年第6期)等。潘知常教授也在這一時期不斷修補和完善他的生命美學理論,發(fā)表的相關文章有:《對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nèi)涵的考察:關于美學的當代問題》(《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向善·求真·審美——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nèi)涵及其闡釋》[《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美學活動“如何可能”——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nèi)涵及其闡釋》(《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0期)、《荒誕的美學意義——在闡釋中理解當代審美觀念》(《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等。他從活動心理、角度、原則、結(jié)果等方面區(qū)別了求真活動、向善活動和審美活動,并具體討論審美活動的價值追求和意義。

        生命美學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封孝倫教授提出,美的邏輯起點是生命,生命是一個系統(tǒng),人是三重生命的統(tǒng)一體。他認為,實踐美學忽視了實踐的前提:人類的生存?!皩徝赖母自谌说纳瑢徝阑顒拥难芯?,必須放到人的生命系統(tǒng)中去進行?!祟惿嬖诓攀侨祟愐磺谢顒幼罟爬?、最基本、最堅實、最有力的根源,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起點,也是我們認識人類審美活動的邏輯起點。離開了這個起點,美學中的許多根本性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左顧右盼也難說清。”[12]他的美學思想也是建立在對實踐美學的反思和批判上,其中比較重要的論著有《20世紀中國美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走出黑格爾——關于中國當代美學概念的反思》(《學術月刊》1993年第11期)、《審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學術月刊》2000年第11期)等。他系統(tǒng)、嚴謹?shù)厥崂砹?0世紀以來中國當代美學諸家的理論,在此基礎上立足于自己的三重生命學說,提出生命美學新觀念,即審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藝術根本上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表達。

        這場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學術論辯,吸引了眾多學者參與到討論中來,如丁磊、李西建的《當代中國美學的前沿——關于實踐論美學爭鳴情況的述評》(《學術月刊》1995年第9期),閻國忠的《走出古典:中國當代美學論爭述評》(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劉士林的《生命美學:世紀之交的美學新收獲》(《光明日報》2000年9月5日),劉成紀的《生命美學的超越之路》(《學術月刊》2000年第11期),顏翔林的《思維與話語的雙重變革》(《學術月刊》2000年第11期)等。無論是生命美學的理論建構者還是理論同情者,無不表現(xiàn)出對生命美學的研究熱情。

        世紀之交,中國美學又一次掀起美學討論的高潮。這一時期還有“超越美學”“生存美學”“體驗美學”等美學學派對“實踐美學”的反思和批判,這些精彩論戰(zhàn)被統(tǒng)稱為“后實踐美學”。雖然,他們的質(zhì)疑和批判主要針對李澤厚的實踐美學思想,“并不一定切合實踐美學作為一個流派整體的實際”[13];然而,學術爭鳴是一種好現(xiàn)象,在思維的博弈中能夠迸發(fā)出更激烈的思想火花。這場論爭打開了世紀之交美學發(fā)展的多元格局,活躍、繁榮了美學理論。中國近代生命美學作為中國多元美學格局中重要的一環(huán),生命美學的研究者們從開始以反思和批判實踐美學為主的論戰(zhàn)階段,發(fā)展到以構建自身美學完整理論體系為主的學界理論對話階段,正在積極探索自己的美學發(fā)展之路,迎接21世紀的曙光。

        二、生命美學走出谷底迎向光明(2001~2010)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中國知網(wǎng)期刊數(shù)據(jù)庫和相關著作搜索引擎中輸入“生命美學”主題后,統(tǒng)計的期刊、碩博士論文和著作數(shù)量如表6、表7所示。

        表6 2001~2009年中國生命美學論文發(fā)表情況

        從表6和表7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生命美學”研究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通過表6與表1的比較,我們更能發(fā)現(xiàn),以“生命美學”為主題的研究成果正以飛躍式的速度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生命美學的建構和討論中來。誠如封孝倫教授在《20世紀中國美學》一書中所言:“‘生命’將作為中國20世紀末不同美學觀念的共同旗幟引領著中國美學潮邁越21世紀的門檻。而且,沿著生命的蹤跡,中國美學似乎正在逼近真正美的本質(zhì)?!盵9]469

        直到21世紀初,美學界依然延續(xù)著20世紀末各個美學學派與實踐美學的對話。作為對話中一個影響較廣的美學學派,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戰(zhàn)還在火爆進行中,甚至更為猛烈,各路美學研究者也紛紛撰文參與到論辯中來。在此,不得不再一次提及潘知常和封孝倫兩位教授,作為生命美學理論極為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的生命美學思想引起美學界廣泛關注。兩位教授的生命美學思想雖呈現(xiàn)出各自為營的態(tài)勢,但都為開辟和發(fā)展生命美學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

