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和寫是統(tǒng)一于語言學習過程的兩個方面,從讀中悟?qū)懯歉鶕?jù)讀寫教學本質(zhì)而提出的,有利于改善讀寫分離的傳統(tǒng)教學問題的新型教學方法。而教材是讀中悟?qū)懙牟牧弦劳?,要想讓讀寫之花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并蒂開放,我們就需要重視對語文教材的研讀,從語言、結(jié)構(gòu)、角度、宗旨等多個層面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課本例文,輔助學生在對課本例文的分析中,掌握間接的寫作技巧,獲得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
閱讀與寫作是互為支撐的雙生姐妹。將對讀與寫的教學融入到同一學習感知過程中,是改變教學中讀寫教學時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助力學生讀寫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需要,也是最大限度開發(fā)例文研讀價值、構(gòu)建綜合性語文課堂、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的要求。
課本是教學活動的現(xiàn)實載體,部編版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jié)構(gòu),通過整體規(guī)劃、有機融入將語文要素自然滲透到每單元的各篇例文中,這為我們構(gòu)建綜合性讀寫課堂提供了良好的現(xiàn)實材料。因此,在初中語文課文學習引導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充分重視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的有機融合,組織學生認真研讀教材,向課本例文學習寫作方法,讓讀寫之花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并蒂開放。那么我們該如何實現(xiàn)以上教學構(gòu)想呢?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語言是作文的肌膚,語言水平是影響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是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而課本中的例文多為名家名篇,無論是在用詞還是在表達上都非常精準、各具特色,是絕佳的語言模仿典范。故要想讓初中生能夠在課文閱讀中汲取到寫作營養(yǎng),我們就需要在組織例文閱讀活動時,重視對文本語言的精析和模仿,感知文本的內(nèi)在語言邏輯,學習名家的語言表達技巧。
例如,《濟南的冬天》是作家老舍的極具韻味的寫景散文,其語言細膩優(yōu)雅、清晰樸實,而又錯落有致。在對該文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先用多媒體展示了課文的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中,感受文本多用兒化詞、京兒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然后,我又以第一、二段為例,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等方式,從語言長短、對仗、描寫過程中運用的修辭手法等進行分析,輔助學生在分析中完成對語言的學習與借鑒。接著,我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方式寫一段話,夸一夸自己所居住的村落或小區(qū),并將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分享給同伴。之后,各小組通過交流和探討,選出最好的文段,由老師做出有針對性的點評,并提出優(yōu)化建議。
在該閱讀環(huán)節(jié)推進過程中,我將教學重點放置到文本獨具特色的語言上,通過組織傾聽、朗讀、分析、仿寫、交流、評價等一系列以語言學習為中心的活動,幫助學生在對名篇的語言特點和描寫方法的分析中,掌握更多的語言組織與構(gòu)造技巧,提升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為學生寫出更精彩的文章奠定基礎(chǔ)。
結(jié)構(gòu)布局是影響文本語言呈現(xiàn)效果的重要因素,重視對文章篇章結(jié)構(gòu)的謀劃與布局,不僅可以讓作文不再以流水賬的形式呈現(xiàn),增強學生作文的可讀性,而且也能讓學生在寫作時擁有清晰的邏輯,有條不紊地寫作。而課文大都是謀篇布局的典范,在引導初中生閱讀文本時,教師要重視對例文結(jié)構(gòu)的解讀,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謀篇布局的技巧,提升謀篇布局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鄧稼先》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整體閱讀課文,然后說一說文中每個小標題下的主要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然后,我根據(jù)學生答案提問:“按照你們的看法,文本的第一段是介紹中國奮斗史的,與主人公鄧稼先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是否可以去掉呢?”通過讓學生對比閱讀帶等一部分和不帶第一部分的課文,感知第一部分在文本布局中的作用。
隨后,我又問學生:“文本中間的幾個部分都是寫鄧稼先的事跡,同一個人物寫這么多段是否贅余呢?”并以該問題將學生引入對中間四部分的寫作價值的對比分析。之后,我又讓學生以鄧稼先為中心重新對文本的六大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繪制本文行文脈絡(luò)圖,在對行文脈絡(luò)圖的繪制和觀看中感受“形式自由、主題集中”的特點。
最后,我又讓學生仿照本文以自己的偶像為寫作對象另寫一篇文章,并進行自主評改、合作評改,讓學生在寫作時注意謀篇布局,幫助學生把握謀篇布局的重點——凸顯主題,提升學生作文的邏輯性和層次性。
文章是情感的載體,作文撰寫過程是學生個人情感、個人看法的抒發(fā)與表達過程。要想讓學生寫出新穎、感人的文章,我們就必須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選擇抒情角度,如何通過一步步的烘托、渲染,將個人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分析課文的抒情模式、明確課文的內(nèi)在抒情邏輯,恰好就是發(fā)展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對課文的解讀中,我們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抒情模式進行探究和學習。
例如,在對文本《老王》的解讀指導過程中,我問學生:“作者寫了自己和老王之間的哪些事情呢?”在學生閱讀文本并按文本順序整理了作者與老王之間的過往之后,我又問學生:“從這些過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老王的情感是不斷變化的,那么你們可以繪制作者的情感變化曲線嗎?”在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對文本情感變化問題的討論之后,我繼續(xù)問道:“那文中作者想表達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呢?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出來而是要繞一個大彎子呢?”以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情感滲透問題進行分析。
之后,我又組織了以“對父親的感激之情”為主題的情感表達探究活動,通過讓學生思考設(shè)計用什么樣的情感變化曲線表達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怎樣才能讓讀者獲得對該情感更深刻的體悟等問題,鍛煉學生在抒情角度方面的選擇能力,優(yōu)化學生固有的抒情模式,輔助學生形成對情感表達的深刻認知。
選材立意是寫作不容忽視的內(nèi)容,合理的選材能讓學生在寫作時更得心應(yīng)手,獨特的選材能讓文章更有新意。而要想鍛煉初中生的選材能力,就要在例文解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本宗旨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白文本以什么主題為引導進行立意、選材。
例如,在解讀課文《木蘭詩》時,我問學生:“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為了告訴大家有個女孩叫木蘭嗎?”“不是,是為了贊揚木蘭保家衛(wèi)國、英勇無畏的品格,號召人們向木蘭學習?!睂W生答。
“那若我們要寫一篇贊美愛國精神的文章,《木蘭詩》可以入選嗎?除了《木蘭詩》之外,還有哪些學過的文章可以入選呢?這些文章又是從什么角度選材立意的呢?”我問道,并以該問題引導學生對單元內(nèi)學過的文章進行回憶,對單元文章的共性主旨進行提煉分析,從而更清楚地把握單元的人文主題,獲得一些關(guān)于選題立意的感悟。
綜上所述,課文是學習寫作技巧的范例,重視對課文的多維研讀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讀寫能力。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與其“上窮碧落下黃泉”苦苦追求所謂的寫作“仙方”,不如回望“燈火闌珊處”的那一抹倩影,將目光投向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悟?qū)懀屪x寫之花在語文課堂中并蒂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