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鵬翔 張寧
摘要:目前,部分高校學生被推薦成為積極分子后,學習成績有所下滑,思想狀況、先鋒模范及示范引領作用尚需進一步提升。本文基于新時代大學生積極分子現(xiàn)狀,圍繞“群團意見-政治素養(yǎng)-綜合測評-黨員評議”四個維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構建積極分子“引領力”長效機制,不斷提升高校積極分子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高校積極分子 引領力 長效機制
十八屆六中全會要求全黨同志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核心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 1 ]。據(jù)相關統(tǒng)計表明,2019年全國共發(fā)展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106.8萬名,占發(fā)展黨員總數(shù)的45.6%[ 2 ]。同時,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肩負著“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重大使命。因此,關于高校黨建育人、黨員隊伍的發(fā)展研究,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政策的重要舉措,事關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事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氛圍營造,事關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yè)。
積極分子是廣大群眾發(fā)展成為共產黨員的第一身份,決定了其日后成為正式黨員的基本素質。截至2019年底,全國入黨申請人1899.2萬名,入黨積極分子902.4萬名[ 2 ]。積極分子亦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對象,是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樣板黨支部的主要力量,其“引領力”是檢驗學生黨組織隊伍先進性的重要指標,是校園文化、體育活動高質量開展的排頭尖兵,是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先行者。
一、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現(xiàn)狀分析
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3 ]。目前大學生受國內外形勢、社會環(huán)境、家庭因素、個人認知水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個人主義濃厚、價值取向存在偏移等問題。在組織發(fā)展方面,從個人及考評機制上主要問題如下:
1.入黨動機多元化、功利化
目前高校資助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對于建檔立卡、優(yōu)撫家庭、低保家庭基本實現(xiàn)全覆蓋。在獎、勤、助、貸、補推薦、評選過程中,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考慮困難黨員。同時,隨著當前國家經濟形勢與就業(yè)壓力的雙重影響,當代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大量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甚至征兵入伍后,對于預備黨員、正式黨員更為看重,其職業(yè)生涯上升空間更大。
2.政治理論知識薄弱、考核形式單一化
按照《關于實行“雙推雙評三全程”進一步規(guī)范發(fā)展黨員工作的意見》文件要求,經過“雙推”確定擬推薦積極分子名單,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法在固定的時間段(一般5-7天)學習“四史”及黨的相關理論政策,通過政治理論考核方式確定積極分子。這種集中式學習,學生往往抱有“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在考試前一天突擊記憶通過考試。這種考核方式單一,即便學生通過理論考試也未必就是一名合格的積極分子;并且集中式學習理論教育內容不夠豐富,缺乏系統(tǒng)動態(tài)管理,尚未做到全過程學習理論知識,教育效果有待進一步 提高。
3.引領示范力欠缺
當前,各高校都在積極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活動,宣傳部、學生處、校團委等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社會實踐活動,號召全校學生積極參加。低年級學生都能響應學校號召,積極參與志愿活動中。反而,積極分子在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等志愿活動中時有閃現(xiàn),缺乏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分子未能帶頭做,率先做,在做好、做實上下功夫。
4.后續(xù)學習效果不理想
目前,隨著“互聯(lián)網+”行業(yè)飛速發(fā)展,新媒體、自媒體融入大眾生活。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生等APP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通過這些APP、公眾號可以獲取黨和國家領導人、知名專家的講話精神、研究成果等前沿信息。但是部分學生學習自制力較差,學習意識不強、班級學風不濃厚、監(jiān)管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未能高質、高效利用學習平臺,持續(xù)提升個人知識素養(yǎng)。
二、積極分子“引領力”長效機制構建