        表7 2001~2010年中國生命美學圖書出版情況

        (一)潘知?,F(xiàn)象

        關于潘知?!吧缹W”的討論,從20世紀末一直延續(xù)至今,甚至愈演愈烈。他也在與實踐美學論辯以及回應學術界對他生命美學理論的研究和批判中,不斷修補和升華其生命美學理論,如《生命美學與超越必然的自由問題——四論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河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實踐美學的一個誤區(qū):“還原預設”——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學?!?001年第2期)、《超越主客關系:美學的當代取向》(《學術月刊》2002年第9期)、《新世紀美學的一個思路》(《人文雜志》2004年第4期)等。他再一次強調(diào),“審美活動完全應該成為人類生命活動中最根本的東西”[14]。美是自由生命的體現(xiàn),“對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觀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學之為美學所必須面對的當代問題,也正是生命美學得以誕生的根本前提”[14]。面對質(zhì)疑,他又提出兩大維度和兩大覺醒,即“愛的維度”和“信仰的維度”,“個體的覺醒”和“信仰的覺醒”。相關的論文有《為信仰而絕望,為愛而痛苦:美學新千年的追問》(《學術月刊》2003年第10期)、《為美學補“神性”:從王國維“接著講”——在闡釋中理解當代生命美學》(《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1期)、《為愛作證——從王國維、魯迅看新世紀美學的信仰啟蒙》(《汕頭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等。

        對于潘知常的觀點,學術界不乏一些贊譽性的文章,如夏永林、肖光琴等人的文章(表8)。還有一些批判性的文章,如王建疆、黃懷璞等人的文章(表9)。

        潘知常教授總結(jié)自己這一時期近二十年的美學研究,“無非就是對于這樣兩個由淺入深的美學問題的考察”[3],即“美學之為美學,不但應該是對于人類的審美活動與人類個體生命之間的對應的闡釋,而且還應該是對于人類的審美活動與人類的信仰維度、愛的維度的對應的闡釋”[3]。隨后,面對學術界超乎想象的批判和回應,潘知常教授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生命美學思想后,突然離場,淡出美學圈,不再參與其中的任何爭辯,轉(zhuǎn)而將研究重心轉(zhuǎn)入其他領域,如《“開辟鴻蒙,誰為情種”——《紅樓夢》與第三進向的美學》(《學術月刊》2005年第3期)、《“以美育代宗教”:中國美學的百年迷途》(《學術月刊》2006年第1期)等。

        表8 學術界贊揚潘知常觀點的文章

        表9 學術界批判潘知常觀點的文章

        (二)封孝倫現(xiàn)象

        與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學理論逐漸走向沉寂不同,封孝倫教授的生命美學理論受到許多學者和研究生的青睞。他們大多將該理論應用于自己所關注的研究領域,如夏燕的《論人的生命與電影藝術的審美特性》[《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第6期],秦剛的《建筑藝術形態(tài)的演變——從生命美學的視角》(《建筑與文化》2009年第Z1期),翟林、陳劍、譚好哲的《美學視野中的體育與生命之關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5期]等。檢驗一種理論是否科學,一方面在于該理論是否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另一方面在于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遍適用性,封氏生命美學理論兩者兼具。

        封孝倫教授在《人類生命系統(tǒng)中的美學》一書中,提出“三重生命論”,從生命哲學視角系統(tǒng)建立封氏特色生命美學。該書出版后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薛富興的《生命美學:二十世紀中國美學的制高點——〈人類生命系統(tǒng)中的美學〉讀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認為封著呈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美學體系,還提出許多的理論創(chuàng)見,如自然美在內(nèi)容、社會美在形式等促人深思。此外,薛富興的《生命美學的意義》[《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吳俊的《淺談審美中的非理性因素——封孝倫“生命美學”的啟示》[《貴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袁潔玲的《激活生命的言說——評〈人類生命系統(tǒng)中的美學〉》(《中國圖書評論》2003年第5期)、張丹飛的《人類生命系統(tǒng)中的美學》(《文藝研究》2002年第1期)、黎啟全的《建構生命美學理論體系的力作——評〈人類生命系統(tǒng)中的美學〉》[《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2年第3期]、葉通賢的《從生命走向美——封孝倫著〈人類生命系統(tǒng)中的美學〉述評》的《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2年第3期]等文章,都肯定了封著的理論貢獻,認為從人的生命需要角度闡釋審美現(xiàn)象,是對美學研究作出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

        當然,在生命美學理論的發(fā)展階段,其他研究者的相關論著也不容忽視,如姚全興、陳伯海、雷體沛等人(表10)。

        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對以潘知常和封孝倫兩位教授為代表的生命美學思想在21世紀仍有一些質(zhì)疑的聲音,但生命美學的重要作用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小覷的。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僅吸收了西方現(xiàn)代哲學、美學思想,還不斷挖掘和繼承、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為中國美學以及世界美學的發(fā)展添上濃墨重彩。

