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改
(徐州市兒童醫(yī)院兒童康復科 江蘇 徐州 221006)
膝反張是小兒腦癱典型步態(tài)之一,在行走或靜止直立狀態(tài)下可見膝過伸行為[1]。已有研究顯示,系統(tǒng)規(guī)范康復干預有助于緩解小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zhì)量[2]。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共84 例,分別采用常規(guī)康復干預和綜合康復干預治療,旨在探討綜合康復干預療法在小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共84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2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為(38.48±7.73)個月,根據(jù)臨床分型劃分,偏癱28 例,四肢癱14 例;根據(jù)運動障礙分型換分,痙攣型25 例,不隨意運動型15 例,共濟失調(diào)型2 例;觀察組中男32 例,女10 例,平均年齡為(38.90±7.88)個月,根據(jù)臨床分型劃分,偏癱30 例,四肢癱12 例;根據(jù)運動障礙分型換分,痙攣型23 例,不隨意運動型16 例,共濟失調(diào)型3 例;兩組性別、年齡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腦癱診斷標準[3];②伴膝反張狀態(tài);③粗大運動功能分級≤III 級;④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重癥肌無力;②進行性肌萎縮癥;③智力障礙;④視聽障礙;⑤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者;⑥肢體畸形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干預,采用Vojta 誘導法、Bobath 運動療法及上田法進行康復,同時在訓練過程中給予基礎護理干預。觀察組患兒則采用綜合康復干預,即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運動功能鍛煉、推拿、理療及家庭護理;其中運動功能鍛煉根據(jù)患兒月齡和配合度指導進行爬行、蹲起、站立及跪立鍛煉;推拿由專業(yè)醫(yī)師手法按壓對應穴位;理療采用低頻脈沖和神經(jīng)治療儀;家庭護理在居家階段每2 周隨訪1 次,通過心理疏導、認知干預及飲食運動護理進行干預。兩組療程均為12 周。
①采用GMFM 量表對粗大神經(jīng)發(fā)育情況評價[4];②采用MDI評分評價運動功能發(fā)育情況[4];③采用PDI 評分評價智力發(fā)育情況[4];④采用日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評價總體生活質(zhì)量[4]。
①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或消失,ADL 評分較基線增加>14 分;②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減輕,ADL 評分增加1 ~14 分;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對照組和觀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97.62%;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例)
對照組治療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分別為(127.08±10.20)分、(71.55±9.38)分、(80.79±10.87)分;觀察組治療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分別為(151.70±14.13)分、(88.71±12.16)分、(87.14±12.35)分;觀察組治療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均顯著多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比較(±s,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GMFM PDI MD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103.53±6.34 127.08±10.20① 56.32±5.67 71.55±9.38① 73.16±8.13 80.79±10.87①觀察組 42 101.98±6.09 151.70±14.13①② 54.93±5.30 88.71±12.16①② 471.34±7.98 87.14±12.35①②t 1.02 4.26 0.51 3.83 0.36 4.78 P 0.34 0.00 0.62 0.00 0.72 0.00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分別為(34.90±4.16)分、(46.42±6.86)分;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 <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24.74±3.57 34.90±4.16①觀察組 42 26.10±3.42 46.42±6.86①②t 0.80 5.01 P 0.39 0.00
腦癱患兒因中樞神經(jīng)細胞損傷導致生長和發(fā)育異常,在累及四肢的同時還往往伴精神行為異常、語言功能障礙等問題,給日常工作生活帶來嚴重影響[6]。已有研究顯示[7],負重狀態(tài)下腦癱伴膝反張患兒無法調(diào)控膝關節(jié)功能,腓腸肌肌張力顯著升高,而股四頭肌肌張力則隨之降低。本次研究采用綜合康復干預療法在常規(guī)康復干預基礎上聯(lián)合運動功能鍛煉、推拿、理療及家庭護理;其中運動功能鍛煉能夠進一步糾正膝反張狀態(tài),促進股四頭肌肌力恢復,減輕腓腸肌痙攣所致關節(jié)松弛和反曲。推拿按摩能夠促進經(jīng)脈暢通,減輕膝反張、姿勢異常及運動障礙問題。理療中低頻脈沖療刺激能夠改善肢體功能,促進肌肉松弛,下調(diào)腓腸肌張力,改善股四頭肌肌力;神經(jīng)治療儀則可利用特定低頻電流通刺激神經(jīng)修復[8-9]。家庭護理是院內(nèi)護理工作延續(xù),可為患兒創(chuàng)造更加自然舒適康復環(huán)境,通過心理疏導、認知干預及飲食運動護理有效保證居家階段護理效果,提高家長配合主觀能動性,這對于改善臨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0]。
對照組和觀察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97.62%;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治療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分別為(127.08±10.20)分、(71.55±9.38)分、(80.79±10.87)分;觀察組治療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分別為(151.70±14.13)分、(88.71±12.16)分、(87.14±12.35)分;觀察組治療后GMFM 評分、PDI 評分及MDI 評分均顯著多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證實綜合康復干預療法應用有助于促進小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改善智力水平;同時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分別為(34.90±4.16)分,(46.42±6.86)分;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質(zhì)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前(P<0.05),則提示小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在改善日常生活質(zhì)量方面具有優(yōu)勢。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干預療法用于小兒腦癱伴膝反張患兒可有效改善膝反張,促進肢體活動功能恢復,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