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誠
有這樣一則社會新聞:李先生加入了一個群聊,群友曬手機話費余額,他也忍不住加入其中,結(jié)果控制不住自己,把全部積蓄幾乎都充了話費,足足充了9 萬多元。事后李先生懊悔不已,但為時已晚。
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每天都會進行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比較行為。這種行為自兒童期開始出現(xiàn),于青春期達到頂峰。
從生理機制上來說,人的大腦里有一組和獎賞機制有關的神經(jīng)元進行比較,這組神經(jīng)元在青少年時特別活躍。在和別人的對比時,若青春期的孩子得到了旁人的肯定和認同,其大腦里負責社交獎勵的區(qū)域就會釋放多巴胺(一種神經(jīng)遞質(zhì)),他們就會感到非常快樂。此外,旁人的評價是青春期孩子認知自我的重要方式,因此他們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從理論上來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自己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晰,與他人的比較對自身造成的影響理應越來越少,但也有部分成年人仍處在“永恒青少年”的狀態(tài),依舊需借助比較、旁人的評價來獲得自我定位。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避免掉入攀比的陷阱,可以考慮建立“自評”路徑。就是建立自我評價體系,即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需要什么、想實現(xiàn)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