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林,陳雪嵐
(江西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330022)
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真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次級有毒代謝產物。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tǒng)計,每年全世界范圍內大約有25%的農產品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健康問題[1]。截止目前,已發(fā)現400多種化學結構各異的真菌毒素[2],主要包括黃曲霉毒素 (aflatoxins,AF)、嘔吐毒素 (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ZEN)、伏馬毒素 (fumonisin,FB)、赭曲霉毒素A (ocratoxin A,OTA) 等[3]。大多數真菌毒素可通過抑制動物體內蛋白質和相關酶的合成,破壞細胞結構,損害動物體肝臟、腎臟、神經、造血、皮膚等組織器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生殖紊亂以及免疫抑制作用[4-7]。真菌毒素分布廣泛、分子量小、結構以及化學性質一般均較穩(wěn)定,即使高溫烹任也無法使其分解[8-9],糧食、飼料以及農產品被真菌毒素污染后,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體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目前,常見的真菌毒素的檢測方法主要有生物鑒定法、化學分析法(薄層色譜法)、儀器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毛細管電泳法)、免疫分析法(酶聯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親和層析法、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等,以上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隨著納米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材料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以及應用噬菌體展示技術篩選仿真真菌毒素方法的成熟,科研工作者開發(fā)了系列快速、簡便、綠色、經濟、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穩(wěn)定性好、操作簡單的真菌毒素檢測方法。本文綜述了近年來納米材料及噬菌體展示技術在真菌毒素檢測中的應用,以期為科研工作者進一步研究真菌毒素檢測方法提供參考。
納米材料通常指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橫向尺寸達1~100 nm的單質、化合物、混合物[10],具有小尺寸效應、表面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極高的反應活性、非凡的電子轉移能力和高比表面積等物化特性[11-12],因而具有獨特的理化性質和尺寸依賴特性,并表現出一系列獨特的光學、電學、磁力學及化學催化性能[13-14],被廣泛用作識別元件的載體和放大檢測信號的探針[15-16]。且納米技術為新型納米比色傳感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7],已成功用于多種真菌毒素的檢測[18-19]。新型納米材料主要包括金屬納米材料、碳納米材料、磁性納米材料、量子點、上轉換熒光納米顆粒等。
