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邊和平
(1.中國礦業(yè)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2.中國礦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17年12月,教育部出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十大育人體系”,并將資助育人列入其中,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工作[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作為國家鼓勵、支持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政策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3]的重要體現(xiàn)。如何深入挖掘和有力彰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為進一步加強和深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應思考和研究的一個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所謂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是指國家建立的包含獎貸助勤補免等多種制度,以幫助學生解決上學難問題,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成長成才的政策體系[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是一項需要高校各項工作合力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學生資助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應該也能夠將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灌輸”與“教化”,向受教育者傳遞和灌輸主導意識形態(tài),使受教育者按照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5]。受教育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獲得一種觀察和剖析自身的能力,以及掌握透視和洞察社會的科學方式,從而為自己走向社會提供思想與行動指引,在獲得更好的生活的基礎之上,不斷提升自我、發(fā)展自我。這一過程即育人,每個個體心智的成熟、能力的提高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完善都是經(jīng)由這個過程所達到的[6]。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通過關心、關照學生的生活狀況,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保障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順利實現(xiàn),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每個個體成長成才的關照與引導,來實現(xiàn)對所有人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實踐能力等的培養(yǎng)與提高。通過資助體系的激勵功能、誠信教育功能、感恩教育功能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因此,可以說育人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且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實現(xiàn)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資助體系蘊含了十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在直接解決學生經(jīng)濟困難的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提升對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的認同,增強對國家制度的認同;二是資助體系可以有效聯(lián)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使受教育者即受助學生能夠很好地接收到教育者傳遞的思想。在資助體系中,如果教師在學生接受經(jīng)濟幫助的過程中,以恰當?shù)姆椒▽①Y助背后所承載的國家的關懷與期望向學生進行解釋與明晰,那么就能促使學生激發(fā)內生動力,樹立起奮斗、自信、自強的生命精神,促使學生真實理解資助體系的深層價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本身就包含了“為什么資助”“資助誰”“怎樣資助”三個基本問題。這三個方面為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工作開展提供了價值導向。第一,在“為什么資助”的問題上,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是以一種雪中送炭的方式給學生以直接的經(jīng)濟幫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學生的燃眉之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國家的關懷,以此提升大學生對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第二,在“資助誰”的問題上,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通過資助制度明示學生什么樣的行為能得到鼓勵與資助,引導學生進行行為選擇,這其中也蘊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第三,在“怎樣資助”的問題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體現(xiàn)在要求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在運行中遵循科學、人本的觀念,在具體操作中確保評選及資金發(fā)放的準確和公平,為資助體系的有效運行和不斷發(fā)展提供價值導向。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徑和重要載體。對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行具體分析,是發(fā)現(xiàn)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及優(yōu)勢并為之有效實現(xià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的首要前提是能夠生存。也就是說,在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才可以進一步去追求發(fā)展需求的滿足,從而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最基本的、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物質關懷功能,它通過關照人的生存狀況,來滿足受教育者的現(xiàn)實生存需求。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涵蓋獎助勤補免等多種制度的資助體系,為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提供了物資方面的支持,很好地緩解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經(jīng)濟負擔,把黨和政府對大學生的關懷落到實處。同時,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觀認為,人是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生命存在。社會屬性使人不局限于僅僅活著,而是追求比活著更有價值的意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在尊重與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鼓勵與引導人努力提升精神境界。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包括了精神激勵功能,它利用不同的資助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勤奮學習的熱情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的各項制度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好的引導與規(guī)范功能。制度本身具有劃定邊界、形成規(guī)范、提供預期、營造氛圍等育人功能,具體到資助體系的各項制度,主要是通過政策導向和目標導向兩方面來實現(xiàn)其功能。其一,政策導向。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包含各項政策,通過宣傳國家資助政策,使學生了解黨和政府對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上學難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為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所付諸的一切行動,從而加深學生對黨和政府的認識,深刻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懷,真切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受資助學生將思想上對國家的認同外化為行為,更容易促使他們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其二,目標導向。資助制度明示學生何種行為會得到資助,規(guī)定學生需要滿足某些必要條件才可以得到資助,為學生劃定了行動邊界。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的各項制度對申請學生提出了明確規(guī)定和要求,各項獎助學金制度潛移默化地成為了學生規(guī)范行為的目標,為學生提高自我樹立起導向。
