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閩南民間傳說為中心"/>
賴萱萱,鄭長青
(泉州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閩南是民族英雄鄭成功成長、建功、立業(yè)之地,民間流傳著許多鄭成功相關傳說,塑造了生動的鄭成功形象。按照羅伯特·雷德菲爾德“社會二元分析法”來分析閩南民間流傳鄭成功傳說的社會文化層次歸屬,則屬于“小傳統(tǒng)”?!按髠鹘y(tǒng)是代表著國家與權力的,以城市為中心,社會中少數(shù)上層人士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傳統(tǒng)。小傳統(tǒng)是指代表鄉(xiāng)村的,由鄉(xiāng)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大眾文化傳統(tǒng)?!保?]由于大傳統(tǒng)受到階級與時代的影響較深,對鄭成功的為人、行事、功績多按主流話語予以規(guī)訓,無法全面立體地展示鄭成功的形象。作為小傳統(tǒng)的民間傳說是廣大民眾傳達、表述自身人生感受、生活訴求與生存狀況的一種方式?!坝忠驗閭髡f不是歷史本身,才使得傳說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典型化,增強了傳說的藝術感染力,融入了民眾強烈的愛憎和良好的愿望。”[2]通過研究閩南民間的鄭成功傳說,不僅可以挖掘鄭成功“遺民忠義”[3]形象在小傳統(tǒng)中的演繹及其與大傳統(tǒng)的差異性,也可以窺得民眾對鄭成功形象的多維建構及其潛藏的情感愿望。
與鄭成功同時代的士大夫最為推崇鄭成功對隆武帝的忠心,如張煌言“極推其忠,嘗曰:‘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4]296,他對鄭成功為明臣之忠的評價頗高。大傳統(tǒng)會影響小傳統(tǒng),鄭成功的忠臣形象自然就貫注于閩南民間傳說中。以《鄭成功傳說》為例,其中收集到的六十個閩南民間流傳的鄭成功故事,如《隆武賜姓》《仙霞關》《投筆從戎》《拒降》《斥清使》《思明州的由來》《北伐金陵》《金刀碧血》《海門怒潮》《五馬江傳說》《誓師東征》《揮作〈復臺〉詩》等十二個故事,都是意在宣揚鄭成功移孝作忠、心懷故國的忠臣形象。傳說鄭芝龍被隆武帝封為平國公進太師職后,特修書催鄭成功到福州謁見隆武帝,乘機求一官半職,為鄭家爭光。鄭成功到福州太師府后,即急切詢問鄭芝龍:“皇上即位后對大明江山有何運籌?父親輔佐皇上,對抗擊滿清有何計策?”這一言語形象,就把鄭成功一心抗清、輔佐明朝江山的形象呈現(xiàn)了出來。鄭芝龍卻不以為然,還說:“人間世的風云變幻莫測,走一步看一步是上策。”鄭成功對父親懷有異心、看風轉舵的做法很是憤懣。見隆武帝后,鄭成功引岳飛“只要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安矣”之言,并說“只要君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大明江山指日可望”答隆武帝本朝前程之問,又從練兵、籌餉、改良武器等方面提出復明大計,深受隆武帝器重,賜鄭成功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掛御前中軍都督,持尚方寶劍,共理御戶家事,用駙馬依仗。[5]21這一傳說的演繹有史可證,黃宗羲《鄭成功傳》載:“既而成功陛見,隆武奇之;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自是,中外稱‘國姓’云。”[6]11
