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
趙妍妍,陳玲琳
(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中不斷創(chuàng)造和延續(xù)下來的文化,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在今天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盵1]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對話背景下,我們不僅應繼承傳統(tǒng)文化,更應使其得到發(fā)展與完善,使其與世界文明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季羨林先生曾說:“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流是不平衡的。我們中國人拿過來太多,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送出去太少?!盵2]《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出版,對于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中國之道的世界了解,無疑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中國哲學關鍵詞》中文版由王月清、暴慶剛、管國興擔任主編,由南京大學中國哲學學科的暴慶剛、鐘海連、趙錠華等多位學者共同撰寫。英文版于2020年6月由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項舒晨翻譯。該書在參考和借鑒學界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哲學中的重要范疇進行了更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選取中國哲學這一學科成立以來,在中國哲學流變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概念范疇名詞作為研究對象,內容涵蓋面廣且有很強的針對性。該書英文版出版,能夠幫助海外讀者了解中國哲學思想,消除其對中國哲學的誤解甚至偏見,有助于加強中外哲學對話交流。該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內容豐富,結構嚴整。
中國哲學范疇是中國哲學幾千年發(fā)展的智慧結晶,也是聯(lián)結中國哲學思想的紐帶。對中國哲學范疇的研究,前人已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該書中文版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詳盡梳理了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近40個重要范疇,如“道”“天”“命”“心”,等等。在內容上涵蓋了宇宙論、本體論、人性論、修養(yǎng)論、方法論、境界論、歷史觀、政治觀等內容,涵蓋面廣且有很強的針對性,基本上能夠代表中國哲學的主體內容和體現(xiàn)中國哲學的根本特質。同時,以哲學范疇為中心,在縱向上,對每一個關鍵詞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進行梳理,較為清楚地呈現(xiàn)其歷史流變的線索;在橫向上,揭示每一哲學范疇在不同學派、不同思想家那里所具有的特定含義,讓讀者在全面了解哲學關鍵詞的同時把握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脈絡。例如,在談到“天”這個概念范疇時,該書從“主宰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三個層次進行論述。在談到“主宰之天”時,詳細闡述了其內涵從原始時代到殷商時代、周代,再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孟子、墨子以及漢代董仲舒等的歷史發(fā)展流變,并進行一定的總結,條理清晰,邏輯嚴謹,盡顯中國哲學傳承之精妙。該書英文版盡可能地涵括了中文版的主體內容,忠實地尊重了原書的結構布局,對于海外讀者從整體上認識中國哲學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語言精湛,翻譯精確。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漢字作為載體,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極其豐富,往往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就有不同的含義。如何在中西文化有著極大差異的背景下準確地向世界傳遞中國哲學思想,如何讓中外哲學展開更深層次的交流,對譯者來說無疑是艱巨的挑戰(zhàn)。該書譯者以對中國哲學的精熟理解和深厚的翻譯功底,不僅保證了譯文的流暢與完整,還保持了原版的意義與精神。例如“中庸”這個關鍵詞,在中國哲學語境中,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是其體現(xiàn)。中庸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動態(tài)平衡之中,且在《中庸》中將“中和”看作天下之大本和萬物共行的規(guī)則,萬事萬物處于中和之中才是和諧的狀態(tài)。譯者使用“Equilibrium and Commonality”(平衡與共性)來翻譯“中庸”,即抓住了中庸的內核,將其動態(tài)平衡的特質表達得淋漓盡致。再比如,“君子”是中國哲學最為重要的一種人格理想和追求。在孔子看來,君子具備仁、義、智、勇、遜、忠、信、敬等品格,好學多行,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是有道德品性的人。譯者使用“Exemplary Person”(模范人物)來翻譯“君子”,語言簡潔,直觀地讓海外讀者認識君子的模范作用以及人們對于君子人格的孜孜以求。
第三,根植中國,放眼世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舉世罕見。其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例如,流傳至今的君子人格、孝道家風、自強不息精神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yǎng)。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之間的距離也被拉近。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因為一些原因也曾黯淡過,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的位置無可取代。從文化的民族性來說,各民族文化存在著差異,中西文化都體現(xiàn)了自身的文化個性和特征,彼此各有特色。該書在內容上比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十分重視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及價值,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按照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來履行自己的義務,“仁”“義”“禮”“智”“信”“孝”等道德規(guī)范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斷被完善,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責任與義務被不斷強化。“君子人格”“禮”“中庸”等都是獨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該書中文版對這些概念做了細致梳理,英文版則進行了非常準確貼切的翻譯,方便讀者了解與認識中國哲學之精華?!罢\”“信”“自然”“和同”等概念范疇不僅僅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所用,而且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生態(tài)危機加劇等復雜情況下,也能夠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正如編者在前言中所說:“了解中國哲學關鍵詞,有助于把握中國哲學的民族性、歷史性、獨特性,有助于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理路和獨特語境,有助于立足于中國文化語境與全球文明開展對話交流,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換?!盵3]就此而言,該書英文版的出版無疑是及時的,對于增進國際文化交流以及中國之道的世界傳播,其意義不言而喻。
總體而言,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該書在內容上保留了原版的志趣,語言流暢,表達精準,不僅傳播中國之道,有利于世界對于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了解,而且對于糾正海外學者對于中國文化核心概念認知上的偏差甚至錯誤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是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優(yōu)秀翻譯作品。
當然,該書作為《中國哲學關鍵詞》中文版的譯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與中文版相比,英文版對于“體用”“理事”“忠恕”“慎獨”四個概念范疇,可能是由于這些內容較難翻譯或者因為東西方語境的巨大差異而難以完整傳遞這些概念所表達的思想,因而譯者進行了舍棄。這對于全面?zhèn)鬟f中文版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影響。其次,該書中文版中,每個關鍵詞的梳理中都涉及大量原典文獻,而在英文版中則進行了較多刪減,這雖然使得表述更為通俗易懂,但在客觀上也影響了對中國哲學范疇更為透徹和全面的表達,進而會影響海外讀者對中國哲學的深入了解。如何在保持中國哲學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增強翻譯的全面性與普適性,讓更多的海外讀者讀懂中國哲學、理解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進行對話,還需要譯者不斷改進完善。我們期待該書將來再版時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