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忻州市人民醫(yī)院<山西醫(yī)科大學第十臨床醫(yī)學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藥物治療是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無論是輕微的咳嗽、發(fā)燒、發(fā)炎、感冒,還是手術后患者康復治療都需要藥物的輔助。隨著醫(yī)藥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藥物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用藥需要謹慎、要了解患者臨床癥狀,充分了解藥物成分,掌握用藥劑量和時間以及用藥不良反應和應對措施,反之,濫用藥物,尤其是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不僅不能治療疾病,還會破壞身體里的菌群平衡,產生耐藥性,嚴重者對心肺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傷害[1]。臨床藥師制的建立就是為了降低用藥風險,為了了解臨床藥師對用藥風險的作用,我院對臨床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對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相關研究與分析,具體論述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7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2 例藥物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例數均為61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30 例,年齡22 ~51 歲,平均年齡(36.5±2.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24~51歲,平均年齡(37.5±2.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排出標準:(1)患嚴重心、腦、腎等急危重癥者;(2)對本次研究治療藥物過敏患者;(3)針灸、手術等非藥物治療者;(4)不配合或拒絕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按照患者需求以及病情需求進行藥物處方,按照用藥使用說明書進行用藥時間和用藥量的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臨床藥師藥學服務,內容如下:
(1)在醫(yī)院各個科室設立臨床藥師職位,參與醫(yī)師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方案制定,對于醫(yī)師開具的藥物處方,由護士抄錄給臨床藥師,檢查無誤才可進行藥物治療,如有不合理的地方,由藥師提出并由醫(yī)師修改,降低用藥錯誤發(fā)生率;(2)加強對醫(yī)護人員的藥物培訓工作,特別是對醫(yī)師進行藥物知識的普及,了解藥效和藥物使用利弊,同時也提高護士對藥物處方的識別能力,在醫(yī)師下達藥物處方后,護士有能力發(fā)現問題,并不定期對培訓人員進行考核,提高醫(yī)師以及護士的自主學習能力;(3)建立完整的藥歷:對患者進行詳細檢查,觀察患者身體體征變化,詢問患者過敏史以及用藥史等相關疾病信息,并進行記錄保存,根據患者實際治療進程,對實際用藥情況進行記錄,確保用藥的規(guī)范,同時制訂處方審核機制,每月將回收各科室開具的藥物處方,檢查審核處方的合格率,進行公布和獎懲制度;(4)設立藥學咨詢臺,對患者所咨詢問題,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表述,提高患者的理解度,促進醫(yī)患關系良好的發(fā)展,不僅能解決患者所疑惑問題,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在患者住院期間,臨床藥師每天進行巡房查藥,對患者用藥進行記錄和統(tǒng)計,如發(fā)現有用藥安全隱患,應立刻與主治醫(yī)師進行探討,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正確性;(5)每周組織臨床藥師、主治醫(yī)師和責任護士進行用藥情況分析與探討,將發(fā)現的用藥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采取的措施,用于經驗的積累,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提出用藥的建議,規(guī)范用藥制度,提高用藥的合理性;(6)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控:時常對患者進行隨訪,對患者用藥情況以及身體反應做到全面的了解掌控,如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及時制定相對應的治療措施或處理辦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愈率、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治愈:疾病臨床癥狀消失,可恢復正常生活;有效:疾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能做基本的工作;無效:疾病臨床癥狀無改善并有惡化的趨勢。治愈率=治愈例數/總例數×100%;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1.0 對研究對象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增加藥學服務后,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7.9%,顯著高于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2%,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例)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6.9%,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3.9%,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隨著我國近年來對醫(yī)學領域越來越重視,藥物治療被廣泛應用,導致藥物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逐漸增加,如何控制或降低藥物不良反應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因素很多,如用藥劑量過大、藥物不純或受到污染、用藥不當或藥不對癥等[2]。其中以過敏反應最多,其次為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血液系統(tǒng)以及其他不良反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一定影響。而臨床藥學是醫(yī)學領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將醫(yī)學和藥學結合起來,運用到患者身上,保證其發(fā)揮最大的藥性藥效,并且盡量減少對人體根本的傷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臨床藥學也在面臨著不斷的改革,對于臨床用藥的質量和提升方面有更嚴格的要求,國家也不斷加強對臨床藥學的研究,以保證臨床治療中,藥學和醫(yī)學很好的融合,科學合理的用藥。包括藥效學、藥物利用、藥物過量治療、藥效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等方面[3]。因此,在臨床藥物治療中,一定要以藥物基本理論為指導,對患者的病癥要作出正確的診斷,才能合理的對癥用藥。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體質,了解藥物反應史。嚴格掌握藥物的用量、用法等,同時實施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控及藥學服務,提高藥物不良反應宣傳力度,加強人們自我保護意識,用以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4-5]。
本研究顯示,增加藥學服務后,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7.9%,顯著高于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2%,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增加藥學服務后,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63.9%,總有效率為86.9%,對照組患者治愈率為47.5%,總有效率為63.9%,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總有效率,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開展藥學服務對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應用效果顯著,對藥物治療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有效降低藥物劑量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還能顯著提高臨床治療療效,從而使患者治療水平有明顯提升,生命質量得到進一步保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