不難發(fā)現(xiàn),敷陳鄭成功忠臣形象的民間傳說,大多都將其與鄭芝龍作對比。如《米籃墓》傳說中,鄭芝龍教育鄭家子孫后代要按祖輩“百善孝為先,孝敬長輩”的遺風,都做孝子賢孫。鄭成功聽了其父的話,疑問道:“外公和塾師都說有出息的人要學岳飛精忠報國,這忠與孝,國與家哪個重要呢?誰服從誰呢?”該傳說以鄭芝龍后來變節(jié)降清事實,設置了鄭芝龍的回應,即“當然要做孝子,當然以家為重”。[5]12而在其他一些傳說中,為了彰顯鄭成功精忠和鄭芝龍變節(jié)的對比,更添加了諸多豐富細節(jié)。黃宗羲《賜姓始末》載:“芝龍既降,其家以為可免暴掠,遂不設備;北兵至安海,大事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成功大恨,用彝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斂?!保?]2此事在《酉姑繡旗》亦有演繹,并將鄭家在安平鎮(zhèn)府第遭受清軍洗劫,歸結于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咬牙切齒,表示父子的情分已盡,國仇家恨,不共戴天。后來一位老人又前來哭訴,說鄭芝龍帶領五百人降清,清軍無惡不作,國姓爺千萬不要離開安平鎮(zhèn)。鄭成功勸慰老人,“立誓高擎義旗,殺父報國”。[5]29“殺父報國”之說在《投筆從戎》傳說中也提及,據(jù)傳鄭成功率軍來到豐州孔廟,“大門兩邊劍戟林立,東面升起一面書寫‘殺父報國’四個大字的白緞旗幟”。[5]32民間故事對鄭成功“殺父報國”的演繹,反映了民間鄙夷鄭芝龍變節(jié)的社會心理。實際上,鄭成功并無殺父之意,在鄭芝龍欲往福州見貝勒時,鄭成功“不從,上書有‘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后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之句”。[8]76后來,鄭成功又付書信,謂“我家本起草莽,玩法聚眾,朝廷不加誅,更賜爵命,至于今上,寵榮迭承,闔門拜封。以兒之不肖,賜國姓,掌玉牒,界印劍,親若肺腑。即糜軀粉骨,豈足報哉。今既不能匡君于難,致宗社墮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顏他事乎大人不顧大義,不念宗祠,投身虎口,事未可知。趙武、伍員之事,古人每圖其大者。惟大人努力自愛,勿以成功為念”。[9]12從民間心理來說,“殺父報國”更能將忠臣鄭成功與變節(jié)的鄭芝龍切割開來,亦有對變節(jié)者除之而后快的社會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說的演繹中又有矛盾之處,這也體現(xiàn)了小傳統(tǒng)的自發(fā)性和人為性。某些傳說又美化了鄭芝龍,比如《縱橫海上、平臺先驅——鄭芝龍》的傳說就塑造了文武兼修、智勇雙全、俠商義盜的民間形象。[10]從民間心理來看,固有因鄭成功的英雄形象而按照“虎父無犬子”的思維對鄭芝龍加以美化;更深層次看,鄭芝龍對荷蘭人的抗擊,客觀上打擊了荷蘭殖民者的勢力,遏止了他們對閩、粵沿海的侵擾,維護了閩南人民的利益。有論者指出,鄭芝龍由海商而海盜,由海盜而成為明朝水師將領,再由明朝大臣而降清,這樣的舉動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海商的政治動向。[11]由此,不難窺探民間對待鄭芝龍其實有復雜的心態(tài),這自然也會反映在民間傳說對鄭芝龍乃至對鄭成功形象的塑造上。