金屬納米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和貴金屬。貴金屬納米材料是納米材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納米材料的研究熱潮中,因其具有傳導性、大的比表面積、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較高的摩爾消光系數,優(yōu)良的光、電、磁、催化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于進行表面修飾等特點而成為應用最為廣泛的納米材料[20]。金屬納米材料在真菌毒素檢測中主要發(fā)揮4種作用:生物分子的固定化、信號的產生、熒光猝滅和信號的放大。URUSOV等[21]用金納米顆粒標記AFB1的二抗,采用間接競爭法在膠體金免疫層析試紙條上實現了對AFB1的高靈敏檢測,該方法能夠精確地調整特定抗體和膠體金標記所需的數量,肉眼檢測限(limit of detection,LOD)為160 pg/mL,儀器檢測限為30 pg/mL。與純的金屬納米顆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相比,雙金屬復合物如Ag@Au、Pt@Au、Cu@Au等極大地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重現性和穩(wěn)定性也得到了提高。HE等[22]用水熱法合成了直徑約350 nm的Fe3O4納米顆粒,在機械攪拌下,帶有氨基的親水性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自組裝在Fe3O4納米粒子表面,形成高度分散的Fe3O4@PEI納米粒子。而后制備的帶負電荷的Au種子通過靜電相互作用均勻附著在帶正電荷的Fe3O4@PEI表面,并在還原劑的作用下,Fe3O4@Au種子成為包覆Au殼的成核位點,制備了Fe3O4@Au NFs;再在其上修飾SH-Apt作為捕獲探針,建立了一種用于檢測花生油中AFB1的超靈敏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傳感器。由于AFB1適配體及其互補鏈(SH-cDNA)的識別,報告探針產生了強烈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信號,而在AFB1存在條件下,AFB1適配體優(yōu)先與AFB1結合,報告探針從捕獲探針上釋放,導致SERS強度線性下降,該SERS傳感器的LOD為0.40 pg/mL,在0.000 1~100 ng/mL范圍內具有較高的靈敏度。
ZHANG等[23]以鋯離子為節(jié)點,鐵卟啉為連接劑成功合成了PCN-223-Fe,并原位負載PtAg雙金屬納米顆粒,得到了AgPt/PCN-223-Fe復合材料,由于PCN-223-Fe與AgPt的協同作用,AgPt/PCN-223-Fe修飾電極對氧還原具有良好的電催化活性。利用鏈霉親和素(SA)對AgPt/PCN-223-Fe進行功能化得到了SA/AgPt/PCN-223-Fe納米探針,通過生物素和鏈霉親和素的識別作用,將SA/AgPt/PCN-223-Fe引入電極表面捕獲OTA適配體,產生強烈的氧還原電化學信號。當OTA存在于溶液中時,適配體優(yōu)先與OTA結合,電化學信號降低。所設計的OTA 傳感器的LOD為14 fg/mL,檢測范圍為20~2 ng/mL,成功應用于紅酒和玉米樣品中OTA的檢測。傳統(tǒng)的基于20~30 nm金納米粒子信號強度不足導致靈敏度較低,只能提供定性或半定量結果,不能同時進行多次檢測。此外,用肉眼對試條上的條帶進行視覺觀察很容易出現人為錯誤[24]。但金屬納米粒子通過與碳納米材料、磁性納米粒子、量子點、上轉換熒光納米材料等形成復合材料以及雙金屬納米材料復合物可顯著提高檢測靈敏度,實現高靈敏度定量檢測真菌毒素。
碳納米材料,包括碳納米管(單臂碳納米管和多臂碳納米管)、碳納米纖維、富勒烯、石墨烯量子點和石墨烯等,因其水溶性好、毒性低和可調的熒光發(fā)射特性而受到廣泛關注[25]。LIU等[26]采用聚乙烯亞胺功能化的多壁碳納米管對玻碳電極(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進行修飾,并在其上沉積金和鉑納米顆粒(AuPt-NPs),利用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與Fc段結合的特性將ZEN的單克隆抗體定向固定在電極上,通過測量抗體抗原免疫復合物的物理變化所得到的生物傳感器應用于ZEN的檢測。在最優(yōu)條件下,ZEN的線性范圍為0.005~50 ng/mL,LOD為1.5 pg/mL。SHAO等[27]通過將碳量子點封裝在分子印跡聚合物材料中,開發(fā)了一種新型的環(huán)保型熒光猝滅材料作為ZEN傳感器,用于玉米中ZEN的靈敏檢測,檢測限為0.02 mg/L。LI等[28]制備了石墨烯氧化金納米復合材料(GO/AuNCs)作為一種新型熒光猝滅平臺,結合雜交鏈式反應擴增,用于AFB1的超靈敏檢測,LOD為0.03 pg/mL,該方法可以有效地檢測花生樣品中AFB1的含量。盡管碳納米材料在研究上是切實可行的,但碳納米材料表面的粘附性仍然有待考究,在日常的應用中仍然非常有限。
