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边@是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寫的一句話??梢?,金元時期,中醫(yī)界十分盛行補益之風,無論什么病證,醫(yī)生都喜歡使用補法進行治療,而患者也習以為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養(yǎng)生保健,“喜補”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如今,仍有很多人認為養(yǎng)生就是服用補品、保健品,“好補”之人一味地喜補、善補、用補,不僅違背了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還造成了很多疾病的誤治,危害甚廣。
張從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自幼聰慧,隨父學醫(yī),中年即已出名。曾被金代皇帝詔為太醫(yī)院御醫(yī),后因不滿官場繁文縟節(jié),辭職回歸故里,過起了“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雪,五株柳”的生活,授徒著書,治病救人。他是一位性情耿直的醫(yī)生,從來不會人云亦云,反對不顧病人生死,一味用補,提出“治病當論藥攻,養(yǎng)生當以食補”的原則,臨證善于使用汗、吐、下等攻邪方法,對當時濫補成風可謂撥亂反正。此外,他還倡導(dǎo)通過飲食療法來養(yǎng)生。
“汗”“吐”“下”攻邪三法,就是通過發(fā)汗、涌吐、攻下的方法使得邪氣排出體外。攻法雖然不似“補法”一樣為大家所熟悉,但事實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用到這些方法。例如,感受了風寒,大家都知道喝點姜絲紅糖水,為的就是發(fā)發(fā)汗,好得快些;如果吃多了食物,消化不了,吐出來很快就會好了;如果是吃壞了肚子,或者受了寒氣,會腹瀉,這也是身體在自我保護,有助于邪氣排出。張從正強調(diào),如果“邪氣”未除,盲目濫補,就往往是“以糧資寇”,反而使正氣受損,病情加重。這對于今天有的人以“補”為時尚的做法,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當然,張從正也不是一概排斥“用補”。他認為,只有在“純虛無實”的情況下可以“補”,并且把“補”和“治”結(jié)合起來,治中有補,補中有治,而且強調(diào)最好的“進補”就是食補,即食物療法。如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使用的“無比山藥丸”一方,藥物組成中的山藥、山萸肉、五味子、茯苓等均是藥食兩用的食補佳品。此外,張從正常常用飲食輔助人體正氣,例如對于痔瘡患者,他指出可以多食用一些菜羹或菠菜等具有通利腸胃作用的蔬菜;對于脾胃有熱、口渴咽干、大便秘結(jié)的患者,可以適當食用西瓜、梨等清熱滋陰的水果。
這里也為大家介紹一款具有養(yǎng)生作用的山藥健脾粥:生懷山藥150 克,洗凈去皮,切塊備用;蓮子肉10 克,洗凈備用;粳米150 克,淘洗干凈。先用粳米、蓮子煮粥,半熟時放入山藥塊,粥熟放溫即可食用。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常用治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蓮子肉補脾止瀉;粳米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此款粥品具有健脾、行氣、消食的功效,適用于脾虛腹瀉、倦怠乏力、四肢酸軟、食欲不振、肺虛久咳、腎虛遺精、心悸盜汗以及糖尿病、消化不良等病證,對脾胃虛弱的老人、兒童尤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