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艷勇 茍若瀾 許慧峰
腦積水主要以腦脊液的循環(huán)、分泌、吸收功能障礙及最終所致的腦室增大作為臨床表現(xiàn),也是神經(jīng)外科十分常見疾病,一般發(fā)生在新生兒中。腦積水的發(fā)病因素較多,主要與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創(chuàng)傷、腫瘤、先天畸形等有密切關聯(lián)性,由于內科治療效果不顯著,故此外科手術成為首選[1]。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常用的手術方式為腦室腹腔分流術,雖然第三腦室造瘺術能夠用于部分腦積水的治療中,但多數(shù)腦積水患兒仍采取分流管置入術治療。隨著腦脊液分流術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各類腦脊液分流管不斷出現(xiàn),但術后分流不足、感染、堵管仍是導致手術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可調壓分流管治療腦積水患兒,效果顯著,該種分流管能夠與患兒病情變化對閥門壓力在體外進行無創(chuàng)性調整,能夠避免分流過度情況發(fā)生,同時能夠延長患兒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水平[2-3]。本次研究分析并對比了可調壓分流管治療的優(yōu)勢,具體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腦積水患兒。納入標準:符合腦積水的診斷標準:經(jīng)MRI檢查或頭顱CT確診,且顯示皮質萎縮、側腦室額角間質性腦水腫、側腦室擴大,存在步態(tài)不穩(wěn)、視力模糊、血壓升高、眩暈、嘔吐、頭痛等表現(xiàn)[4]。排除標準:(1)腦脊液蛋白在500 mg/L以上,或伴有新鮮出血;(2)對于手術不耐受或存在手術禁忌證;(3)臨床資料不完善;(4)合并腹腔感染或顱內感染。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個月~10歲,平均(5.16±1.32)歲;病程1~37個月,平均(19.21±1.32)個月。對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5個月~10歲,平均(5.66±1.97)歲;病程2~37個月,平均(19.67±1.55)個月。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行固定壓分流管治療。術前對患兒行腰椎穿刺術2~3次,測定顱壓高低,選擇合適的定壓管,備術中使用。采用氣管插管后,對患兒實施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將頭右偏或左偏,常規(guī)消毒并鋪巾,對枕角或者額角實施穿刺,額角穿刺點在患兒發(fā)際后3 cm,一般取患兒右側額角實施穿刺,分層切開患兒皮下、皮膚與帽狀腱膜,徹底止血后,對骨膜使用骨膜剝離器實施剝離,采用絲線將頭皮牽開,通過電凝止血后,切開小孔,利于分流管穿過,預防術后腦脊液漏出;術前對分流管使用抗生素溶液浸泡,在術中實施腦室穿刺后,具有突破感后將針芯拔出,腦脊液流出后,對腦室端實施固定,在患兒上腹部取正中切口,分流管通過患兒胸壁前皮進入上腹部,對分流閥進行固定,證實暢通后,對患兒頭部切口進行縫合,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行可調壓分流管治療。術前根據(jù)腰穿測定壓力設定分流管閥門的壓力,采用可調壓分流管(美敦力,兒童型可調壓閥門StrataⅡ閥組件)[5-6]。90~140 mm H2O作為正常壓力腦積水,若達到150~180 mm H2O時,則提示患兒存在高壓性腦積水。選擇特定的磁場編碼調節(jié)閥門壓力調節(jié)器,在將分流管拆封前,應采用壓力閥門對壓力進行調節(jié),并給予患兒氣管插管全麻,在患兒額角部位進行穿刺,在患兒硬腦膜部位做一道十字形切口,并在針芯的引導下以垂直狀連接外耳道,同時在側腦室將腦室端引流管插入,深度在6~7 cm,見腦脊液回流后,在患兒上腹部正中部位做一道切口,將腹膜切開,采用空心通條于患兒頸部、耳后、頭皮帽狀腱膜下、胸部、腹部建立隧道,并在隧道下置入分流管腹腔段,再對分流閥門進行調節(jié),使其與腦室段、腹腔段連接,直至腦脊液流出,最后縫合切口,術后給予其抗生素抗感染治療[7]。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并發(fā)癥情況、家屬滿意度。