磁性納米材料是一種同時具有納米效應和磁性能的材料,一般由磁芯和包裹在磁芯上的高分子量聚合物/硅/羥基磷灰石殼層組成,其中包括鐵、鈷或鎳等金屬氧化物。最常見的核心層是由Fe3O4或γ-Fe2O3制成,具有超順磁性或鐵磁性[29]。磁性納米材料由于其表面積大、傳質性好、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選擇性吸附能力好、與生物分子的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分離、表面修飾和生產等特點,近年來人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氧化鐵納米粒子被廣泛用于食品分析、蛋白質純化和酶固定化中[29],并且Al2O3、Au和Ag可用于修飾磁性納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的表面[30]。WANG等[31]以Au@Fe3O4復合納米材料為模擬酶建立了檢測谷物和豆類食品中OTA的比色傳感器,LOD可達到 30 pg/mL。URUSOV等[32]通過共沉淀法制備了MNPs,再和抗體通過物理吸附法形成非共價復合物,形成的復合物與存在于測試溶液中的抗原結合,然后用磁場分離抗原,以達到快速檢測受污染食品中AFB1的目的,LOD為20 pg/mL,實現了在有機萃取劑含量較高的環(huán)境中測定AFB1。HAO等[33]用金納米粒子(AuNPs)功能化硅包覆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mSiO2@Au)和碲化鎘量子點(CdTe QDs)修飾的石墨烯/AuNPs納米復合材料(GAu/CdTe) 制備了一種超靈敏的OTA電化學傳感器,線性范圍為0.2~4 pg/mL,LOD為0.07 pg/mL,該方法在食品安全監(jiān)測和臨床診斷中具有很大的潛力。HENDRICKSON等[34]采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N1-((ethylimino)methylene)-N3,N3-dimethylpropane-1,3-diamine,EDC)法制備了磁性鐵納米粒子與ZEN的抗體復合物,在ZEN的存在下,結合傳統(tǒng)的過氧化物酶標記物并催化高靈敏度的化學發(fā)光底物,實現對葡萄酒中ZEN的測定,LOD為0.06 ng/mL。但磁性納米材料與其他納米材料相比,更易氧化和團聚,導致吸附量大大降低。
量子點(guantum dots,QDs)作為半導體納米晶體,一般是由Zn、Cd和Te、Se組成的化合物,表現出獨特的光學和電子性質,如高量子產率、高摩爾消光系數、高耐光漂白、寬吸收光譜、窄而對稱的發(fā)射帶、大小可調、化學降解等優(yōu)良性能,在分析化學領域極具吸引力[3,35-36];并且量子點由于其物理特性而成為理想的顯像劑,還為基因分析、診斷和藥物發(fā)現提供了新的工具[37],并在許多情況下,它們通常結合高特異性的生物分子,如抗體和適配體,而不影響其發(fā)射特性或適配體/抗體特異性。DUAN等[38]通過微乳液法合成了量子點微球,將激發(fā)在575和615 nm的CdSe/ZnS QDs包裹在量子點微球中,合成了具有黃色、橙色和紅色發(fā)光特性的3種量子點熒光微球,將之分別與抗ZEN、OTA、FB1的單克隆抗體偶聯,在10 min內對ZEN、OTA、FB1的LOD分別達到10、5、20 ng/mL,實現了對玉米樣品中ZEN、OTA和FB1這3種真菌毒素的定性聯檢。GUO等[39]將分子印跡技術與量子點技術相結合,合成了基于MIP@CdTe QDs的新型熒光傳感器,用于對AFB1的快速特異性識別,LOD達到4 ng/g。該方法成功地應用于實際樣品中AFB1的定量測定。ZHANG等[40]用氨基功能化的核/多殼量子點(QDs)和抗DON的單克隆抗體偶聯物作為熒光檢測探針,建立了一種靈敏可靠的直接競爭熒光標記免疫吸附法,在優(yōu)化條件下,LOD為12.2 μg/kg,實現了在玉米樣品中DON的快速、靈敏、高效檢測。但量子點目前沒有比較完善的合成技術,種類不多,與生物大分子結合會存在非特異性吸附,其穩(wěn)定性、生物毒性和性能還有待于研究與開發(fā)。