閩南民間流傳的《大擺尿壺陣》《智布疑兵陣》《海澄城督戰(zhàn)》《洪塘殲敵》《閩海激戰(zhàn)》《護國嶺大捷》《乘風破浪》《鹿耳門大捷》《戰(zhàn)赤嵌》《殲敵艦》《烏鬼怒打紅毛鬼》《圍攻臺灣城》《巧設雞籠陣》等傳說塑造了鄭成功智勇雙全、膽略過人的名將形象。這些民間傳說的敷陳演繹,大多依據(jù)史實加以細化、豐富和美化。黃宗羲《鄭成功傳》載:“八月,(鄭成功)與鴻逵合攻泉州,敗提督趙國佐數(shù)百騎于桃花山”。[6]14據(jù)傳,攻打泉州城是鄭成功自焚青衣后抗清第一戰(zhàn)。鄭成功打探到清軍水軍南下援泉州,便令李啟軒、薛祖武帶領士兵準備了二千多個尿壺和一千多頂斗笠;海戰(zhàn)時,借著夜色,戰(zhàn)船上的清軍看到一群又一群的鄭兵順流或橫渡追殺過來,不怕弓箭,橫沖直撞,戰(zhàn)船上清軍看不清虛實,只能不停的放炮、射箭,待那些士兵靠近船身,清軍才知道游過來的不是人而是尿壺,但此時船艙內(nèi)的箭和炮彈已經(jīng)打光,只能調轉船頭逃跑。但逢退潮,清軍戰(zhàn)船已經(jīng)來不及逃跑了,在鄭成功指揮下,鄭軍炮火齊開,打了個大勝仗。[5]49“傳說實際上是民間群體通過自己的方式建構起來的地方歷史”[2]。這個故事與諸葛亮草船借箭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其間鄭成功的機智與鄭軍的英雄,與清軍的愚笨、慌亂形成鮮明反差,不得不說確有刻意矮化清軍之嫌。
《巧設雞籠陣》的敘事筆法也是如此。傳說鄭成功揮師東渡,登上臺灣島后,乘勝追擊一股逃跑到臺東一個山頭的荷蘭殘敵。鄭成功料定敵人在山谷中有埋伏,便令士兵抓緊編制幾千個雞籠,準備設個雞籠陣套住荷蘭殘敵。果然,荷蘭人被鄭軍佯敗所誘,被引到峽谷里,結果山頭兩邊扔下數(shù)千個雞籠;雞籠套住了人,只留個腦袋在外,洋槍也難使,一時荷蘭殘軍大亂,一百多人被俘虜。[5]130閩南民間鄭成功形象之“智”,不僅在于善用兵的軍事能力上,還表現(xiàn)在有過人的智慧方面。傳說少年鄭成功剛回到中國,住在泉州安平鎮(zhèn)的鄭家府第,發(fā)現(xiàn)每到下午三四點鐘時,老百姓便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當?shù)乩喜嬖V他:當?shù)赜袀€小山頭叫“臥牛穴”,這條“臥牛”每到下午就要睡懶覺,倘若不用鑼鼓鞭炮把它驚醒,五谷會歉收,六畜不興旺。鄭成功聰穎過人,想出個敲打“臥牛”的長久之計,他讓鄉(xiāng)親們在臥牛山的東南位建一座塔,每當太陽西斜,塔影俯射在臥牛山上時,就如一條牛鞭抽打在“臥?!鄙砩?,牛受鞭撻自然不再睡懶覺。由此,在安平鎮(zhèn)就留下了形如牛鞭的“無尾塔”和少年鄭成功鞭打臥牛穴的傳說。[5]8如果說,少年鄭成功的智慧形象還有些神異色彩的話,那么成為抗清將領的鄭成功,其智慧形象則表現(xiàn)在察人之所未察,上識天時,下識地理。傳說鄭成功駐軍泉州石井、白沙、鼓浪嶼時,因沿海地理條件和干旱,兵士飲水困難,鄭成功觀察螞蟻行跡,親自帶領兵士到海灘尋水掘井,結果覓出十幾眼清泉。兵士和鄉(xiāng)親們驚呼國姓爺有龍王相助,鄭成功笑道:“不是龍王爺相助,實是經(jīng)過一番觀察,發(fā)現(xiàn)沙地上螞蟻爬行疊窩,若是堿地,螞蟻何以生存?沙地之下有淡水源頭,一經(jīng)打開便會噴涌而出?!保?]45
閩南民間鄭成功形象之“勇”,集中體現(xiàn)于其在戰(zhàn)斗中臨危不懼,猶定海神針般穩(wěn)定軍心,又身先士卒。黃宗羲《鄭成功傳》載:“金固山攻海澄,城壞百余丈。成功親立雉堞堵御,左右死者塵積。與諸將飲城樓,指揮自若,益治軍。既矢炮雨集,成功乃大呼曰:‘天尚贊我,無落吾事’!須臾下息,炮落其座?!保?]19這段歷史書寫,筆墨疏點,已經(jīng)把鄭成功威凜無畏的形象躍于紙上。閩南民間傳說《海澄城督戰(zhàn)》就對這段史事進行演繹。面對固山金礪的密集炮火,中提督甘輝勸鄭成功下洞中躲避,鄭成功笑道:“我是一軍之主,怎可離開帥臺?!毖粤T,繼續(xù)指揮作戰(zhàn);甘輝顧不得再勸求鄭成功,一把拉住他離開帥臺;突然巨炮轟鳴,幾顆炮彈擊中了帥臺。