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八仙紋大碗清康熙高8 厘米,口徑22 厘米,足徑9.1 厘米
此碗收口、矮身、斂腹,底足為圈足,內(nèi)壁施白釉,內(nèi)底雙圈紋中以青花釉里紅繪壽星及梅花鹿,背景上部以青花繪卷云紋、下部以釉里紅水波紋填充,碗外壁口沿處以青花繪弦紋二道,碗身以青花和釉里紅兩種料繪制紋飾,釉里紅滿繪波濤翻滾的海景,并于水紋中留出空白,碗圈足處以青料勾弦紋為界,中間以釉里紅繪回紋裝飾,通體紋飾為“八仙慶壽”題材,以青料白描八仙形象,碗內(nèi)底以青料白描壽星及梅花鹿的形象,圈足內(nèi)雙圈內(nèi)署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仿款。
“八仙”的題材分為兩類:一類為“八仙過?!?,明代吳元泰《東游記》中有“八仙東游過海”一章,因此有了八仙各顯神通渡海的場景;另一類為“八仙慶壽”,表現(xiàn)壽星由天邊騎鶴而來,八仙迎接壽星的場景。碗外壁繪“八仙過海”;碗內(nèi)又有仙鹿與壽星。所繪紋飾實為將兩個“八仙”題材合二為一之作,蘊(yùn)涵賀壽之意。
02
粉彩“太湖秋操”牡丹吸杯清光緒高6 厘米,長19.5 厘米,寬12.7 厘米
此杯為仿生器。吸杯器身形似牡丹,長長的花梗為器柄,器柄中空,作用類似現(xiàn)代吸管,故稱為“吸杯”。吸杯通體施粉彩,花梗為淡綠釉,花瓣以墨彩勾邊,填以淡粉色,花蕊填以淡黃色。其花梗上以楷書豎寫墨字“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紀(jì)念杯”字樣。
此杯名源于其花梗背面的題記中“太湖秋操”一事,題記明確記錄秋操時間為大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地點位于安徽太湖縣附近。光緒宣統(tǒng)年間進(jìn)行過四次秋操,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的河間秋操、三十二年(1906)的彰德秋操、三十四年(1908)的太湖縣秋操和宣統(tǒng)三年(1911)的永平秋操。其中“太湖秋操”是我國近代政治軍事史上重要一筆,因此在前期準(zhǔn)備中,清政府特命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此粉彩牡丹吸杯,作為紀(jì)念品給予參加的將士們,愿其“一片丹心,報效朝廷”。但實際上清王朝已窮途末路、氣數(shù)將盡,秋操時廢時舉,在之后的宣統(tǒng)3 年間,再沒有派官員檢閱秋操的記載,“太湖秋操”亦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軍演,這一點使得“太湖秋操”牡丹吸杯顯得更為珍貴。
03
必忠必信銘草葉鏡西漢中期直徑:18.2 厘米重量529 克銘文:必忠必信,久而必親;不信不忠,久而自窮
此鏡圓鈕,四乳,內(nèi)向十六連弧紋緣,主紋為草葉。銘文為:必忠必信,久而必親;不信不忠,久而自窮。其含義是,為人處事要做到講求忠誠無私和言而有信,長此以往大家就會更加親密和諧;反之,若不忠不信,則必然離心離德,孤立無援,久而久之必然走向窮途末路。
忠信文化一直為古人所重,初唐詩人盧照鄰《中和樂九章 · 總歌第九》曾寫道“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焙x就是: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誠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誼橋梁,詩句將誠信提升到了一個立身于世無其不可的境界。誠信是美麗的外套,是心靈圣潔之花,但誠信有時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人格就會出現(xiàn)裂痕。誠信如此重要,更應(yīng)倍加珍惜。此鏡銘文內(nèi)容對于當(dāng)今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誠信風(fēng)尚,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04
琵琶襟坎肩,圓立領(lǐng),帶領(lǐng)托,鑲邊至中央加大型如意云頭,四紐扣,中央開禊。琵琶襟是在右衽大襟的下擺處短缺一角,大襟比一般右衽稍窄。正面可見襟邊,左衽延長??布绲闹饕b飾依托大鑲邊完成,鑲邊由內(nèi)至外共三層,第一層為白地絲織花卉紋花邊;第二層為青緞地戧針繡花蝶花邊,第三層為織金花卉紋庫錦裁邊。第二層花邊為裝飾的主體,繡者采用戧針繡繡出玉蘭、海棠、牡丹等花卉,又在花間點綴出翩翩起舞的彩蝶,生動的呈現(xiàn)出“蝶戀花”“花依蝶”的主題。此坎肩的款式流行于清代咸豐、同治時期。當(dāng)時江蘇官署的《訓(xùn)俗條》中曾有這樣的記載:“而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桿、牡丹帶、盤金間繡等名色。一衫一裙,本身紬價有定;鑲滾之外,不啻加倍,且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一衣僅有六分綾綢?!贝思媒罂布鐬楫?dāng)時風(fēng)尚的實物證明。