上轉換納米粒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是一種新型的發(fā)光材料,能將低能量的近紅外輻射轉化為高能量的可見輻射。其以低背景噪聲、高光穩(wěn)定性、低毒性、對組織的信號穿透能力強、吸收能力弱等特點,受到了各領域的廣泛關注[41]。WU等[42]采用戊二醛法制備了人工抗原修飾的氨基化Fe3O4磁性納米顆粒和抗體功能化上轉化納米顆粒作為信號探針,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靈敏的聯檢食品樣品中AFB1和OTA的免疫分析方法,競爭模式下AFB1和OTA在最佳條件下的LOD均為0.01 ng/mL,線性范圍為0.01~10 ng/mL,該方法已成功應用于測定天然污染玉米樣品中的AFB1和OTA。SUN等[43]用單克隆抗體修飾NaYF4∶Yb,Er(NaYF)納米顆粒,其中NaYF4作為基質材料,Yb3+作為敏化劑,Er3+作為激活劑,制備了熒光探針,用抗原修飾磁性納米粒子制成免疫傳感探針,對AFB1進行檢測,線性范圍為0.2~100 ng/mL,LOD為0.2 ng/mL,該方法可用于花生油或其他谷物中真菌毒素的快速篩查。張瑩瑩等[44]制備了水溶性的上轉換熒光納米材料,并在其表面修飾了OTA適配體作為能量供體探針,在金納米粒子表面修飾了OTA適配體互補鏈作為能量受體探針,建立了熒光共振能量轉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的傳感方法檢測OTA,其線性范圍為0.001~10 ng/mL,檢出限為0.001 ng/mL,且顯示能特異性地檢測實際樣品啤酒中的OTA。但想要得到尺寸和形貌可控、發(fā)光性能好的上轉換熒光納米顆粒的有效合成方法和表面修飾功能化方法不多,且發(fā)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轉換的基質材料,限制了其在真菌毒素檢測中的應用。
此外,金屬有機骨架(metal orgaic framework,MOF)和共價有機框架(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COF)因其獨特的性質在真菌毒素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BAGHER等[45]通過在片狀MOF的納米孔內制備銀納米粒子(AgNPs),合成了AgNPs@ZnMOF復合材料,以展青霉素為模板,通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正硅酸四乙酯單體的共聚合,在AgNPs@ZnMOF表面形成分子印跡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層,利用MIP的選擇性識別特征和新型AgNPs@ZnMOF納米復合材料優(yōu)異的過氧化物活性,以及靈敏的熒光檢測系統(tǒng),設計了一種可靠的展青霉素探針,并成功用于展青霉素的選擇性測定。其線性范圍為0.1~10 μmol/L,LOD為0.06 μmol/L。該方法能夠選擇性地在復雜介質中測量展青霉素,不受類似物的干擾。Gu等[46]首次研制了基于金納米粒子(AuNPs)摻雜分子印跡層和共價有機骨架復合物(COFs-AuNPs)的石英晶體微平衡傳感器用于檢測AFB1,其線性范圍為0.05~75 ng/mL,LOD為2.8 pg/mL。目前,MOFs的水穩(wěn)定性差,結構在溶液中容易坍塌,選擇性有限,因此有研究者結合MOFs和COFs的優(yōu)點實現對酶的包封,大大提高酶的裝載率以及酶活性[47]。