后來,鄭成功看準清軍撤退的時機,指揮炮火轟擊,又派兵追擊,幾近全殲清兵,只有固山金礪僥幸逃往漳州。將士們都心服口服,齊聲道:“是國姓爺親自督戰(zhàn)、指揮有方取得的?!保?]59可見,民間傳說中部分也是有歷史根據(jù)的,其書寫更注意細節(jié),更帶有感情色彩,生動呈現(xiàn)了鄭成功沉著勇敢、臨危不懼的形象特點。民間傳說敘事方式和人物形象,一定程度會偏離歷史事實,但這也是民間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反映了閩南民間對鄭成功的喜愛與敬仰。
鄭成功一生最突出的功績就是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因此作為“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形象,也是在閩南民間最為突出的形象。這種形象塑造不僅在于他的戰(zhàn)功、謀略,還追溯到少年時代的鄭成功的宏大志向那里。比如《種榷樹》《望大?!贰杜Fそ璧亍贰洞竽绢^》《金陵攻書》等傳說,就說鄭成功年少時就有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宏志?!杜Fそ璧亍分v塾師告訴少年鄭成功,紅毛鬼子初到臺灣時,騙取了土著民族首領的好感,表示愿以十五匹花布換一張牛皮那么大的土地,用來蓋房子;土著民族首領不知深淺,就答應了。誰知紅毛鬼子殺了頭牛,把牛皮剪成線,以線圈了數(shù)里寬的地,建起來熱蘭遮城。少年鄭成功聽說明朝廷又因國家動亂,無力與紅毛鬼子開戰(zhàn),立志長大后要帶兵把紅毛鬼子趕出臺灣去。[5]10
民間對鄭成功收復臺灣英雄形象的塑造,還表現(xiàn)在民間傳說中蘊含的盼其收復臺灣、驅逐荷夷的民意認同上。從鄭成功的角度來說,收復臺灣,是為了開辟復明大業(yè)的基地;鄭成功內(nèi)心也認為,其父鄭芝龍開發(fā)臺灣,現(xiàn)今作為兒子接收臺灣是情理中事。在圍攻熱蘭遮城時,鄭成功“遣通事李仲入城說揆一王曰:‘此地非爾所有,乃前太師練兵之所。今藩主前來,是復其故土’?!保?]167從民間的角度,鄭成功興師收復臺灣,是在拯救同胞兄弟免于水火之苦。據(jù)傳鄭成功駐軍廈門鼓浪嶼時,在日光巖下水操臺遇到一位叫阿盼伯的老人。老人自述是臺灣高山族人,妻兒老小都被紅毛鬼子殺害,只身逃到此地。阿盼伯從懷里拿出一個布包,打開是一個破裂成兩半的鏡子,氣憤地說:“一個月前紅毛鬼子又竄到我家,把東西全搶走了,剩下掛在墻上的這面圓鏡也被摔成兩半。老漢死里逃生,帶著這面破鏡,記住民族的血恨,記住全家的深仇??!”鄭成功沉痛地接過破鏡,堅定地說:“破鏡要重圓,國土要統(tǒng)一,成功東征已定,一定要替您老人家報仇雪恨?!币荒旰?,鄭成功率軍收復了臺灣,受邀到阿盼伯家做客,再拿出兩半破鏡,用力合成一塊,說:“老伯,您老人家和千千萬萬骨肉同胞的愿望實現(xiàn)了,臺灣回歸祖國了,破鏡也該重圓了。”兩半破鏡竟然粘合在了一起,光彩照人。[5]140這一傳說故事,體現(xiàn)了強烈的民族性,“破鏡重圓”的描述更有些神異色彩。此類敘事反映了鄭成功形象被賦予了某種超現(xiàn)實的能力,一方面增強了傳說本身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滿足了民間心理對英雄形象的期待。傳說鄭成功在率師東征前,拆灶沉鼎,擲寶劍、玉印,以示驅荷夷、收臺灣的決心;東征艦隊駛出廈門港后,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海上憑空矗立了三塊礁石,位置正好在鄭成功沉鼎灶、擲寶劍、墜玉印的地方,至今廈門民間仍將這三塊石頭稱為“復鼎石”“寶劍石”“印斗石”。[5]109不論是鄭成功能力的夸張還是形象的神異化,均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形象在民間神化的表現(xiàn)。
