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國時期留美博士生的中國教育研究路徑與話語構建

        2021-01-14 19:48:31呂光斌
        關鍵詞:研究教育

        呂光斌

        民國時期,一批留美生從社會重建和學術的角度出發(fā),進行中國教育研究探索。他們撰寫有102部教育類博士論文,其中有關中國教育議題的論文60余部,其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學科門類多。目前,對于民國留美生學位論文的研究,基本上屬于宏觀式的考察,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在深度和廣度上還有待拓展。(1)周棉:《留學生與中國現(xiàn)代學科的創(chuàng)建和學術體系的形成》,《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留學生群體與民國時期新式教育體制的建立》,《浙江學刊》2012年第5期。元青:《民國時期留美生的中國問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7。丁鋼:《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一份博士名單的見證》,《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林曉雯:《1902-1928中國留美學生學位論文選題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呂光斌:《美國學術場域中的中國教育研究——基于民國時期留美學生博士學位論文的考察》,《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劉蔚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中國博士生“教育基礎理論”領域論文的歷史意義分析》,《教育學報》2014年第5期。以上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或考察了留美生學位論文的基本概貌,或分析了留美生對新式教育、學科創(chuàng)建和社會發(fā)展的貢獻,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在探討留美生中國教育研究的路徑、話語構建問題上還有待拓展。博士論文是留美生在吸收西方理論后進行的早期學術實踐研究,考察這批教育學留美生博士論文的研究路徑與話語構建,可以探究中國教育研究的早期學術發(fā)展脈絡,以及留美生與西方進行學術對話的努力。這批留美博士學成歸國后,絕大多數(shù)從事教育事業(yè),逐漸成長為近代中國接受過系統(tǒng)化專業(yè)學術訓練的教育學者和教育界的中堅力量,深刻影響了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并為中國教育研究的發(fā)展和話語構建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轮赋觥啊捳Z’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jù)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起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2)王治河:《福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59頁?!懊恳环N話語實踐都有一套規(guī)則,以潛在的權力形式支配著特定領域的知識、思考和寫作?!?3)朱立元:《美學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第424頁。民國留美博士生從事的中國教育學術研究,一方面以西方教育學術話語進行問題闡釋,另一方面則是在海外中國學勃興的刺激下,根植于中國學人關于學術自立的反思,力圖以豐富多樣的研究題材和闡釋話語,以“四個維度”與“一種策略”嘗試構建中國教育研究話語,并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個亮點。

        一、中國學興起背景下的中國教育研究

        民國時期中國教育研究的興起,得益于海外中國學研究的勃興與中國學人學術自立意識的覺醒?!皻W洲的中國學,亦即所謂的‘漢學’?!?4)許倬云:《北美中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和走向》,朱政惠、崔丕:《北美中國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72、74頁。在“二戰(zhàn)”以前,歐洲漢學界形成了巴黎學派,日本的東洋史研究形成了以京都帝大為首的漢學研究中心,漢學成為一門熱門學問。美國的中國研究,起初是裨治文等傳教士帶動下的非專業(yè)化介紹式考察,逐步在20世紀20年代走向了以太平洋關系學會和哈佛燕京學社為代表的專業(yè)化研究,“因基于美國人尋求了解中國現(xiàn)狀的急切需求”,美國的中國研究“不再局限于文史語文為主的范圍”。(5)許倬云:《北美中國歷史研究的歷史和走向》,朱政惠、崔丕:《北美中國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72、74頁。二戰(zhàn)后,以費正清、恒慕義為代表的遠東問題專家們,主攻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與中國現(xiàn)實問題研究,“和歐洲傳統(tǒng)漢學不一樣,美國的中國學相對受現(xiàn)實的牽制和影響更大”。(6)朱政惠:《美國學者對中國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進程、特點和研究方法的若干思》,朱政惠、崔丕:《北美中國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97頁。二戰(zhàn)前后美國的中國研究表現(xiàn)出截然兩分的特點:“前此重古代和文獻學(或語文學)方法,后此則重近現(xiàn)代和社會科學(含人類學)方法”。(7)桑兵:《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頁。同時,一批中國學人前往美國留學或執(zhí)教,如洪業(yè)、楊聯(lián)陞、蕭公權、鄧嗣禹、陳友松、張敷榮等,他們一面為美國的中國學研究搜集整理文獻,一面從事相關研究,推動了美國的中國學研究發(fā)展。

        在20世紀前葉的國際學術舞臺上,尤其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學成為研究者爭相競逐的領域。外國研究者大量占領中國學研究領地,極大地沖擊了中國學人和留學生,引起了他們的民族情懷與憂患意識。中國學人普遍表示要積極進行有關中國的學術研究,承擔學術自立責任。蔡元培指出“我們應該趕快整理固有的文明,貢獻于外人,要是讓外人先來開拓,那實在是件可恥的事?!?8)吳文祺:《重新估定國故學之價值》,許嘯天:《國故學討論集(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27年,第31頁。潘光旦也認為:“一是外國研究中國文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而且研究的成績一天精似一天;同時中國人自己做這種研究的人并不多見”,并告誡:“將來我們若完全不求振作,不想做考古的學問則已,否則怎樣能不就教于外國的支那通先生們呢?”(9)潘光旦:《中國人與國故學》,《讀書問題》,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第55-56頁。曾留美的教育家孟憲承在1934年更是大聲疾呼:“為什么我國的學術要外國人來代我們研究?為什么我要外國人尋出路來我們去跟著它走?”(10)孟憲承、虞斌麟:《歐洲之漢學》,《國學界(創(chuàng)刊號)》1937年5月15日。號召知識分子要有學術擔當。中國學人在學術領域的這種憂患感,既體現(xiàn)了一種民族情感,也說明了中國學人一直以來存在著一種危機意識,他們已然意識到學術自立與搶占學術話語陣地的重要性。

