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外國語學校 廣東 深圳 518083
星云是1758年天文愛好者梅西耶通過光學天文望遠鏡發(fā)現的云霧狀斑塊。目前對能觀測到的星云發(fā)光原因解釋為星際塵埃反射附近恒星發(fā)光,或者星際氫氣受附近恒星光線激發(fā)發(fā)光。但星際塵埃、氫氣的密度甚至低于地球定義的真空,這樣密度下的反射光線實在有限。在距離數千光年以上時,地球觀測到的恒星也不過是一個光點,行星甚至都不能被光學望遠鏡直接觀察到。這些星際塵埃反射的微弱光線不足以在18世紀天文愛好者的落后望遠鏡里就能顯示出云霧狀斑塊。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光線在通過強引力場時會發(fā)生偏折。偏折角度以太陽質量恒星產生的引力場為例,大約1.75'。
現假設星云內部一恒星A,它距離地球的前方偏右1.75'范圍內有一太陽大小恒星B。A直射向地球的光線垂直B時,雖角度小,但AB間距離遠,光線離B較遠而受引力小不發(fā)生偏折,直射入地球,在地球上產生一個A的實像。A射向B的光線,在途經B右沿時因引力影響會向左偏折1.75',從而偏折,部分光線會射向地球,在B的右緣出現一個A的虛像。也就是在地球上,同時能觀察到A的兩個像,一個是B左側的實像,另一個是B右沿的虛像A’。(見圖一)
如果這星系內部恒星密布,在1.75'范圍內就可能不止一個B滿足前面的假設條件,而是無數個B星。一個B星使得A星產生一個虛像,無數個B星自然同時產生無數個A星的虛像(見圖二)。
同理,無數個B星之間,有很多是滿足此條件的,因此無數個B星之間互相產生更多的各個B星的虛像。
當一個星系里的恒星分布足夠多、足夠密時,它們本身的實像以及互相影響產生的無數虛像擁擠、重疊,從地球上觀察,得到的將是云霧狀的光斑。
此前,我們將這觀察到的光斑叫做星云,并認為發(fā)光的原因為星際塵埃。個人的猜測,稀薄的星際塵埃不能被光學望遠鏡觀察到,而是擁擠的恒星互相影響下產生了無數虛像,恒星實像虛像擁擠疊加從而看起來像云霧狀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