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敏
關鍵詞:大專院校;舞蹈教學;以生為本;創(chuàng)新路徑
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轉型與升級的關鍵時期,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精神需求都在不斷改變,而舞蹈審美與舞蹈教學也應與時俱進,能夠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給予人們精神養(yǎng)料。鑒于此,大專院校舞蹈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思維、打破當下教學瓶頸,在尊重學生個性需求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新穎且有效的教學方式,旨在增強舞蹈教學的趣味性和新穎度,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內需與動力,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效。
一、轉變教學理念
基于舞蹈課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學生有著較高要求,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熟練的舞蹈技巧,還應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鑒賞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舞蹈創(chuàng)作中,并探知到舞蹈背后的精神內涵。而大專院校舞蹈教師也應轉變思維觀念,在教授基礎知識、舞蹈技巧之余,應著重培育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知能力,進而在舞蹈動作中展現其精神內涵,使得人們能夠感知到其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結合教學經驗可知,一些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并未著重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來培育學生的精神文明,最終使得學生缺乏一定的鑒賞能力和感知能力。比如在講解《雀之靈》這節(jié)課時,教授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和舞蹈技巧,還應鼓勵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視頻素材和圖片文本,并依托多媒體技術呈現給學生,為他們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使得他們了解到舞蹈創(chuàng)作背景與精神內涵,感知到孔雀的高貴與靈動??傮w來講,在舞蹈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著重培育學生們的鑒賞能力、感知能力,旨在豐富他們的課堂感知與體驗,感知到舞蹈的內涵與魅力。
二、完善評價機制
大專院校應充分意識到完善課程評價機制的重要性,不僅能夠為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提供參考依據,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提升他們的舞蹈自信心?;诖?,教師需用階段性眼光來看待每位學生的舞蹈成績,而不應以統(tǒng)一的標準來評價所有學生。教師通過客觀、公平地開展教學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舞蹈自信心,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舞蹈學習的熱情與內需。與此同時,教師從階段性評價角度著手,還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進而完成自我反思、自我塑造,意識到自身的知識漏洞和技能短板,有針對性地進行舞蹈學習。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可知,教學評價機制的優(yōu)化與完善多整個舞蹈教學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沒需要靈活調整評價標準、充實評價內容,開展結果性、過程性教學評價,旨在綜合、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舞蹈學習水平,幫助學生建立舞蹈自信心。
三、提升師資素養(yǎng)
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水準、舞蹈技巧對整個教學成效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為使得學生能夠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不斷進步,院校應組織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轉變他們的教學理念,提升他們的舞蹈技巧,最終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立體化的舞蹈學習需求,教師需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并在了解學切實需求和精神訴求的基礎上上,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調整教學方案。除此之外,院校還應提倡教師為學生提供人文關懷,避免因為采用古板的秩序來維護課堂紀律,而應邀請其他院校先進教師進校開展講座,與本校教師進行經驗分享,使得本校教師能夠摒棄程序化、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將學生視為課堂的參與者和主導者,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的班級氛圍,以此來拓展學生認知思維、充實他們知識體系,提升舞蹈教學有效性。
四、開展鑒賞教學
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可知,一些教師在開展舞蹈教學活動時,更加注重肢體語言,并不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與精神訴求,最終使得舞蹈課堂變得沉悶乏味,學生所創(chuàng)作的舞蹈作品也缺乏內涵與生氣。舞蹈屬于藝術類課程,課程設置目的不僅要學生達到肢體訓練的標準,其重點在于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在此基礎上能夠展示出更加優(yōu)美、個性的肢體語言?;诖耍處熜杞M織開展鑒賞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其中,富有感情的進行舞蹈練習和舞蹈編創(chuàng),從而能夠有感染力地完成舞蹈。此外,教師還應通過互動環(huán)節(jié)來及時了解學生對舞蹈的鑒賞感受,并提出專業(yè)的指導意見,旨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結語
總而言之,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法發(fā)展趨勢,大專院校舞蹈教師應秉承著“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來優(yōu)化教學成效、構建高效課堂,采取新穎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優(yōu)化舞蹈教學,最終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著實提升他們的舞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呂廣霞.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蹈教學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研究[J].2021(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