驅荷復臺后,鄭成功親民愛民,著力開發(fā)臺灣。如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在《請建明延平王祠折》中謂:“顧寰宇難容洛邑之頑民,向滄溟獨辟田橫之別島;奉故主正朔,墾荒裔山川”。[12]若論開發(fā)臺灣的功績,不得不提及鄭芝龍,可以說臺灣最早的大規(guī)模開放,就是在鄭芝龍的組織和領導下進行的。[13]但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卻鮮有渲染鄭芝龍開臺功績的,不得不說這也是民意推擁下的結果。傳說鄭成功尚在率軍圍攻臺灣城時,為了加強和高山族同胞的團結,帶著隨從親兵到高山族聚居的村寨巡察訪問。高山族同胞獻上了黃金、白銀、泥土、稻草四樣禮品,執(zhí)意要鄭成功收下禮物;鄭成功再三推讓只好收下放著泥土、稻草的盤子,退回了放著黃金、白銀的盤子,并叫親兵送給高山族同胞一批耕牛、農(nóng)具和布匹等作為回贈禮物;高山族同胞大受感動,他們確信國姓爺是祖國過來的親人,是高山族村民的大救星和大靠山,決心跟國姓爺一塊開發(fā)寶島。[5]133此外,《藩王巡夜》《送寶鐮》《請龍王》等傳說也呈現(xiàn)了鄭成功的開臺功績。
鄭成功在明亡后據(jù)閩南一隅抗清,這也意味著閩南一帶在一段時期處于鄭成功代表的明軍力量和清軍的拉鋸戰(zhàn)中。戰(zhàn)爭的書寫里不僅有英雄故事,同樣也有百姓民生景況。明清兩軍的拉鋸戰(zhàn),造成閩南“三日清、兩日明”,必然給百姓民生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生活負擔。如果說前述的民間傳說中的鄭成功形象是滲透了大傳統(tǒng)意識的英雄形象,那么部分民間傳說和族譜資料中書寫的鄭成功則是英雄側影,反映了小傳統(tǒng)對鄭成功形象書寫的矛盾之處。
在鄭成功年少時,鄭芝龍曾聘同鄉(xiāng)黃愈受為鄭成功的家庭教師。黃愈受在推卻不得的情況下去鄭府,但一過其門就裝中風。從黃愈受對少年鄭成功的評價中,可看到民間不一樣的書寫,“鄭伯之子,眼系明星,眉堆劍戟,桓元子一流人物也。他日梟狠過其父,恐桑梓未有寧時也,爾等勉之。吾不為所知,避居山谷而去?!雹僖娛{市博物館藏乾隆版《錦黃衙內(nèi)房支譜》,轉引自李國宏《閩南族譜中的鄭成功形象》一文,刊于《閩臺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按黃愈受所述,少年鄭成功日后是桓溫一類人物。因桓溫行廢立、求九錫,歷代評論罵其篡位、逆臣,史書也將桓溫與王敦、蘇浚等叛臣放在一起書寫。顯然,黃愈受對鄭成功日后是桓溫一類人物的評價,并非正面。這與黃宗羲《鄭成功傳》筆下“成功風儀整秀,俶儻有大志……先輩王觀光一見,謂其父曰:‘是兒英物,非若所及也’。十五,補邑諸生;試高等,食二十人餼。金陵有術士視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物’”[6]10可謂大相徑庭。而黃愈受“桑梓未有寧時”之語,也反映出民間厭戰(zhàn)的心理。這種民間心理在其他族譜資料也可得到印證:“鄭森拜隆武為義子,賜姓朱,號國姓。此時并招萬余人據(jù)同安中左所(今廈門),長伎船只剽掠海濱。民愿輸餉者,則為餉地,月有十派,而納糧有上下兩重之苦。不愿者,則焚殺滔天,濱民受苦難堪?!保?4]“自清初鄭成功建營中左所(今廈門),沿海之民遭其擾害,夫役、租稅、清一重,海一重,人無聊生。所最酷者,順治庚子年(1660),清軍下來與鄭藩隔海相抗,本都數(shù)保悉為兵馬蹂躪之區(qū)。