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
(白城師范學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在經濟全球化、互聯(lián)網高度發(fā)達的時代背景下,世界文化的同質性日益增強。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fā)展中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對本民族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fā)國民對中國民族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形成價值認同。本科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全國教育大會指出高等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在高等教育辦學方向上要堅持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夢宣傳教育。
語言是文化傳播的橋梁,拓展文化傳播功能是“一帶一路”建設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時代要求,中國在新一輪的全球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促使大學英語教學將中國文化元素不斷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播能力的功能與優(yōu)勢: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覆蓋面廣的必修公共基礎課,教師在傳授學生語言知識同時向學生傳輸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現(xiàn)階段本科大學生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用英語表達我國深厚文化底蘊方面表現(xiàn)不盡人意,應用型本科院校問題尤為突出。教材課文多由英美作家所著,缺少介紹其他國家文化內容,學生僅了解到英語國家的言語方式、思維模式,容易產生國際交流等于同英語國家交流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多元世界文化構建、更欠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表達能力。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夠系統(tǒng)、文化輸入與交際能力培養(yǎng)脫節(jié),交際中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影響交際效果。另外大學英語教學中這種“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也在于大學英語課程中文化傳播能力標準缺失、文化傳播內容單向與過時等原因。
以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思想內涵為指引,遵循《大學外語教學指南》中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目標相關要求,確立以中國文化傳播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目標:
第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客觀看待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冷靜分析本民族文化和他國文化優(yōu)缺點,避免盲目自大和自我否定;引導學生用英語國家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融合能力,注重比較各種文化體系之間異同,在敏銳觀察文化差別、求同存異的過程中能理性、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學生具有科學文化觀念和理性思辨能力。
第二,文化融合能力培養(yǎng)目標:外語教學中的文化習得并非要讓學生像脫掉外衣一樣擺脫自身原有的文化而進入目標語文化,而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目標語文化和中國文化各自局限性,樹立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差異敏感性、寬容性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具有多元文化意識和文化融合能力。
第一,教師文化自信及多元文化教育素質是大學英語教學拓展文化傳播功能的關鍵。
大學英語教師是文化傳播者和學生理念培養(yǎng)者,其自身文化素質和教學理念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教師需要避免“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拓寬視野、提高格局,以更寬廣視角研究語言、理解文化。
第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應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培養(yǎng)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語言能力。系統(tǒng)分析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異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實現(xiàn)文化教學目標;大學英語教師整理中西方文化知識和社會風土人情事例,根據(jù)教學內容適時插入實例講解,使學生對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形成具體認識和深刻體會;結合各階段教學內容給學生推薦原版電影,加深對影片對白及其背景文化的理解。
第三,開辟多元文化主題校內外活動是大學英語課程拓展文化傳播功能的有益補充。課內外活動是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元文化主題的校內外活動是對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舉辦校園“文化節(jié)”、大學英語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組建英語愛好者聯(lián)盟、外語角、書友會;建立校內外宣傳欄板及網絡新媒體傳播等。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傳播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中強化中國文化表達,可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文化人格、加強文化自信、抵御西方不良思想侵蝕、形成民族思想文化堡壘。英語教學既傳遞語言承載的西方文化,又結合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努力使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并更深刻領悟絢麗多彩的中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傳播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