        表10 2001~2010年生命美學相關研究論著

        三、生命美學研究蓬勃發(fā)展(2011~2020)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這場轟轟烈烈的美學論戰(zhàn)逐漸平息下來。更多的學者逐漸將研究的重心轉(zhuǎn)入到關于生命美學理論的自身建構方面。以“生命美學”為主題的研究整體上依然呈現(xiàn)出上揚的態(tài)勢,如表11、表12。

        表11 2011~2020年中國生命美學論文發(fā)表情況

        表12 2011~2020年中國生命美學圖書出版情況

        2014年,貴州大學林早副教授發(fā)表一篇關于生命美學的研究述評,她在文中搜集了2014年6月以前中國當代生命美學研究的資料,較為全面地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命美學的研究現(xiàn)狀。她以中國現(xiàn)代生命美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兼及中國傳統(tǒng)生命美學、西方生命哲學美學,以期在廣義的生命美學語境中突顯中國現(xiàn)代生命美學研究的發(fā)展狀貌。通過對搜集到的文章、著作的分類整理,她認為:“中國現(xiàn)代生命美學理論體系性建構主要完成于20世紀末,并于21世紀持續(xù)修補、發(fā)展、深化?!盵15]對于知網(wǎng)收錄的文章,她從“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中國傳統(tǒng)生命美學研究”“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及其他(主要是生命美學原理的應用性研究以及相關的交叉型研究)四個方面進行整理分析,發(fā)現(xiàn),“生命美學原理性研究占總數(shù)的24%,中國傳統(tǒng)生命美學研究占總數(shù)的30%,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研究占總數(shù)的6%,而生命美學應用性研究與交叉研究則占到了總數(shù)的40%”[15]。這篇文章用嚴謹?shù)臄?shù)據(jù)、扎實的分析讓我們對中國現(xiàn)代生命美學的發(fā)展有了比較清晰的整體認識。

        從2014年開始,我們逐漸看到,沉寂多年的生命美學首倡者潘知常教授再一次出現(xiàn)在美學界公眾視野之中,其中,標志著他重返美學圈的文章是2014年發(fā)表于《學術月刊》的《重要的不是美學的問題,而是美學問題——關于生命美學的思考》。他是一位學思敏捷、極為高產(chǎn)的理論家,在這之后,他又有大量生命美學的相關論著與讀者見面(表13)。從發(fā)表的文章看,他始終堅持自己在20世紀最先提出的生命美學思想,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人與意義的維度。

        潘知常的系列論文引起美學界的又一次關注。以潘氏生命美學為對象的討論文章相繼發(fā)表,如范藻的《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王世德的《潘知常生命美學體系試論》(《上海文化》2017年第12期)等。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美與時代》開設《生命美學專欄》紀念美學界這一重要理論成果,王世德、封孝倫、范藻、向杰、肖祥彪、馬正平等十九位專家學者紛紛獻稿,集中討論生命美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如王世德的《我愿開拓和深化生命美學》[《美與時代》(下)2018年第2期]、王曉華的《身體視域與生命美學的理論建構》[《美與時代》(下)2018年第5期]、封孝倫的《生命美學的邊界》[《美與時代》(下)2018年第9期]、劉劍的《生命經(jīng)驗接著生命美學講》[《美與時代》(下)2018年第10期]、馬正平的《可愛而不可信:生命美學的基本問題——時空美學與生命美學的交流、對話與商榷》[《美與時代》(下)2018年第12期]等。

        表13 潘知常復出后生命美學論文發(fā)表情況

        同期另一些比較重要的論著,如劉偉、封孝倫、薛富興等人的論著,這些都是對現(xiàn)有生命美學理論的重要補充和深化(表14)。

        表14 生命美學相關論著

        續(xù)表14 生命美學相關論著

        通過梳理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生命美學研究,我們對生命美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有了一個輪廓式的概覽。當“生命美學”初登中國美學殿堂時,眾多學者紛紛自愿參與到生命美學的理論建構中來。在后來興起的“后實踐美學”與“實踐美學”論戰(zhàn)中,就“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戰(zhàn),僅僅以參與人數(shù)之廣,影響力度之大,不是其他種種美學流派所可比擬的,由此可見生命美學強大的理論吸引力。可以說,生命美學的產(chǎn)生是意義重大的時代創(chuàng)新之舉。

        猜你喜歡
        美學人類生命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vm|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性色av免费网站|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久久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是图一区二区视频| 在线不卡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夫妇交换刺激做爰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日韩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在线网址| 黄片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久久综合久久88|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瑜伽裤| 男女上床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下面好爽好紧好湿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av无码|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暴力打| 97久久久一区二区少妇|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九九九| 中文字幕女同人妖熟女| 亚洲精品乱码8久久久久久日本 | 国产成人AV乱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长濑麻美|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色|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欧美| 国产精品高湖呻呤久久av|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