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慧,戚瑞鶴,黃 鸝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主要是指發(fā)生于女性輸卵管、盆腔腹膜、子宮及宮旁結締組織的部位或涉及整個內(nèi)生殖器的炎癥[1]。該病多發(fā)于已婚女性,發(fā)病率較高,患者多表現(xiàn)為下腹墜脹疼痛,或腰骶酸痛,伴或不伴肛門不適,尤其在勞累后、月經(jīng)前后及性生活后加重;且病程較長,易遷延反復,經(jīng)久不愈,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2]。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但研究發(fā)現(xiàn),抗生素的頻繁使用,導致耐藥菌的不斷增多,臨床治療效果不斷減弱,故尋求高效、安全的抗菌藥物是臨床研究的重點[3-4]?;诖耍狙芯窟x用不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旨在探討其在慢性盆腔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60例。常規(guī)組年齡22~50歲,平均(34.73±5.02)歲;病程2~7個月,平均(3.21±1.65)個月。觀察組年齡21~52歲,平均(45.05±4.86)歲;病程2~7個月,平均(3.18±1.5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guī)范》[5]中有關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B超、血常規(guī)、陰道分泌物檢查、宮頸管分泌物檢查確診;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凝血障礙、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藥敏者。
患者入院后均行婦科超聲檢查,陰道分泌物培養(yǎng)、宮頸管分泌物培養(yǎng)、衣原體檢查及淋球菌培養(yǎng)。
1.3.1 常規(guī)組 給予氧氟沙星注射液(國藥準字 H10940076,上海六合堂生物科技項城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2 ml∶0.1 g)0.5 g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治療,2次/d,連續(xù)治療4周。
1.3.2 觀察組 給予鹽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濟南華潤雙鶴利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224,規(guī)格:2 ml∶0.2 g)0.2 g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治療,2次/d,連續(xù)治療4周。
①療效標準[6]:治愈:下腹墜脹疼痛,或腰骶酸痛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超聲復查提示盆腔積液或盆腔包塊完全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或完全消失,超聲復查提示盆腔積液或包塊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超聲復查提示盆腔積液或包塊有所改善;無效:未達以上標準。臨床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液流變學: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外周血,應用HF-30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泰諾科貿(mào)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③記錄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
慢性盆腔炎多是由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導致病情反復、炎癥遷延形成,或慢性宮頸炎沿淋巴管轉(zhuǎn)移至宮頸旁結締組織所致。該病發(fā)病時間較長,病情較為頑固,細菌可通過子宮、輸卵管等達到盆腔,發(fā)生可逆性感染,進而引發(fā)炎癥[7]。一般情況下,女性自身生殖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防御功能,可有效抵抗外界病毒、細菌的侵入;但當其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時,如宮內(nèi)術后感染、產(chǎn)后感染、經(jīng)期衛(wèi)生不良、鄰近器官炎癥等均會導致機體防御功能被破壞,最終引發(fā)盆腔炎[8]。
慢性盆腔炎發(fā)病率較高,患者常伴有細菌感染,臨床發(fā)現(xiàn),沙眼衣原體、淋病奈瑟菌是盆腔炎發(fā)病的主要病原體,也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內(nèi)源性微生物及性傳播微生物,故目前臨床主張采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9]。然后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強,導致抗生素在慢性盆腔炎治療中的效果不斷減弱[10]。有研究通過對比喹諾酮類藥物與其他抗菌藥,發(fā)現(xiàn)其存在顯著差異,藥物作用機制也不盡相同。喹諾酮類藥物可對細菌DNA造成不可逆損害,導致細菌無法正常分裂、繁殖;而部分細菌對抗生素存在耐藥性,并可通過質(zhì)粒傳導將耐藥性進行傳播,但質(zhì)粒傳導不會影響喹諾酮類藥物,其與多種抗菌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故臨床逐漸開始采用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治療慢性盆腔炎[11]。喹諾酮也稱吡啶酮酸類或吡酮酸類,是一種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含4-喹諾酮基本結構的抗菌藥物,其作用機理是以細菌的脫氧核糖核酸為靶,妨礙細菌DNA螺旋酶的產(chǎn)生,對細菌DNA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從而發(fā)揮抗菌作用[12]。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喹諾酮類藥物共有四代,最早期應用的喹諾酮類藥物主要為吡哌酸、萘啶酸等,但其對革蘭氏陰性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抗菌活性較弱,且血藥濃度較低,組織穿透能力較差,故只能在腸道感染、尿路感染中應用[13]。氧氟沙星與鹽酸左氧氟沙星均屬于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也是臨床常用藥物,這兩種藥物對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的抗菌效果較好,對部分革蘭氏陰性菌也有所增強[14]。氧氟沙星可作用于細菌DNA螺旋酶的A亞單位等,抑制細菌DNA回旋酶的合成及DNA復制,最終誘導細菌死亡,達到抗菌作用,且研究顯示,該藥物對沙眼衣原體也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而鹽酸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體,是將氧氟沙星活性部分左旋體放大,增加其抗菌活性,從而發(fā)揮更好的抗菌效果。研究顯示,鹽酸左氧氟沙星的作用機制與氧氟沙星相同,但抗菌活性約是氧氟沙星的2倍,故其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本研究通過對比氧氟沙星與鹽酸左氧氟沙星的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鹽酸左氧氟沙星的治療有效率高達96.67%,而氧氟沙星的有效率為86.67%,表明應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明顯優(yōu)于氧氟沙星。
血液流變學是反映機體微循環(huán)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微循環(huán)較正常人體血液微循環(huán)有明顯改變。女性盆腔周圍因存在豐富的靜脈叢,頻繁孕產(chǎn)、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及某些疾病均易導致盆腔靜脈搏壓力增高,血液回流受阻,影響血液微循環(huán)。而慢性盆腔炎患者因盆腔發(fā)生炎癥,且病程時間長,導致周圍存在盆腔包塊或盆腔積液,造成血管狹窄、阻塞等,血流緩慢、氣血受阻,從而造成盆腔微循環(huán)發(fā)生改變[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優(yōu)于常規(guī)組,表明應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治療慢性盆腔炎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的效果較氧氟沙星更明顯。同時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可進一步提高生物利用率,使局部病灶的藥物濃度更高,提高治療效果。但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多,易引起患者腹瀉、疼痛、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還有可能使患者出現(xiàn)頭暈、頭痛、睡眠不良等中樞反應。本研究對比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現(xiàn)鹽酸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應低于氧氟沙星,其原因可能與鹽酸左氧氟沙星的活性更高,使用劑量較小,故其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更低,臨床用藥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相比于氧氟沙星,應用鹽酸左氧氟沙星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且不良反應少,用藥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