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清朝富商伍秉鑒當廣州十三行的怡和行行長時,有一回,一家英商公司提出要怡和行一家單獨擔任羽紗的銷售代理。這是一筆人人羨慕、盈利頗豐的大交易,可伍秉鑒卻高興不起來。原來,在此之前,有好幾家行商的老板都爭著搶著想要接這份生意,甚至不惜動用金錢走關系。但是,這家英商公司最終還是選擇要與怡和行合作。
伍秉鑒分析:如果自己接手這樁生意,錢就會積存在自己手中,市面就活不起來了。而且,自己與英商公司的合作勢必會遭到其他行商的嫉妒。但自己又不能辜負了英商公司的一片好意,該怎么平衡這其中的利弊得失呢?
思來想去,伍秉鑒決定“分羹”。恰巧,幾日之后就是伍秉鑒的生日,于是他挨家挨戶上門去請,把所有行商都叫到一起吃飯。生日那天,伍秉鑒設宴款待大家,席間,他客氣地對大家說:“今借飯局有一事拜托諸位。諸位可能聽說了,英商公司讓怡和行做他們產品的銷售代理,可惜我伍某資金有限,所以懇請大家和我一起分這塊蛋糕,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伍秉鑒的謙虛讓大家佩服不已。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怡和行完全有能力獨攬這項生意。最終,行商們欣然接受了合作邀請。與此同時,他們都消除了對伍秉鑒的敵對情緒。
就這樣,伍秉鑒接過了英商公司的生意,然后想辦法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事后有不少人評價伍秉鑒是個“只懂把利潤拱手讓給他人”的大傻瓜??墒聦嵣?,他雖然損失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人氣一路攀升。這從怡和行的地位變化可以看得出——與英商公司合作前,怡和行在十三行中只排第三位;合作后,伍家的財富更一路攀升,1826年資產就達到了2600萬兩白銀,而到了1831年,怡和行就成為十三行行首。
“同行是冤家”,這是商界頗為流行的一句話。伍秉鑒的想法卻相反,他覺得,想要做大生意,同行間只有互相照顧才能共同贏利。大商不圖眼前利,說的正是像伍秉鑒這樣的人。(張珠容)
【故事的哲理】
只有愿意把利潤拱手讓給他人,把整個行業(yè)的蛋糕做大,才能使自己獲得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利他”終利己,最終實現(xiàn)共贏。
免費滑雪一周,外加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哲理的故事】
2008年,22歲的艾略特·彼斯諾成為一個“二代”接班人——接下了父親留下來的內刊發(fā)行業(yè)務。
但是,很快,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玩不轉了。
因為,與公司業(yè)務增長迅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彼斯諾的管理能力。他不僅缺乏管理基礎理論知識,更缺少實踐。管理乏術的痛苦很快包裹了他。
這時他看到一本《別獨自用餐》的商業(yè)暢銷書,很快重新定位了自己的問題:自己需要的不是到商學院重新學習管理知識,而是找到有管理經驗的前輩,結合他現(xiàn)在的情況,告訴他如何接手管理一家快速成長的公司。甚至,這些知識很可能是去商學院也學不到的。
重新定位了問題后,彼斯諾要突破的就是與前輩之間的人脈問題。
為此,彼斯諾針對性地制訂了“人脈行動計劃”,列出了所有可能與他分享成功經驗的企業(yè)家。接著,他拿起電話逐個聯(lián)系他們,并拋出了一個令人難以拒絕的邀請:免費滑雪一周。
一段時間后,彼斯諾的信用卡刷掉了1.5萬美元。但是,這意味著,他,這個初出茅廬的商界新人,已經成功地把一批商界前輩聚集在了一起,并且在滑雪一周這個充滿溝通時間的活動中,前輩們結合自己的經驗幫助彼斯諾梳理了各方面的問題,頗具高度地提出解決方案,甚至彼斯諾還當場拿下了一筆投資。熱心的商界前輩還幫助彼斯諾重塑自己,規(guī)劃他在商界的未來。同時,人脈會帶來人脈,前輩們也順手幫助他解決了管理人才的問題,以及業(yè)務人脈的進一步拓展問題。
“免費滑雪一周,外加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彼斯諾后來以這個口號,建立了一個商人圈子,并且成為成功商人的據(jù)點,一個“由同仁、朋友、老師組成的使你獲益終身的圈子”。(李靖)
【故事的哲理】
你面對的管理問題,很可能并非出在管理本身,而是出在你的商界資源不足上。在構建成功商人關系鏈的過程里,總有人能幫助你跳出當下的問題,在更高層面突破現(xiàn)在的困境。
【哲理的故事】
美食家蔡瀾到西班牙旅游,他在一個小島上發(fā)現(xiàn),有一位老人在釣魚。蔡瀾也喜歡釣魚,就湊上去瞧熱鬧,看看這位外國老人能不能釣到大魚。其實,這段海岸,大魚多,小魚少。老人卻要換一處海岸去釣魚。
蔡瀾不解地問:“您為什么要換一個地方去釣呢?”老人回話:“這兒大魚太多了?!?/p>
“大魚多不是好事嗎?”
“不!我喜歡釣小魚?!?/p>
“為什么?”
“因為我不需要大魚。就我一個人吃,只釣一條小魚就夠了。若是釣上一條大魚來,不就造成資源浪費了嗎?”
蔡瀾先生十分敬佩這位知足的老者。于是,他跟著老者來到另一處能釣到小魚的岸邊。不一會兒,一條不足一磅重的小魚上鉤了。老人收起小魚,美滋滋地回家了。(佚名)
【故事的哲理】
很多時候,人會因為欲望的牽引、隨波逐流而忘記自己初心。作為企業(yè)經營者,你做企業(yè)的真實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需要時常問自己的問題,想清楚才不會迷失。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