掠人采取,壞人宮室,慘不勝言,吾家祠宇廢墮即其時也。”②見石獅市博物館藏乾隆版《錦黃衙內(nèi)房支譜》,轉引自李國宏《閩南族譜中的鄭成功形象》一文,刊于《閩臺文化研究》2016年第4期。而據(jù)官方史書,所記鄭成功抗爭對民生造成的破壞就陳述更為直接了,“(鄭成功)寇海城,破九都,陷云霄,攻漳浦,入浮宮,掠峨山……順治九年(1652),敗我陳錦軍于江東,遂圍郡城……越明年而郡城遂陷。乃命世子王提師入閩,而鄭墮城池,焚廬舍,數(shù)百年保聚之區(qū)一旦幾比長城之窟,悲夫?!保?4]可見,軍稅重、占民地,這讓民間對鄭成功也有畏懼的一面。作為小傳統(tǒng)的民間傳說,雖然受到了大傳統(tǒng)的影響,但始終保持有民間性的傳統(tǒng),具有實用性、功利性的特點,這反映在對鄭成功的形象塑造上也有一種矛盾心態(tài)。
這種矛盾心態(tài)也反映在鄭成功之妻董夫人的傳說中。在南安石井一帶有這樣的傳說:鄭成功的夫人叫金針夫人,有一次她有支金針丟了,到處都找不到。鄭成功眼睛比較亮,目光一掃,就看到了,說:“那不就是嗎?”夫人說:“到底還是賊目比較亮。”鄭成功一聽夫人罵他是賊,不禁大怒,認為別人罵他是賊,還可原諒,夫人這樣罵他,真是該死,于是令她自盡。③轉引自2014年廈門大學高致華博士論文《鄭成功信仰研究》第246-247頁。這一傳說在閩南還有不同版本:某日清晨,鄭成功因幫夫人找到掉落地上的金簪,其夫人董友(酉)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真是難逃賊眼!”鄭成功怒氣沖天,破口大罵:“我反清義舉,被你說成是聚眾為賊!夫妻不能一條心,豈能合心精誠?”[15]于是便拔劍把她殺了。這兩則傳說中鄭成功、董夫人的形象與諸多民間傳說可謂大相徑庭,特別是在《百匠投軍》傳說中,董夫人帶領軍中縫紉所女兵為軍士們縫制軍裝、軍鞋、軍帽;《酉姑繡旗》傳說中,她深明大義,飛針走線繡出“殺父報國”,與鄭成功同心抗清;《鐵面無情》傳說中,她在清軍襲擊廈門的危急關頭,首先把鄭成功母親的牌位揣在懷里,然后抱起兒子鄭經(jīng)朝海岸跑去。從史實而言,董夫人并非逝于泉州,那么為何會進而留下個鄭成功因“賊目(賊眼)”就賜死(殺死)董夫人的傳說呢?筆者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民間一方面認同鄭成功的抗清義舉,另一方面又出于渴望安定和平的心態(tài),造成了這種書寫矛盾。
鄭成功文化中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最大不同在于自發(fā)性與人為性的區(qū)別。就小傳統(tǒng)而言,具有鮮明的自發(fā)性,也反映了民間的實用性、功利性取向;同時民間傳說敘事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往往會偏離歷史真相,同時作為小傳統(tǒng)的民間傳說往往又以“民意”基礎加以敷陳豐富。從上述閩南民間傳說中的鄭成功形象來看,既有大傳統(tǒng)影響下民間對鄭成功“遺民忠義”形象的演繹,又有民間“厭戰(zhàn)”心理下的英雄側影;其中對鄭成功英雄形象的塑造,乃至某些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描繪,都潛藏著“民意”的力量。當然,此等英雄形象的民間書寫,也避免了傳統(tǒng)英雄形象高大全的千篇一律問題,讓英雄既有正面又有側影,使之更顯豐富飽滿,甚至率真、自然。但是民意推擁的背后,最終都體現(xiàn)了對官方正統(tǒng)意識即大傳統(tǒng)的自覺追隨。也正因如此,鄭成功形象才能蘊含跨越時代的宏闊氣象和精神追求,成為國人推崇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