目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逐漸趨于完善,有力地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的助學目標,彰顯了黨和政府社會共享發(fā)展理念以及對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上學難問題的高度重視。通過宣傳國家資助政策,使學生充分了解黨和政府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所采取的一系列健全學生資助制度的舉措,由此體會到國家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而產(chǎn)生對國家制度的認同。同時,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包含的各類制度設計,是激發(fā)學生各類情感的重要資源,利用這一資源,在資助體系的各項制度以及在資助體系運行的各環(huán)節(jié)中滲透進國家對大學生的關懷與期望之情,抓住契機,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教育,使學生受到感染、激起共鳴,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學校、對社會、對黨和國家的感激和回饋之情。
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大多比較內向、敏感,容易出現(xiàn)自卑等情緒心理,容易出現(xiàn)人際交往困難、缺乏自信等問題。綠色通道制度使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消解了因籌不齊學費而產(chǎn)生的心理負擔;特殊困難臨時補助制度使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能夠在學校的幫助與支持下,有勇氣和信心面對與度過突如其來的困難;各類靈活的、貼心的、隱性的資助措施更使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能夠沒有心理負擔地接受更加溫暖、人性化的資助。同時,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形成優(yōu)秀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資助體系的很多制度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誠信教育資源,在各項資助項目申請、評定、發(fā)放的過程中,都是對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的最好機會。資助體系還有助于促進受助學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激發(fā)自立自強精神。比如在勤工助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切身的實踐和勞動來感受獲得收獲與報酬的喜悅,并且還能夠促進學生盡早體驗社會生活,掌握更多的技能,不斷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的各項制度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努力拓展資助體系中各項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向內化的轉變,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助學貸款制度是國家采取金融手段,加大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經(jīng)濟幫助與支持的有力措施。受助學生可以經(jīng)由學校完成向銀行的整個借貸流程,以此支付學費和住宿費,在畢業(yè)后分期償還。在助學貸款整個申請、審批、發(fā)放、償還等過程中,都蘊含著法律對于行為的制約與規(guī)范,明示學生務必準確提供個人經(jīng)濟情況,并遵守合約規(guī)定,按時還清貸款,一旦發(fā)生拖欠貸款等不誠信行為,將會受到懲戒。這個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教育的最生動實踐。
首先,高校資助工作者必須在助學貸款申請、審核、辦理、發(fā)放等各環(huán)節(jié),做到科學、準確、及時以及公平、公正、公開,保證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得到平等的對待,杜絕弄虛作假行為。高校資助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使誠信教育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其次,高??梢远ㄆ诮M織守信守法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舉辦金融安全和法律安全教育講座以及受助學生座談會等對學生進行教育,通過一系列的誠信教育,強化學生信守承諾的思想和意識,使他們明白只有以信立身、以誠處世才能立足于社會;同時,輔之以相關的法律、金融、法治安全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遠離“套路貸”等各類“不良校園貸”,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最后,建立學生在校期間的征信管理系統(tǒng),將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認定審核結果以及貸款還款情況納入征信管理系統(tǒng)中,以此作為學生以后申請各項資助、取得推免資格等的首要考核指標與評定條件。通過建立一系列失信懲戒機制,筑牢高壓線,強化學生資助體系運行的育人導向。
國家設立獎學金制度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全面發(fā)展,成長為品學兼優(yōu)的大學生。各類獎學金制度都是在綜合素質考評的基礎上進行評定的,實際上是利用制度去引導、鼓勵學生努力達到滿足獲獎所需的條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覺向這些條件看齊,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趨于規(guī)范,以符合受獎勵的條件。獲得獎學金對于學生來說代表一份榮譽,是對他們自身優(yōu)秀行為的肯定。獎學金對于學生不僅僅有金錢方面的幫助作用,其背后蘊含的對于學生追求優(yōu)秀,跳出舒適區(qū),不斷成長的引導,以及教會學生如何思考,這份人文關懷是學生難以忘懷的。
國家助學金制度的設計旨在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渡過暫時經(jīng)濟難關,保障他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并為他們搭建進一步發(fā)展的平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在黨和國家用大愛為他們撐起的“保護傘”下,能夠安心地學習、奮斗、創(chuàng)造,更容易激發(fā)出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將自己的個人理想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同時,在自己具備充足的能力后,也更有可能將愛心傳遞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支持與力量。高校在開展助學金發(fā)放的具體工作中,可以通過更人性化的方法,融合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將溫暖真正送至學生內心,增強學生自強不息、知恩感恩的精神?,F(xiàn)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探索資助制度育人的新方法,將感恩、自強精神的培育滲透在表彰大會、獲獎學生交流會等之中,勉勵獲獎學生把報恩之心化為成才之志,這樣的資助育人方式更能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堅定學生為社會、國家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念和決心。
勤工助學指的是學生可以在學校、社會等提供的工作崗位上,以勞動付出獲得收入并得到實踐鍛練的活動。勤工助學包含物質扶貧和精神扶志兩層功能,在物質層面,學生可以通過勤工助學獲得報酬,補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開支,減輕經(jīng)濟負擔;在精神層面,學生通過勤工助學活動自食其力,收獲通過勞動獲得的回報,激發(fā)他們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因此,勤工助學既扶貧又扶志,是對學生開展自強教育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很多高校對于勤工助學活動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很多大學設立了教學助理、科研助理、辦公室助理、圖書管理員和后勤管理員等校內長期穩(wěn)定的勤工助學崗位。教學助理崗位能夠讓學生跟進教師課堂教學,在輔助教師完成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等任務的整個過程中,逐漸使自己具備更清晰的思路、更流暢的表達、更自信的氣質;科研助理崗位能夠使學生深入科研項目、課題以及實踐之中去,明白科研這項事業(y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科學研究嚴謹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要求,培養(yǎng)自己務實、踏實、扎實的作風;辦公室助理崗位能夠使學生熟悉必要的辦公軟件操作,掌握處理各種事務性工作的方法,學習待人接物的禮儀和技巧,以便以后更好地走向社會;圖書管理員和后勤管理員等崗位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勞動的重要性,在工作和服務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耐心、細致的態(tài)度以及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因此,要充分利用勤工助學活動,使之對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產(chǎn)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