噬菌體展示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逐步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的一項分子生物學新技術。該技術可以構建抗體庫、隨機肽庫、蛋白質突變體庫和cDNA文庫等,不僅廣泛用于單鏈抗體的篩選、人源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先導化合物的篩選、藥物篩選、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疫苗的研制、制藥、免疫學、蛋白質工程、醫(yī)學診斷、抗腫瘤[48]等研究領域,還已成為尋找高親和力生物活性配體分子、探索受體與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位點、檢測未知蛋白空間結構表位的工具[49]。目前,用于構建展示文庫的噬菌體主要有絲狀噬菌體、λ噬菌體、T4噬菌體和T7噬菌體。單鏈絲狀噬菌體展示系統(tǒng)為pⅢ、pⅧ展示系統(tǒng)及其他展示系統(tǒng);λ噬菌體展示系統(tǒng)中gpD可作為外源序列融合的載體,這種展示一般為N端展示;T4噬菌體展示系統(tǒng)為SOC位點的C末端和HOC位點的N末端;T7噬菌體展示系統(tǒng)是通過C端融合表達蛋白,插入片段被克隆到T7噬菌體載體基因10的C端,各系統(tǒng)各有優(yōu)缺點。
噬菌體展示技術是一種快速、經濟、有效的新型分子探針技術,它可以從一個巨大的隨機文庫中篩選特定的配體,并產生獨特的多肽、蛋白和抗體,這些蛋白和抗體能夠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地與目標結合。何慶華等[50]以抗ZEN單克隆抗體為配體,利用噬菌體七肽庫經3輪淘選后成功淘選到ZEN的模擬表位,其氨基酸序列分別為DAVILLM及HHCHWWH,ELISA顯示2種序列均為陽性克隆,對ZEN毒素的抑制率達90%以上,檢測線性范圍為0.1~10 mg/L。HE等[51]以OTA為模型系統(tǒng),通過二代肽文庫篩選,分離得到1株十二肽型寡聚體,建立了OTA的化學發(fā)光ELISA檢測方法,線性范圍為0.006~0.245 ng/mL,并將其用于試紙條中,肉眼可視截止水平為1 ng/mL。ZOU等[52]利用商品化的7肽肽庫經過4輪生物鑒定完成后,鑒定出30個克隆為陽性噬菌體顆粒,這些噬菌體的顆粒DNA測序結果顯示了6種不同的肽序列,其中肽序列為GMVQTIF的噬菌體顆粒對OTA檢測的敏感性最高。因此設計了生物素化的12聚體肽GMVQTIF-GGGSK-biotin作為競爭性抗原,建立競爭性肽ELISA。LOD為0.001 ng/mL,線性范圍為0.005~0.2 ng/mL,其作為競爭性抗原的效率大約是OTA-HRP偶聯物的5倍。反應動力學表明,生物素化12聚體肽對抗OTA單克隆抗體的親和力低于常規(guī)化學OTA抗原。該方法可用于食品安全監(jiān)測中其他有毒小分子的敏感檢測。
目前,利用噬菌體展示技術制備抗真菌毒素單鏈抗體的真菌毒素有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黃曲霉毒素B1、黃曲霉毒素M1、橘霉素等。噬菌體顯示抗體片段制備簡單、毒性低,包括重鏈可變區(qū)域(VHH)、單鏈可變片段(scFv)和抗原結合片段(Fab),VHH具有毒性低、溶解度高、易于遺傳編輯、產量高、重折疊能力強等特點,與Fab和scFv相比,Fab和scFv更容易聚集,對目標親和力較低,具有相當或更高的敏感性和親和力,且具有優(yōu)越的物理化學穩(wěn)定性[53]。HE等[54]構建了篩選AFB1抗體(Nb)的噬菌體展示文庫,選擇了2種AFB1特異性納米體Nb26和Nb28進行ELISA,線性范圍分別為0.117~5.676和0.171~6.431 μg/kg。WANG等[53]以羊駝VHH噬菌體展示文庫中的抗ZEN單克隆抗體(mAb)作為模板,經過4輪循環(huán)篩選,分離得到1個與抗ZEN單克隆抗體高度親和的抗獨特型抗體VHH噬菌體Z1?;赯1的ZEN噬菌體ELISA檢測結果顯示,線性范圍為0.11~0.55 ng/mL,LOD為0.08 ng/mL。此外,將Z1的噬菌體顆粒應用于免疫聚合酶鏈反應(immun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D-IPCR)中,提供了檢測抗原和DNA模板。與噬菌體ELISA相比,Z1在PD-IPCR的基礎上LOD提高了12倍,LOD為6.5 pg/mL,線性范圍為0.01~100 ng/mL。