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運超
(沈丘縣中醫(yī)院腦病一科,河南 沈丘 466300)
缺血性中風,常于休息、睡眠時發(fā)生癥狀,易被忽略,發(fā)病情況較腦出血緩慢。臨床表現因病變血管部位不同而異,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失語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偏癱,甚至腦死亡[1]。因此,合理高效治療缺血性中風極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補陽還五湯聯合艾灸對缺血性中風患者(氣虛血瘀)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F報告如下。
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風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3~82歲,平均(62.45±2.37)歲;病程0.5~7個月,平均(3.92±1.27)個月;其中:腦血栓10例,糖尿病8例,腦梗塞12例,其他1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4~81歲,平均(62.53±2.39)歲;病程0.4~7個月,平均(3.89±1.25)個月;其中:腦血栓12例,糖尿病9例,腦梗塞10例,其他9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知情同意書均由患者及其家屬簽署。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依據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相關診斷標準[2]:①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者。②臨床表現為短暫性癱軟、暈厥、語澀、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氣虛血瘀相關標準[3]:①主癥:言語蹇澀、發(fā)作性偏身麻木、暈厥。②次癥:健忘、呆滯、苔白、脈細。③氣虛血瘀診斷:頭暈、神疲、氣短、心悸、失眠,脈細、苔白。
(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證型為氣虛血瘀型。②1月內未使用藥物治療者。(2)排除標準:①意識不清晰、溝通障礙者。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進行適量運動,戒煙戒酒,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維持電解質平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四川德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304,規(guī)格:50 mg)治療,飯后服用,100 mg/次,1次/d。
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采用艾灸治療:①操作前評估患者生命體征。②穴位選擇:主穴:足三里、百會、神闕;配穴:風痰者,豐隆、合谷;高血壓者,涌泉;陰虛者,太溪、風池。③體位:仰臥位。④操作方法:正確取穴后,點燃艾條一端,溫灸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皮膚有溫熱感為佳,每個穴位20 min/次,1次/d,皮膚出現紅暈停止。
觀察組:觀察組加用補陽還五湯治療,配方:當歸 15 g,黃芪30 g,赤芍 5 g,地龍3 g,紅花3 g,芒硝5 g,桃仁10 g,水煎服用,早晚各1次,1劑/d。均連續(xù)治療2個月。
(1)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2個月后,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根據癥狀進行評分:①陣發(fā)性暈眩:無,0分;輕微,1分;中度,2分;嚴重,3分。②偏身麻木、一次性癱瘓:無,0分;偶爾,1分;經常,2分;頻繁,3分。③其他癥狀:健忘、呆滯、脈細、苔白等無,0分;偶爾,1分;經常,2分;頻繁,3分。癥狀積分=評分系數×程度評分(評分系數:言語蹇澀為5;偏身麻木、暈厥為4;其他癥狀為2)。(2)血液流變學:治療前、治療2個月,根據彩色超聲多普勒測定紅細胞壓積(HCT)、紅細胞電泳(EEP)、全血黏度(ηb)、血漿黏度(ηP)等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對比。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治療前都降低,觀察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HCT、EEP、ηb、η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HCT、EEP、ηb、η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比較
缺血性中風是由于腦血栓形成導致腦梗塞、腦動脈堵塞而引起的偏癱和意識障礙,常見于老年人。常見的臨床癥狀為頭暈、肢體麻木、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失語或交叉性癱瘓、吞咽困難、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等癥狀[4]。發(fā)病機制較復雜,主要由于腦組織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液的凝聚性增高,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局部動脈供血不足,從而腦組織出現損傷,年齡、遺傳史、體質、心理、高血壓等因素也能導致此疾病。
缺血性中風先兆,因“不痛不癢,不寒不熱”,極易被忽視,可導致癱瘓、腦死亡。張仲景首次提出中風,主張“內虛邪中”,認為氣虛血脈瘀滯是基本病機,因閉阻經脈、清竅而發(fā)導致中風。治療時應以針灸調和為主,內服祛外風藥。中醫(yī)主張辨證論治,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針刺、艾灸治療本病效果顯著,針灸是刺激人體腧,疏通經絡,調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針刺關元、百會、足三里、命門、神闕等穴位,活血化瘀、調暢氣血,降低中風對人體的損害程度,增加機體免疫力。此外艾灸療法易操作、廉價,患者認可度高[5-6]。補陽還五湯主要治療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方中黃芪填精補腎;當歸氣活血調經;桃仁、紅花為佐助,活血化瘀、益氣通絡。補氣與活血諸藥相配,共奏補腎活血、活血養(yǎng)血、活血通絡之效,從而使機體血液通暢、元氣充足[7-8]。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比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觀察組較低;對比兩組治療后HCT、EEP、ηb、ηP水平,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補陽還五湯聯合艾灸治療缺血性中風可調節(jié)患者生命體征,降低神經功能損傷,改善血液流變學,安全高效,有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聯合艾灸治療缺血性中風,可調節(jié)患者生命體征,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神經功能損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