列寧在《關于組織問題》的決議中提出:“黨的組織絕不應當以降低黨員的質量為代價,來換取黨員數(shù)量的增加[ 4 ]”。因此,構建大學生積極分子“引領性”長效機制,旨在不斷提升積極分子政治綜合素質,提高政治站位,充分發(fā)揮引領示范作用,對帶領廣大學生成為新時代中國四有青年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魚骨圖”法對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梳理,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黨支部、團支部、培養(yǎng)人和入黨積極分子的能動作用,從“縱向”“橫向”“時間”三個維度建立“立體化”的培養(yǎng)體系[ 5 ]。本文遵循“問題導向、調研分析、健全機制、實踐優(yōu)化”方法,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分析新時代高校積極分子在思想、學習、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緊緊圍繞如何提升積極分子引領性這一關鍵問題,積極與先進黨務工作者及優(yōu)秀共產黨員進行探討,圍繞“群團意見-政治素養(yǎng)-綜合測評-黨員評議”四個維度,制定積極分子引領力提升辦法,按照“總—分—總”的方法進行實施,構建積極分子“引領力”長效機制。
嚴格按照共青團中央關于印發(fā) 《共青團推優(yōu)入黨工作實施辦法 (試行) 》、 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印發(fā)《關于實行“雙推雙評三全程”進一步規(guī)范發(fā)展黨員工作的意見》等3個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工作文件的通知,堅持嚴格標準、嚴格程序,抓住關鍵節(jié)點,把好發(fā)展關口。認真落實“28周歲以下青年入黨,一般應從團員中發(fā)展”的要求[ 6 ]。入黨申請人是共青團員的,還要經過班級群團組織推薦。由黨員推薦的推優(yōu)對象,通過召開黨員大會,由會議推薦、黨員單獨或聯(lián)名推薦等方式進行,被推薦人獲得本支部半數(shù)以上黨員的推薦。
組織擬推薦積極分子集中進行理論學習,系統(tǒng)學習黨史、十九大以來重要會議精神,結合國家重大事件,把災難當教材,不斷加強大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堅定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第一,結合院系專業(yè)設置情況,按照不同專業(yè)背景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提升思想境界,保持積極分子在廣大同學中的“引領力”,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也不斷激發(fā)學生專業(yè)認同感及自豪感。同時,依托紅色基因文化,扎根鄉(xiāng)土大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建立黨員志愿服務隊,不斷強化積極分子引領意識?;诙鄻踊幕顒虞d體,對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開展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由積極分子互幫互助,相互剖析存在的問題,最后基層黨組織領導、老師對積極分子集中進行指導,提升積極分子綜合素養(yǎng),并對表現(xiàn)優(yōu)秀成員進行表彰,作為廣大同學學習標桿。
第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 7 ]。專業(yè)任課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體系時根據(jù)課程特點和育人要求加入了思政元素,對于課堂上積極分子對于思政知識的汲取以及引領作用的發(fā)揮可以實時掌握。
第三,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負學生思想、學習、安全、宿舍等日常事務職責。輔導員意見作為參與積極分子評價指標,與專業(yè)任課教師形成合力,全方位掌握學生課上課下實時動態(tài),切實做到三全育人,保障積極分子良好的教育效果。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路人,輔導員應給予遞交入黨申請書學生進行客觀、公正評價。
第四,強化積極分子政治理論知識學習意識,不斷提高政治意識。為保證積極分子深入領會黨的理論方針,貫徹落實好各項政策,應充分使用好線上學習資源,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提升個人政治素養(yǎng)。成立支部學習小組,在每月黨日活動的基礎上,定期開展集中學習活動,分享個人心得體會,講述身邊典型事跡,同時,深入組織開展民主生活會,深入自我剖析,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強化帶頭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意識,切實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 作用。
三、結語
本文深入剖析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學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類施策,因人而異,切實提升高校積極分子政治理論素養(yǎng),發(fā)揮其在廣大同學中的引領作用,提高當代大學生精神面貌。圍繞“群團意見-政治素養(yǎng)-綜合測評-黨員評議”四個維度,通過不斷提升積極分子“引領力”,提高積極分子綜合素養(yǎng),發(fā)揮積極分子引領示范作用,對高質量開展校園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促進班級學風建設、提升班級凝聚力、培養(yǎng)大學生“四個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EB/OL].人民網.
[2]中共中央組織部.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tǒng)計公報[EB/OL].新華網.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4]蘇聯(lián)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共全會決議匯編(第一分冊)[M].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64,54,176.
[5]成宏濤,.李曉彤,.鄭珊珊.高校入黨積極分子“立體化”培養(yǎng)模式初探[J].延邊黨校學報,.2015(2):36-38.
[6]共青團中央.《共青團推優(yōu)入黨工作實施辦法.(試行)》[EB/OL].(2019-09-05).中國共青團網.
[7]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5-2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