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玢潼,鄭德宇
(1.錦州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2.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放射線科,遼寧 錦州 121000)
腦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s multiforme,GBM)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1-2],占顱內腫瘤的12%~20%,WHOⅣ級,成年人好發(fā),男女比例為2∶1,好發(fā)于額葉、顳葉,多發(fā)生于深層白質;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是一種罕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占顱內腫瘤的2%~6%,好發(fā)于額葉,常發(fā)生于免疫缺陷人群,如HIV感染者,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見,尤其是彌漫大B型淋巴瘤。由于兩種腫瘤的細胞密度相似、血供豐富,均呈侵襲性生長,并且好發(fā)年齡相近,雖然灌注程度不同,前者早期低灌注,后者高灌注,但強化指數(shù)相似,故常規(guī)MRI檢查鑒別兩種疾病較困難,尤其是無明顯壞死的GBM與不典型伴有壞死的PCNSL。但兩者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故鑒別意義重大[3-4],特別是MRI檢查尤為重要,其中T1增強可間接提示腫瘤血液供應情況,勾勒出腫瘤實性部分,清晰觀察病灶是否存在出血、囊變、壞死及瘤周水腫。DWI可反應腫瘤內水分子的微觀運動,可對腫瘤進行定量及定性分析。DWI可由ADC值表示,受ADC值、b值及T2穿透效應的影響。本組探討MRIT1增強與ADC值在GBM與PCNSL鑒別診斷中的價值,以提高對兩種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腦內GBM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43~60歲,平均年齡(53±3)歲;PCNSL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齡45~63歲,平均年齡(57±4)歲。均經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證實;術前均經MRI平掃、T1增強及DWI檢查。
1.2.1 數(shù)據(jù)采集
應用GE 3.0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GE Discovery MR750),掃描體位:仰臥位、頭先進,雙手平放于身體兩側。T1WI掃描參數(shù):TSE序列,TE 11 ms,TR 700 ms,矩陣75×256,層厚5 mm,F(xiàn)OV 24 cm,層間距0 mm。增強掃描參數(shù):薄層動態(tài)增強掃描,TSE序列,造影劑釓噴酸葡胺,肘正中靜脈注射,速率3 mL/s,總量0.1 mmol/kg。延時20 s、2 min及5 min分別進行早、中及晚期掃描。DWI掃描參數(shù):重復時間3000 ms,回波時間65 ms,層厚5 mm,層間距1.5 mm,視野24 cm×24 cm,矩陣160×160,激勵次數(shù)1,b值1000 s/mm2,感興趣區(qū)(ROI)范圍0.5 cm×0.8 cm。掃描結束將圖像、數(shù)據(jù)傳至PACS工作站進行處理。
1.2.2 圖像分析
由兩名放射科副主任醫(yī)師及以上職稱人員對圖像進行分析、分類及測量。T1增強觀察腫瘤是否強化均勻、存在出血、壞死及囊變。ADC值測量:在ADC值圖像上選取感興趣區(qū),即腫瘤最大橫斷面實性部分,避開血管、囊性、壞死區(qū),間隔1 d,連續(xù)測量2 d,每次測量腫瘤不同部位3次,取平均值。
GBM與PCNSL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較,T值分別為0.350和0.000,P值分別為0.728和1.0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
