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其機警、靈敏的本能不僅可以幫助人類躲避危險,而且還能協(xié)助人們完成牧羊、狩獵等工作。
對于狗是如何被馴化的起源及過程至今仍無科學定論。但是,對于狗的馴化過程研究或許可以幫助人類了解相關的進化過程。
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狗由狼進化而來。在眾多肉食動物中,狼具備聰明、耐性、機警等特性。據(jù)傳,古時候狼會跟隨人類以便撿食“殘羹剩飯”,后來人類也會收留一些狼崽。
在馴化的過程中,人類通過提供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改造狼的特性使其成為“伙伴”,同樣馴化后的狗用靈敏的嗅覺和聽覺幫助人類狩獵、放哨等方式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近期,有研究團隊在意大利的一個古老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13顆犬類糞化石,這些化石至少來自3400年前??茖W家通過DNA測序發(fā)現(xiàn),這些犬類糞化石中含有大量淀粉酶基因,而這種在腸道中分解的淀粉消化蛋白幾乎不會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狼的基因中。科學家認為,這種差異來自于被馴化后的飲食改變。
當肉食性動物狼演變成雜食性的狗后,它們腸道內微生物的變化可能在馴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牛津大學的考古學家格雷格·拉森曾指出:“糞便是一個人的腸道快照,而糞化石正是了解古代飲食如何影響演變的重要信息來源?!?p>
據(jù)悉,該論文以《腸道微生物組緩沖青銅時代家犬的飲食適應》為題發(fā)表。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微生物學家馬爾科·坎代拉說:“狗本身的基因組還沒有完全演化到能夠處理農場主提供的谷物飲食的程度,因此它們需要微生物來幫忙”。
研究團隊從糞化石基因中測序到的淀粉斷定,相較于食肉狼,在食用幾個世紀人類給予的淀粉類食物后,馴化后狗體內終于獲得了消化淀粉食物的基因。
對此,英國杜倫大學的動物考古學家安杰拉·佩里表示:“雖然這些化石微生物組揭示了狼和狗的中間階段,但馴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過程。”從演變角度來看,野生動物被馴化后轉基因結構上也會出現(xiàn)相關變化,這很有可能是由于對飲食、生活、生理等方面做出逐漸適應的變化。
這種機制對某些動物-微生物共生關系的進化歷史很重要,也可能在馴化過程中伴隨的生態(tài)變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拉森指出,即使是現(xiàn)代犬類也會攜帶不同數(shù)量的淀粉酶基因。演變至今,犬類腸道內的微生物可能已經彌補了自身基因不足的問題。就像人類從狩獵采集食物到開展農業(yè)飲食間,人類的腸道也在發(fā)生變化。
據(jù)悉,大約1.5萬年前,狗和狼同屬“一家人”。根據(jù)最新線粒體DNA的研究表明,人類飼養(yǎng)狗至少要追溯到13萬年前,遠早于飼養(yǎng)雞鴨牛羊等家畜,并且是所有動物中最早與人類“相依為命”的動物。
美國查爾斯頓學院狗研究專家諾瑞·努南說:“我們一直認為,在很久以前東亞地區(qū)就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野生動物馴養(yǎng)活動。事實上,他們的馴養(yǎng)歷史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久遠得多,至少已經有10萬年的歷史了。在當時,可能有一種‘原始狗尋求、滿足于人類提供的溫暖爐膛和舒適膳食,將人類作為保護者、供給者和好朋友。反過來,這種早期的貌似狼的動物則幫助人類狩獵。”
此外,由于狗與人的進化史都具有相似的多地域起源理論。所以,當這種“原始狗”被人類馴化后,“主人”去哪里它們就會跟到哪里。也就是說,當人類出現(xiàn)遷徙活動時,這些被馴服的“原始狗”也會跟隨人類進行遷徙。
因此,狗的馴服史遠比我們認知的還要久遠,它們幾乎伴隨著人類從山洞中走出。在漫長的相處中,人類逐漸意識到兩條忠誠的狗繁殖出來的狗依舊忠誠。
縱觀人類史,狗很有可能不僅是被人類第一個馴化的物種,同時也是唯一與人類建立家庭關系的動物。因此,研究狗被馴化的起源和過程可以更好地幫助人類了解物種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