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作者單位: 361000 福建省廈門市,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正常情況人結膜囊因與外界直接接觸可能攜帶少量細菌,多數情況下僅為攜帶狀態(tài)并未致病,但在免疫力低、外傷刺激等因素誘發(fā)下,結膜囊內攜帶細菌可誘發(fā)結膜炎、角膜炎、瞼腺炎等眼部感染性疾病[1-2]。兒童群體因自身各項生理機能發(fā)育仍未完善,免疫力低,成為結膜囊內攜帶細菌誘發(fā)眼部感染性疾病高發(fā)群體,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3-4]。鏈球菌屬結膜囊內主要細菌構成,主要包含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及無乳鏈球菌等,但近年隨著廣譜抗生素廣泛應用,其細菌譜及耐藥性隨時間推移出現(xiàn)變遷,臨床需定期研究兒童結膜囊中菌群分布及藥敏性,以便出現(xiàn)感染癥狀時可及時予以有效治療,抑制病情進展[5-6]。本研究選取眼部感染患兒136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以鏈球菌為主的菌群分布及對抗生素的敏感性,旨在為臨床明確當前結膜囊菌群分布特征及藥敏性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20年3月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眼部感染患兒136例,其中男80例,女56例;年齡1~13(6.98±2.44)歲;體質指數18~25(21.35±1.03)kg/m2;病程1~3(1.96±0.34)d;瞼腺炎38例,結膜炎83例,角膜炎15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眼部感染的診斷標準[7];經病原學診斷確診;單眼患??;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近1個月有全身或局部抗菌藥物應用史;存在已知免疫缺陷或系統(tǒng)性疾病患兒;伴其他眼部疾患兒;先天性淚道、淚囊發(fā)育異?;純?。
1.3 方法 (1)標本采集:門診就診時在無菌室內,檢查者用左手食指、拇指將患眼眼瞼分開,不滴麻藥,顯露結膜囊,采取無菌環(huán)經下穹隆刮取2~3次,主要避免接觸睫毛、眼瞼皮膚;(2)培養(yǎng):將采集標本即刻接種至血瓊脂培養(yǎng)基,孵育24~48 h(37 ℃),若48 h后仍無菌落生長則認定為培養(yǎng)失敗,有菌生長則實施涂片染色,采用生物梅里埃(中國)公司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VITEK-Compact型)實施分型鑒定;(3)采用紙片擴散法對致病菌進行藥敏試驗,抗菌藥物包括阿米卡星、慶大霉素、苯唑西林、氨芐西林、頭孢唑啉、頭孢他啶、環(huán)丙沙星、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呋喃妥因、利福平及萬古霉素等;(4)前期均經驗性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待藥敏試驗出結果均根據藥敏活性予以個體化治療。
1.4 觀察指標 (1)致病菌分布;(2)主要致病菌藥敏結果;(3)藥敏試驗對治療的影響。
2.1 致病菌分布 136份標本共培養(yǎng)出致病菌119株,陽性率為87.50%,主要致病菌為鏈球菌,占比66.39%(79/119),其中以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最常見;葡萄球菌占比17.65%(21/119),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另有少部分其他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球菌。見表1。
表1 119株致病菌分布
2.2 主要致病菌藥敏結果
2.2.1 鏈球菌藥敏結果: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無乳鏈球菌對氨芐西林、頭孢他啶、利奈唑胺、利福平、萬古霉素無耐藥活性;化膿性鏈球菌對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最高(83.33%),其次是慶大霉素、苯唑西林,耐藥率分別為75.00%、66.67%;肺炎鏈球菌對苯唑西林耐藥率最高(84.31%),其次是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分別為76.47%、25.49%;草綠色鏈球菌對慶大霉素耐藥率最高(83.33%),其次是苯唑西林66.67%;無乳鏈球菌對慶大霉素、苯唑西林耐藥率最高,均為80.00%。見表2。
表2 鏈球菌藥敏結果 [株(%)]
2.2.2 葡萄球菌藥敏結果: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呋喃妥因、萬古霉素無耐藥活性;表皮葡萄球菌對慶大霉素耐藥率最高(90.91%),其次是氨芐西林、苯唑西林,耐藥率分別為81.82%、72.73%;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完全耐藥,其次是氨芐西林,耐藥率83.33%;溶血葡萄球菌對苯唑西林、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最高,均為66.67%。見表3。
表3 葡萄球菌藥敏結果 [株(%)]
2.3 藥敏試驗對治療的影響 采集標本送檢2 d后出結果,136例患兒仍存在結膜充血、水腫及分泌物增多等癥狀,結合藥敏試驗調整用藥后連續(xù)治療5 d癥狀基本消失且3個月內病情未復發(fā),總有效率達100.00%。
眼部感染是兒童常見眼部疾病,主要由結膜囊中寄生病原體感染誘發(fā)。目前臨床主要予以抗感染治療,但受菌譜變遷、耐藥性增強等影響,經驗抗感染治療效果欠佳且部分患兒即便短期內得到控制,預后復發(fā)風險高[8-9]。因此,臨床需積極明確菌譜分布及藥敏活性以確保治療效果。
研究顯示,0~6歲兒童結膜囊中主要寄生菌為表皮葡萄球菌,占比27.51%[10]。本研究結果顯示,眼部感染患兒結膜囊中主要致病菌為鏈球菌,占比66.39%,其次是葡萄球菌,占比17.65%,與上述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檢測群體不同,鏈球菌致病性較強,更易成為致病菌,本研究取眼部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更切合臨床意義。藥敏結果顯示,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對利奈唑胺、呋喃妥因、莫西沙星、萬古霉素無耐藥活性,與劉國華等[11]研究結果近似。鏈球菌屬中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無乳鏈球菌對氨芐西林、頭孢他啶、利奈唑胺、利福平、萬古霉素無耐藥活性,但對環(huán)丙沙星、慶大霉素、苯唑西林等普遍耐藥,最高可達84.31%,較Zhao等[12]報道略高,分析一方面可能與耐藥基因表達關系密切,眼部感染反復發(fā)作,同類藥物長期、大量應用易誘發(fā)耐藥;另一方面可能是因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占優(yōu)勢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而耐藥菌株大量繁殖并替代敏感菌株致此類致病菌耐藥率不斷升高[13-14];此外,環(huán)丙沙星、苯唑西林等抗菌藥物是常用抗感染滴眼液成分,其應用頻率較高,更易增加相關致病菌耐藥活性。因此,臨床在眼部感染患兒治療早期需結合最新菌譜分布及藥敏試驗經驗性予以抗感染治療,并引導家屬積極配合個體化藥敏試驗,結合藥敏試驗結果積極調整治療方案以快速、有效控制感染,避免病情遷延、反復發(fā)作增加耐藥風險[15-1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結合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方案后136例眼部感染患兒均取得良好治療效果,連續(xù)治療5 d癥狀基本消失且3個月內病情未復發(fā),總有效率達100.00%,證實積極明確病原體分布特征及藥敏活性并針對性調整用藥方案對促進病情康復、預防預后反復發(fā)作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兒童結膜囊中鏈球菌占比最高,主要為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對抗菌藥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藥性,根據藥敏試驗用藥對促進康復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