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欣
奶奶喜歡唱戲。除了干農(nóng)活以外,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唱京劇上。
中午,廚房里突然傳來一陣“乒乒乓乓”的聲音,我以為出了什么事,連忙跑到廚房去看。只見奶奶左手舉著鍋鏟,右手拿著鍋蓋,雙眼瞪得像銅鈴一般,頭一扭,活脫脫一個張飛!這時,“嗞嗞嗞”的聲音伴著菜的煳味一起飄了出來,奶奶仍不慌不忙,把腳一踢,字正腔圓地喊道:“嘿,大事不好哇!”
吃完飯,我窩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恰好轉(zhuǎn)到了戲曲頻道。奶奶聽見聲音,手里舉著洗潔精就跑出來了:“嘿嘿嘿,妮兒,給奶奶看一會兒唄!”奶奶把洗潔精放在一旁,一邊搓手,一邊可憐巴巴地看著我。我只好把遙控器遞給她。誰知,這“一會兒”竟然變成了“一下午”,碗最后都是我刷的。對這個戲迷奶奶,我也真是無可奈何了。
奶奶喜歡唱戲,卻從未有機會登臺。
村里有個戲臺子,每隔幾天就會有人來唱戲,奶奶總會拉著我去看。
紅色的帷幕拉開,出現(xiàn)了一張紅臉和一張白臉,奶奶激動得臉漲得比臺上的那張還紅。她對我說:“紅臉是關(guān)羽,白臉是曹操……”雖是跟我說話,但她的眼睛并沒有看我,像是被黏在了舞臺上一樣。
一場戲唱下來時間不短,奶奶先是蹺著二郎腿,后來可能是覺得累了,又放下腿,雙手環(huán)抱住膝蓋,手指跟著鑼鼓點的節(jié)奏打著拍子。
我有點納悶,有一天就問奶奶:“您這么喜歡唱京劇,為什么不登臺去唱呢?”奶奶看了我一眼說:“咱又不是什么專業(yè)人士。那京劇是國粹,要是在臺上唱得不好,不但招人笑話,還毀了國寶!”
我看得出,奶奶嘴上雖然這么說,但心里其實還是想登臺去唱的。我打算給奶奶買身行頭,奈何資金有限,只買了一副水袖。奶奶看了,哈哈笑著說:“這樣我也能演?!?/p>
奶奶戴好水袖,從臥室踏著小碎步,仿佛微風拂柳般輕盈地出場了。她用臺步轉(zhuǎn)了一個圈,手抬至胸前,輕輕推開。她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捏在一起,小指微翹,真是有萬般風情。倏然,奶奶左腳腳尖點地,右腳抬起,微微俯身,將水袖甩了出去。因為客廳空間有限,水袖一下子搭在了電視機上。我以為這水袖就像潑出去的水,不會再收回來了,誰知奶奶一兜手,水袖立刻回到了她的手中。
倥傯歲月仿佛都被奶奶收入了這一副水袖。在她的一拋一嘆中,演的人癡了,看的人醉了。我的耳畔響起奶奶的輕吟:“離卻了峨眉到江南,人世間竟有這美麗的湖山,這一旁保俶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旁好樓臺緊傍著三潭……”真是太美了!
奶奶不單單是一個會種地的農(nóng)民,還是一個摯愛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戲迷。
(指導老師:竇娜)
點評
普通作者描寫奶奶,總不外乎使用“老態(tài)龍鐘”“步履蹣跚”之類的詞語。本文作者筆下的奶奶卻是“雙眼瞪得像銅鈴一般”“不慌不忙,把腳一踢,字正腔圓地喊”“可憐巴巴地看著我”“蹺著二郎腿”……這樣的奶奶實在太有特點,討人喜歡,令人忍俊不禁。而且,作者綜合運用了描寫人物的方法:有神態(tài)描寫,“奶奶激動得臉漲得比臺上的那張還紅”;有語言描寫,“那京劇是國粹,要是在臺上唱得不好,不但招人笑話,還毀了國寶”;最精彩的是動作描寫——“奶奶戴好水袖,從臥室踏著小碎步,仿佛微風拂柳般輕盈地出場了。她用臺步轉(zhuǎn)了一個圈,手抬至胸前,輕輕推開。她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捏在一起,小指微翹,真是有萬般風情。倏然,奶奶左腳腳尖點地,右腳抬起,微微俯身,將水袖甩了出去……奶奶一兜手,水袖立刻回到了她的手中”。我相信,正是因為有著對奶奶的深深愛意和一雙認真觀察生活的眼睛,作者才能把文章寫得這樣生動,這樣精彩。
(鄭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