本組GBM28例,共35個病灶;PCNSL14例,共30個病灶。GBM多信號不均,實性部分彌散受限,ADC圖呈低信號,T1WI增強多環(huán)狀或不規(guī)則強化,且多數(shù)病灶內出血,所有病灶周圍見水腫征象,見圖1;PCNSL多信號均勻,彌散受限,ADC圖呈低信號,T1WI增強多均勻明顯強化,少數(shù)環(huán)狀或不規(guī)則強化,少數(shù)病灶內出血,所有病灶周圍見水腫征象,見圖2。兩組病灶強化方式及出血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GMB與PCNSL病灶強化方式及出血比較
GBM組的ADC值為0.643±0.09(×10-3mm2/s),PCNSL組的ADC值為0.805±0.05(×10-3mm2/s),兩組比較t值為6.922,P值為0.0001,GBM的ADC值低于PCNSL的ADC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bc
abc
GBM與PCNSL均為惡性程度較高的顱內腫瘤。雖然在病理及病灶分布等鏡下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影像學的鑒別上一直比較困難。由于兩者的治療方式不同[5],所以術前通過影像學判斷性質非常重要。GBM主要治療方法是盡可能全部切除,再行輔助放化療。PCNSL對放療、化療敏感,外科手術難以徹底切除腫瘤,手術主要是取病理。因此術前GBM與PCNSL的影像學診斷與鑒別診斷尤為關鍵,決定并指導著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臨床上顱腦疾病的主要影像學方法除了CT外,更具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的影像學方法是顱腦MRI檢查。
臨床影像學研究與實踐發(fā)現(xiàn)GBM與PCNSL在MRIT1增強序列可見區(qū)別。GBM細胞高度異質性,腫瘤內微血管增生及血腦屏障破壞明顯,影像學上病灶一般呈明顯強化,但因其常合并壞死、出血、囊變,故GBM病灶強化大都欠均勻[6]。本研究結果顯示GBM患者T1WI增強病灶實性部分明顯“花環(huán)”樣強化,多信號不均,其影像學表現(xiàn)與文獻報道一致。Mills等學者[7]報道,PCNSL細胞排列較GBM有規(guī)律,低異質性,壞死、出血少見,大多數(shù)病灶均勻強化。本研究有87%患者顯示T1WI增強多均勻明顯強化,少數(shù)環(huán)狀或不規(guī)則強化,與Mills等文獻報道相一致。盡管PCNSL呈現(xiàn)明顯強化,但病灶微血管含量少,有研究表明,其明顯強化與其“套袖樣”浸潤的血管有關[8]。GBM部分病灶內可見出血征象,在T1WI序列上可見高信號表現(xiàn),本組67%的患者病灶內可見出血征象;而PCNSL患者病灶內出血征象少見,與以往報道結果相仿[9];王敏紅[10]等用影像學常規(guī)MRI紋理分析對GBM與PCNSL進行分析,提出GBM圖像較PCNSL規(guī)律性差,紋理分布雜亂無章、隨機、灰度反差程度更高,提示PCNSL較GBM信號更加規(guī)律、均勻,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兩者病灶周緣均可見血管源性水腫存在,PNSCL水腫程度較膠質母細胞瘤略低,認為GBM惡性程度高于PCNSL,更易向周圍組織進行侵犯、破壞血腦屏障,形成明顯的血管源性水腫。由于本研究兩組病例在T1WI上均發(fā)現(xiàn)病灶周圍低信號水腫這一征象,從形態(tài)學上找不出兩者的明顯差異,有待做進一步的研究,如ADC值的測量等。
應用磁共振 DWI序列檢測活體組織內水分子擴散情況,可反映其組織微細結構及相關功能信息[11]。ADC值的測量能定量反應組織結構的微細變化,減少誤差。Li等研究認為由于GBM的惡性程度比PCNSL更高,GBM腫瘤內水分子擴散受限比PCNSL更明顯,GBM組ADC值比PCNSL組ADC值更低[12]。本文觀察檢測結果顯示,GBM組和PCNSL組ADC值比較,GBM組ADC值顯著低于PCNSL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與Li等文獻報道結論一致。本文認為GBM組病灶組織血管增生明顯、易合并出血、壞死,在畫取感興趣區(qū)時,應注意盡量避免將小的血管或壞死部分包括其中而影響結果。
綜上所述,MRI 中T1WI增強及ADC值在鑒別GBM及PCNSL中能夠發(fā)現(xiàn)兩者的形態(tài)學表現(xiàn)和ADC值定量數(shù)據(jù)上的差別,如GBM病灶強化欠均勻,PCNSL病灶強化均勻;GBM的ADC值顯著低于PCNSL,使GBM和PCNSL診斷和鑒別診斷更精準,對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