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陳其偉 趙璐
《孔子西游記:中國智慧在西方》
作者:武斌
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員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1年1月
誰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紅了2000多年的孔子當仁不讓。不但在中國,孔子在西方亦是“圈粉”無數(shù)。在東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儒學對西方社會有過什么影響,對當今社會又有何現(xiàn)實意義?孔子是如何走進西方人視野的呢?
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評選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位居首位。在西方世界,以孔子的口吻出現(xiàn)了大量“金句”,這個習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美國專欄作家沃爾特·溫切爾在報紙上開設專欄“Confucius Says”,名字翻譯過來就是“子曰”。
該專欄以調(diào)侃方式創(chuàng)作的“雞湯金句”被安在了孔子名下,竟大受歡迎。1940年,美國《生活》雜志這樣記錄“子曰熱”:人們都互相打趣“你可知道孔子怎么說”。這位2500年前的中國哲人突然讓美國人陷入瘋狂;不久后,戲劇演員杰克·本尼在廣播節(jié)目中加以復制,“子曰”儼然成了美國人的口頭禪。
可以說,每個“老外”心中都有一個孔子——愛講大道理的長者、循循善誘的老師、修身養(yǎng)性的君子、濃眉齙牙的老頭兒等等。時至今日,外國政界人士和專家學者在做演講時,還常會引用一段孔子語錄,以顯示自己的博學和文化素養(yǎng)。臺灣流行音樂組合S.H.E的嘻哈金曲《中國話》“一語中的”: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除了這些“不正經(jīng)”的解讀之外,大量孔子以及儒家學說的譯作也被廣泛傳播。《馬可·波羅游記》是西方最早全面介紹中國的作品,其喚起了西方對東方的強烈好奇心,但這部世界級游記卻沒有具體介紹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直至明代傳教士相繼進入中國,西方對孔子才有了初印象。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從果阿來到中國傳教。他潛心研究漢語和“四書”,并把“四書”翻譯成拉丁文,開啟孔子思想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奏響了“東學西漸”最強音,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鬃幼畛踔饕哉苋诵蜗蟪霈F(xiàn)。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稱,“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人叫作孔子,他絕不遜于我們古代的哲學家。”
利瑪竇之后的西方傳教士開始關(guān)注中國后,孔子被尊為道德與哲學上最博大的學者。耶穌會傳教士曾德昭、閔明我、安文思、李明等紛紛譯書介紹孔子。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衛(wèi)方濟譯作《中國六經(jīng)》,是“四書”“五經(jīng)”比較完備的譯本;法國傳教士白晉、法國漢學家馬若瑟和傅圣澤共同研究中國經(jīng)籍,著成《中國古書中基督教教義之遺跡》;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等人編譯的《中國哲學家孔子》,是傳教士翻譯的中國典籍中影響最大的。
在中外文化互鑒交流中,孔子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形象。400多年間,孔子思想的“東學西漸”引來無數(shù)關(guān)注和研究,其中飽含太多的人物、故事,供人細細品味。我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曾評述西方人眼中的孔子以及儒家學說,“充滿了歷史的想象,”他說,“各時代有各時代的孔子,即使在一個時代中也有不同的孔子?!币欢ǔ潭壬险f,西方人因孔子認識中國,即所謂的“孔夫子的中國”,孔子思想深刻地改變了西方對中國的理解。
孔子及其儒家學說如何走向西方以及對西方國家產(chǎn)生了哪些深遠影響?這些答案都在最新出版的《孔子西游記:中國智慧在西方》一書中全面呈現(xiàn)。該書依托豐富翔實的史料,對西方人的孔子認知史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的融合,引發(fā)對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智慧在當今世界的價值和未來的思考。
《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中的孔子畫像
從古到今,特別是在18、19世紀的西方,孔子聚集了眾多外國“粉絲”——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書房中,掛著孔子像“朝夕朝拜”;法國重農(nóng)學派創(chuàng)始人魁奈促成路易十五效仿中國皇帝“親耕”,稱“一部《論語》就可以打倒希臘七賢”;德國作家歌德的家中充滿“中國情結(jié)”;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把孔子視為“哲學中的華盛頓”。這些孔子的“粉絲”對孔子推崇備至,也因深刻吸收儒家學說的智慧和學問,被稱為歐洲或美國的“孔夫子”。