液相色譜-串聯質譜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結果表明,PD-IPCR法用于谷物樣品中ZEN的測定是可靠的,利用抗獨特型VHH噬菌體作為無毒代物和PCR的信號擴增功能,使其在實際谷物ZEN分析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SOMPUNGA等[55]報道了利用噬菌體展示抗體技術篩選到1株對游離 ZEN具有特異性的scFv克隆yZEN2A8,將編碼yZEN2A8 scFv的基因亞克隆到pET-21 d(+)和pKP300 III載體中,分別生成重組scFv和scFv-Ap抗體,在優(yōu)化條件下,競爭性ELISA檢測結果顯示,重組yZEN2A8 scFv抗體和scFv-Ap融合抗體的IC50分別為90 ng/mL和14 ng/mL,LOD分別為20 ng/mL和2 ng/mL。同源模型顯示了重組抗體與ZEN的特異性結合,并證明了在抗體-抗原相互作用中,可變重鏈和輕鏈的互補決定區(qū)的作用。
近年來,噬菌體展示技術與納米技術的結合在醫(yī)學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如醫(yī)學診斷和監(jiān)測、分子成像、靶向藥物和基因傳遞、疫苗開發(fā)以及骨和組織修復等技術。噬菌體這種感染細菌的病毒是進行納米操作的理想材料,利用DNA合成、定點誘變和分子克隆等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對其進行工程設計,并將其作為制造納米材料的多功能支架。Ngo-Duc等[56]利用噬菌體與氯仿的反復混合使900 nm的絲狀噬菌體濃縮成為直徑60 nm的球狀,轉化后的病毒保留了金的結合和礦化特性,用于組裝金膠體團簇和合成金納米結構。YI等[57]展示了基因工程的多功能M13噬菌體的p8主要外殼蛋白用來組裝熒光單壁碳納米管,p3次要外殼蛋白用于前列腺腫瘤的靶向熒光成像。NGUYEN等[58]利用噬菌體展示技術在pVIII衣殼蛋白上顯示了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其作為硫醇供體被還原生成活性硫醇基團,并與金包覆磁性納米粒子高度凝聚結合,形成磁性噬菌體模板;再將特異性抗體和拉曼染料生物偶聯在納米顆粒表面制備成SERS基底,通過抗體和抗原的特異性結合實現對膿毒癥的檢測。HUANG等[59]將M13病毒作為一種多功能的生物支架,在其病毒衣殼上以分子精度裝配熒光團,開發(fā)了M13病毒、花青素3染料和銀納米顆粒的聯合裝配;通過調節(jié)納米顆粒大小以及納米粒子與染料之間的距離,實現了高達24倍的花青素3的增強發(fā)射;且熒光隨著病毒衣殼上染料表面密度的增加而增強,從而創(chuàng)建了一種能夠精確結合分子并具有高發(fā)射率的熒光探針。GUO等[60]利用噬菌體的抗體片段的克隆化和表達系統(tǒng)成功篩選到能夠特異性識別炭疽芽孢桿菌的單克隆抗體8G3,將其插入到噬菌體M13KO7的gp3蛋白基因上;gp8蛋白基因上插入金結合肽序列VSGSSPDS;得到的噬菌體顆粒同時在噬菌體末端展示抗體及多個結合金肽拷貝,構建了一個雙功能噬菌體;將銀增強技術應用于噬菌體酶聯免疫吸附檢測信號,結果顯示炭疽芽孢桿菌靈敏度為5×103CFU,比傳統(tǒng)的噬菌體免疫試驗提高10倍。目前,納米材料與噬菌體展示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食源性致病菌、病原菌檢測等方面,在真菌毒素檢測中的應用還較少報道。
綜上所述,納米材料可以通過疏水作用、氫鍵作用、靜電作用、共價作用和π-π堆疊作用等有效地捕獲真菌毒素。雖然各種納米材料都各有其優(yōu)缺點,但不同種類的納米材料組合起來能明顯提高真菌毒素的檢測靈敏度。利用噬菌體展示技術淘選真菌毒素模擬表位肽,用這些模擬表位肽替代檢測中的毒素標品,降低抗體制備成本,減輕對操作人員和環(huán)境的危害,最重要的是噬菌體還可作為納米材料的支架,制備多種檢測探針,檢測食源性致病菌、病原菌。雖然納米材料與噬菌體展示技術分別在真菌毒素檢測中都有很廣泛的應用,但其結合技術在真菌毒素檢測方面還處于實驗室階段,然而實驗結果已昭示新型納米材料與噬菌體展示技術的結合無疑會引導未來對真菌毒素綠色、經濟、高靈敏檢測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