治療效果評價標準: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提示腦室縮小,且腦間質水腫減輕,視為顯效;臨床體征和癥狀明顯好轉,影像學檢查提示腦室水腫減輕,視為有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影像學檢查提示腦室未縮小,且腦室水腫無變化或加重,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家屬滿意度:采用本院百分制自制量表進行評估,其中滿意得分為79~100分、一般得分為60~78分,不滿意得分為60分以下,家屬總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shù)×100%。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觀察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家屬滿意度對比
近年來腦積水發(fā)病率不斷增加,而對于腦積水患兒來說,若分流管壓力較高,容易導致分流不足情況,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若分流管壓力低、容易導致分流過度等情況,導致患兒發(fā)生硬膜下血腫、腦室外積水、低顱壓綜合征等并發(fā)癥[8]。傳統(tǒng)的分流管無法對壓力進行調節(jié),術前選擇分流管壓力為患兒手術成功的關鍵。研究顯示,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在術前一般根據(jù)腦脊液測壓從而選擇分流管類型,若患兒腦室系統(tǒng)內的腦脊液壓力不對稱,容易導致無法反映顱內壓。同時腰穿測壓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穿刺手法、患兒體位等。醫(yī)生若進行術中測壓,由于患兒腦脊液循環(huán)動力學改變,依然無法反映患兒顱內壓,即使患兒顱內壓測定準確,隨著患兒病程發(fā)展,顱內壓也會發(fā)生變化,導致分流壓力不適情況,引起并發(fā)癥發(fā)生[9]。
臨床一般均實施腦室腹腔分流術,但是由于兒童生長發(fā)育速度快,容易導致顱內壓發(fā)生變化,因此在常規(guī)固定壓分流管下采用腦室腹腔分流術,容易導致并發(fā)癥發(fā)生,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目前提出了可以采用調壓式分流管操作[10-12]。通過對分流管實施調節(jié),針對患兒顱內壓變化對分流管壓力實施調節(jié),能預防二次手術換管。若患兒腦室極度擴張、在置入時可調高壓力,能預防由于組織塌陷導致的積液、分流過度情況。同時可隨著患兒腦室縮小程度,對壓力進行調整。分流管閥門開放壓力在日常生活中少有干擾,一般在家用電器和移動電話中,而在2Tesla以下的磁場中容易發(fā)生扭曲,通過進行MRI檢查后,需要對閥門壓力進行檢查。多項研究報道,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通過對分流管實施調節(jié),能顯著提高手術有效率,保障患兒健康安全[13-14]。由于每位患兒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同,需充分結合患兒家庭經(jīng)濟情況,為患兒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并獲得患兒家屬同意。
盡管小兒腦積水腦室腹腔分流術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近期的分流管堵管、感染等,遠期出現(xiàn)分流過度,出現(xiàn)腦裂隙綜合征,但對于小兒本術式仍無法取代。對于采用定壓分流管患兒,因術前、術后顱內壓匹配差別,出現(xiàn)后期分流過度或分流效果欠佳。觀察組采用可調壓分流管治療,臨床治愈情況良好,術后定期隨訪,除1例分流效果欠佳,追其原因患兒為化膿性腦膜炎后腦積水,腦室粘連形成左右腦室不通暢,二期予以腦室鏡下腦室灌洗術,腦室粘連松解,術中調整分流管位置,后得到治療效果。其他目前暫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但需要進一步隨訪觀察。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腦積水患兒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由于通過實施可調壓分流管治療,隨著分流技術的發(fā)展,壓力管擁有可調節(jié)的閥門,在治療過程中還能與患兒腦積水情況結合,選擇適宜的分流壓力,從而減少分流過度或分流不足情況,降低術后并發(fā)癥風險,促進患兒早期恢復正常壓力,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康復,同時該種治療方式效果較好,能避免醫(yī)患糾紛,提高家屬滿意度。
綜上所述,可調壓分流管治療小兒腦積水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