17世紀,著名漢學家柏應理等人編譯的《中國哲學家孔子》中收錄了一張西方人畫的孔子像,這應該是西方人第一次看到的孔子形象,這一形象在17、18世紀的歐洲廣為流傳。畫中的孔子身穿儒服,頭戴儒冠,手持象笏,站在一座廟宇式的圖書館前。身后兩旁是裝滿經(jīng)書的大書架,書架上的書籍均標出書名,一邊是《書經(jīng)》《春秋》《大學》《中庸》《論語》,另一邊是《禮》《易經(jīng)》《系辭》《詩經(jīng)》《孟子》,書架的下面還有孔子弟子的牌位。
很明顯,這本書里的孔子是一位賢哲,而非先知。美國學者孟德衛(wèi)曾指出:這種描繪顯示出了耶穌會傳教士是如何強調(diào)孔子的理性一面,這正是歐洲人推崇孔子的重要原因。
傳教士將孔子以及儒家學說帶回歐洲后,正好與歐洲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相遇。美國學者賴克韋恩曾指出:對啟蒙思想家而言,“孔夫子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守護神,他的教導是整個啟蒙運動的福音,把東方時尚帶到西方”。伏爾泰是孔子的狂熱“粉絲”,他極為推崇孔子思想,在其著作《論孔子》一書中說道,“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對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他還稱,自己是因為孔子的教導而將《趙氏孤兒》改編成《中國孤兒》,該劇目在巴黎公演時曾轟動一時。
由于對孔子以及中國儒家思想推崇備至,這些思想家被當時的人們譽為歐洲、美國的“孔夫子”。
不過,以往的西方人只是通過自身經(jīng)驗或只言片語來認識孔子,但常因漢語知識的不足而曲解,又或由于宗教目的和社會變革需要而故意混淆。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對孔子的認識相當功利,甚至出現(xiàn)走偏、走神、走樣的歷史偏見與誤讀。即使在當下,仍然如此。
傳教士往往側(cè)重于傳播福音的需求,因此提出“孔子加耶穌”的傳教策略,有意抬高儒家學說作為其宗教傳播的外衣,并從調(diào)和、會通的角度對儒學進行詮釋;而思想家對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關(guān)注,則更加偏重倫理道德的解讀。啟蒙思想家萊布尼茨、沃爾夫、伏爾泰、魁奈、狄德羅等人對于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給予很高評價。啟蒙思想家將儒家學說融入西方社會變革理論并推動歐洲啟蒙運動發(fā)展。
但在啟蒙運動后期,“ 貶孔”聲音甚囂塵上,出現(xiàn)了“尊孔”與“非孔”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德國著名哲學心理學家、數(shù)學家沃爾夫為孔子及其儒家學說大唱贊歌;而德國哲學家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則尖刻地批評了中華文化,指出孔子和儒學是沒完沒了的道德說教,是禁錮人的思想枷鎖。當時,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是歐洲中心主義者,他對孔子思想的了解也只是限于傳教士譯本,其所能接觸到的是脫離了具體語境的若干條孔子語錄,基本無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加上西方社會將道德弱化為工具,因此黑格爾在批評中國方面愈走愈遠,將孔子和儒學作為批評的靶子。
美國《生活》雜志記錄“子曰”熱
隨著孔子思想在西方的進一步傳播,儒家學說逐漸進入到西方哲學對話層面。19世紀以后,西方對中華文化的負面評價走向前臺,對中國的認識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大批新教傳教士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提出調(diào)和儒家學說和基督教思想。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其中解讀難免有誤解、變形的一面。直到20世紀初期,孔子及其儒家學說仍被西方忽視、輕視。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系統(tǒng)接受過西洋教育的中國人如辜鴻銘、林語堂等因不滿西方對中華文化的偏見,開始以英語撰寫介紹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書籍。
在漫長的歷史中,沒有人能像孔子一樣,不停地被后世供奉、尊崇、追捧,也不停地被曲解、利用乃至抨擊。孔子,猶如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任人笑罵評說。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所言,“對西方文明提出的諸多課題,孔子思想是有回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已經(jīng)不僅是中國的,而是世界的?!?/p>
最近幾十年間,由于新技術(shù)革命和工業(yè)化變革,中國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和高速發(fā)展使得不少西方學者再次將目光投向東方,試圖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適用于當代和未來的價值體系。有學者認為,自近代世界體系產(chǎn)生后一直占據(jù)支配地位的西方中心行將終結(jié),取而代之的將是東方文明的興盛。有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內(nèi)斯·阿爾文博士曾說過一句話,“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