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斐
佩特拉古城是位于約旦南部沙漠地帶的一座歷史名城,距離約旦首都安曼大約260 千米。它有著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全部是砂巖地質,巖石描金泛紅的色彩為古城鑲嵌了一種神秘氣質,因此佩特拉古城又被稱為“玫瑰之城”。2007 年7 月8 日,佩特拉古城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那天清晨,迎著第一縷曙光,我們排隊等侯著進入峽谷關口,古城遺址就在海拔1 000 米的高山峽谷中。望眼周遭一片巖石峭壁,風化的雕刻讓每一塊巖石都飽經滄桑。路邊有幾棵高大的藍花楹樹,那片清新的淡紫色隨著風的拂動在輕盈地飛舞著,仿佛在跟我們說,等下還在這里見。
2 000 多年前,阿拉伯游牧民族納巴泰人在佩特拉開山為家,雕洞為房,佩特拉古城雛形始成,進而成為貫穿東西商路的重要中心。公元前1 世紀,佩特拉古城極其繁榮,為納巴泰人部落王國的首都。后被古羅馬帝國軍隊攻陷,在羅馬人統(tǒng)治下,佩特拉古城也曾一度繁榮昌盛,當時的古羅馬工程師們鋪筑商道,改進灌溉設施,即使到現(xiàn)在,依舊能看到許多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筑。
但隨著航海貿易業(y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貨物依靠水路運輸,在地中海沿岸,亞力山大城搶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而陸地運輸也逐漸增多線路,古羅馬人在佩特拉古城北部興建了一條大路,這條路連接貫通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與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運輸貿易。
到了公元3 世紀,佩特拉古城的經濟實力和財富積累大大削弱。公元4 世紀時,佩特拉古城又淪為拜占庭的殖民地。在此期間,佩特拉古城變?yōu)橐蛔浇坛鞘校前菡纪ィɑ蚍Q“東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 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qū)東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亞和北非地帶。伊斯蘭帝國日趨強大,最終控制了從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廣大地區(qū),阿拉伯人的佩特拉區(qū)域又成了伊斯蘭帝國的一個小省。
隨著后來紅海商船貿易的興起,海路運輸逐漸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古城也開始日漸衰落, 7 世紀被阿拉伯軍隊攻潰時,已經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 年,瑞士一位探險家重新發(fā)現(xiàn)了這里,經歷了幾百年的銷聲匿跡,佩特拉古城的昔日風采終于重新回歸在大眾視野里。
進入峽谷,巖壁上的空洞琳瑯滿目,這些是鑿巖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jù)所有者身份的不同而規(guī)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而那些造型迥異的巖石拜賜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獨特的珊瑚橙色調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紅寶石般的亮色。還有許多古羅馬建筑群依稀可見,如階梯劇場、廣場、公共浴室等。
從軍事攻防的角度來看,佩特拉古城是一個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地方。首先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處是狹長的山峽,敵方無法調集大軍攻城,典型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次對于游牧民族來說有各種資源,地勢得天獨厚,圍攏城市高地的平原上牧草肥沃,森林繁茂,木材豐富;最后一點至關重要,水源非常充足,終年不斷的泉水為佩特拉古城提供了扎實的水源。佩特拉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一站,在巨大的巖石上刻有古老東方的痕跡,那些騎著駱駝的商人們正帶著中國的絲綢、茶葉、器具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我們身旁,時不時有著毛驢小拖車疾速而過,逐步走到了西克山峽,這是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峽谷深陷在巖石中,狹窄而又隱蔽,在峽谷里穿梭行走,頓覺天色昏暗,風聲回旋環(huán)繞,蕭索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穿越出蛇形通道之后,豁然開朗,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赫赫有名的卡茲尼神殿高聳眼前。
卡茲尼神殿是一座依山鑿出的大廣場,神殿高約40 米,寬約30 米,完全是納巴泰式設計風格,也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紀念碑。這些高聳直立的柱子,襯托著比真人還大的雕塑,整棟建筑渾然天成,堅固的巖石完美雕鑿,全無斷壁殘垣之感。這里也是電影《奪寶奇兵》的拍攝取景地。
卡茲尼,意為“金庫”。整個神殿拱門分為兩層,上下一共有12 根羅馬式的立柱,代表著一年有12 個月。在門檐和橫梁上都刻有精細的圖案。殿門上的3 個石龕中,分別雕有天使、圣母和帶有翅膀的戰(zhàn)士的石像。宮殿中有正殿和側殿,石壁上還有壁畫,石壁上的原始壁畫色彩雖已黯淡,但粗獷線條勾勒出的畫面仍然清晰可鑒。傳說神殿里面曾經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
卡茲尼神殿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的艷麗豐饒的色彩。神殿雕鑿在沙石壁里,在陽光照耀下,粉色、金紅、橙紅以及玫紅色層次鮮明;黃色、白色、紫色條紋貫穿其中,沙石壁上金光閃耀,無比神奇??匆娪袀€小攤販在賣這著名的天然彩沙,并用它在一個小瓶子里面作畫。
驚嘆于卡茲尼神殿的奇妙,震撼于古老匠人們的雕琢精神,離開古城往峽谷入口處返回的路上,臉頰有著火辣辣的灼痛感,風吹過,臉上被涂了一層厚厚的“粉底”,那是玫瑰古城的沙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