天藍(lán)緞地大鑲邊琵琶襟坎肩 清身長74 厘米,下擺寬74 厘米
05
據(jù)吳冠中之子吳乙丁先生介紹,這幅作品是吳冠中先生生前最后一張畫作,將對春天與生命的感喟以抽象的點、線、面的方式進(jìn)行表達(dá)。作品延續(xù)了吳先生藝術(shù)的一貫風(fēng)格,橫長的構(gòu)圖中,畫面被長短不一的線條串聯(lián)起來,一個個墨點或色點有聚有散。畫中之線已經(jīng)成為抽象的符號,既可以表現(xiàn)春天充滿生機(jī)的新枝,又可以表現(xiàn)山巒連綿的脈絡(luò),還可以代表畫家心中律動的旋律。墨點、色點與線條交織在一起,好似五線譜上的音符,這些活潑、生動的音符“演奏”出《最后的春天》優(yōu)美的樂章。
06
凡搭腦和扶手都不出頭的椅子,在北京地區(qū)通稱為“南官帽椅”。此椅因座面比一般官帽椅矮20 厘米,因此稱為“矮南官帽椅”。
此椅形制獨特,較為罕見。搭腦向后彎曲,兩端逐漸收分,煙袋榫與后立柱相接,加裝透雕草花牙角。扶手與前立柱煙袋榫相接處也裝牙角。座面以下裝起陽線的券口牙板,落在“踏腳牚”上,牚下又裝小牙板。兩扶手向外彎曲,留出更大的坐具空間。扶手下的“鐮刀把”與“鵝脖”均做成兩彎,繼續(xù)增大空間。座面極為低矮。椅面為原裝胡椒眼編織藤席軟屜,藤席下面為十字交叉棕屜。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考訂“很可能是寺院禪椅,專供趺坐而制”,而禪椅到了明代已逐漸進(jìn)入文人生活。此椅總體上寬肥碩大,舒適自如。靠背板上窄下寬,以方形鏟地浮雕為裝飾,題材為“夔鳳喜相逢”。因有透雕草花角牙點綴,空白極大的靠背卻不顯空洞。
07
四面平條桌也叫“四面齊條桌”,是明式家具中的經(jīng)典樣式。其做法是先做成一具骨架,再與攢邊的桌面結(jié)合在一起,增強(qiáng)牢度,又因為邊抹和牙條重疊,增加體量感,避免單薄。此類做法只見于明式家具,入清后少見。這件四面平條桌是四面齊形制中最雅致的一種形式,造型簡練,無復(fù)雜裝飾,質(zhì)樸平淡,最能體現(xiàn)明式家具的結(jié)構(gòu)特點。研究明式家具的德國專家古斯塔夫 · 艾克(1896-1971)在1944 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明式家具研究專著《中國花梨家具圖考》中著錄了這件琴桌,同時還附上楊耀先生協(xié)助繪制的精美而準(zhǔn)確的測繪圖。半個多世紀(jì)以來,明式家具的傳世精品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公私收藏,這件四面平條桌已成個中翹楚。
黃花梨四面平條桌 明 長 143.6 厘米,寬 42 厘米,高 79.2 厘米
08
八仙圖明/張路153.1×102.6 厘米×4 絹本設(shè)色題款:平山 鈐?。簾o鈐?。呵嗥奸w珍藏書畫之章(朱文)
張路(1464-1538),字天馳,號平山,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明代浙派代表畫家之一。此圖為明代張路所繪的一組人物畫《八仙圖》四條屏,分繪道家中的八位仙人。分別為: 一、何仙姑與藍(lán)采和;二、張果老與鐵拐李;三、韓湘子與曹國舅;四、漢鐘離與呂洞賓。畫作筆法多變,人物面部以流暢的細(xì)筆勾勒,衣紋以迅疾粗放的筆法揮寫;畫面賦色簡淡古雅。畫中人物各臻其妙,生動攝人。八仙身后
09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乃“吳中四才子”之一。官至應(yīng)天府通判,世稱“祝京兆”。能詩善畫,尤精于書法,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yù)。這件草書蘇東坡《赤壁賦》作于明嘉靖元年(1522),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通篇健筆紛披,行云流水,字形結(jié)體長短合度,通篇疏密成趣,一氣呵成。較之作者其他傳世草書作品的山石以大斧劈皴法繪之,用筆剛健有力;山石間的老樹虬枝、枯藤竹葉隨風(fēng)飄擺,既豐富了畫面層次,又烘托出八仙超塵脫俗的仙氣。這套《八仙圖》在20 世紀(jì)80 年代經(jīng)由國務(wù)院書畫鑒定七人小組鑒定收錄于《中國古代繪畫圖目》。更顯溫文淳厚。王世貞在《藝苑卮言》里評祝允明的《赤壁賦》:“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fēng)骨爛漫,天真縱逸?!敝坝袑W(xué)者研究,發(fā)現(xiàn)存世祝允明書《前后赤壁賦》有9 件,草書7 件,傳世有上博本、遼博本、黑博本等。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此件《赤壁賦》并不被世人熟悉,故而可作為新的范本加以研究。
草書蘇軾《赤壁賦》明/祝允明31.5×745 厘米紙本題款:壬午改元(1522)秋七月望夜,酒后漫書。枝山允明。鈐印:希哲父(朱文)、枝山(白文)、包山真意(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