        海外的中國學研究確實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績,時人指出他們的優(yōu)點在于“科學實證法之采用”“輔助學科之發(fā)達”“特殊資料之保存搜集”“冷僻資料之注意”“公開合作之精神”“研究機構之確立”“印刷出版之便利”。(11)梁盛志:《外國漢學研究之檢討》,《再建旬刊》1940年第8期。就中國教育研究的情況而言,其優(yōu)點則突出表現(xiàn)在“科學實證法之采用”“輔助學科之發(fā)達”,如杜威倡導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麥柯爾主張的教育調查測量思想,都給中國教育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的理論方法。外國人的中國研究亦有其缺陷。留德生王光祈批評一些西方研究者們,“利用中國助手,以解釋例證,代尋引證,及解決語言困難問題之辦法;在東亞居留之西人,固常用之。即在歐洲方面之漢學家,亦嘗為之?!?12)王光祈:《近五十年來德國之漢學》,《新中華》1933年第17期。因是“他山之石”的取巧之法,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何況美國的中國研究在對中國文化內理的認識上,掣肘于重現(xiàn)實輕語言典籍的研究范式。中國學研究代表人物拉鐵摩爾也頗為清醒地批評道:“在歐洲和美國職業(yè)漢學家中流行的姿態(tài)是,聲稱或者有時假裝自己的漢字寫得如此之好,以致他們親自做全部的工作。事實上,他們大多數(shù)人依靠懂英語或法語的中國人來承擔為其搜集材料的主要工作,自己只是將其潤色一下”,(13)磯野富士子:《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吳心伯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41-42頁。指出了國外的中國學存在的問題,而屬于海外中國學一分子的中國教育研究,亦不排除上述研究之弊。

        在研究中國教育問題上,中國學人對一些西方學者的研究提出了批評。陳訓慈認為:“淺率西人,至有置之原始文化至西方文化之過渡”“孟羅教育史,論中國教育謬誤甚多,而其視東方文化為過渡為尤甚?!?14)陳訓慈:《組織中國史學會問題》,《史地學報》1922年第2期??婙P林也提出:“如蒙羅之教育史(Paul Menroe: A Text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第二章東方之教育,即專論中國教育以示例”,認為有關中國古代教育的教材(四書五經(jīng))、中國考試制度、中國教育目的等方面的話語闡釋,存有諸多謬誤和偏頗。他批評道:“蒙氏書全章僅三十余頁,就余所知,類此之謬誤,已不下數(shù)十”,認為“其出之盲目而不自知,亦以在彼土無正確之史料”,進而對留學生提出批評:“即此若干留學生,平素以溝通中西文化自任,既不能介紹吾中國正確之歷史,又不能正其謬而匡其失,顧乃竊其謬論,奉為圭臬,且以自詡淵博也?!?15)繆鳳林:《中國史之宣傳》,《史地學報》1922 年第2期。因此,糾正西人認識中國教育的偏見和謬誤,分析中國教育問題,推進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是中國留學生既有的責任和義務。

        事實上,留美博士生在中國教育研究上做出了頗多貢獻。民國時期留美生共撰寫有關教育研究議題的博士論文102篇,其中有關中國教育研究的博士論文有63篇,占同期教育類博士論文的61.8%,其數(shù)量遠超同期其它學科中國問題研究的論文??梢?,民國留美博士生在海外中國學勃興的國際大背景下,在學習新知救國圖強的愛國意識與學術自立意識的雙重驅動下,將學術志業(yè)與教育救國結合起來,大量選擇研究中國教育問題。這些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涉及眾多教育學科門類及前沿問題,主要有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實驗測量、教育經(jīng)濟學、教育行政與管理、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學及課程教學。從學制分類看,其研究領域包含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民眾教育、成人教育、女子教育等。其他還有以文化適應、師資問題研究的專題論文。囿于語言隔閡與文化差異,西方學者的中國教育研究雖然理論視角多樣,但不免有隔霧看花之嫌。民國留美博士生則力圖以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通過接受專門的學術訓練,以西式理論方法,選擇豐富多樣的中國教育研究題材,探討中國教育問題與中國教育重建方案,展現(xiàn)了他們獨特的研究路徑,并為中國社會發(fā)展謀求新出路。

        二、留美博士生的中國教育研究路徑分析

        教育話語的構成,“按照謝弗勒(Scheffeler)的分析,主要由三種形式構成:(1)教育術語;(2)教育口號;(3)教育隱喻?!?16)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博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第23頁。鄭杭生認為:學術話語權“就是在學術領域中,說話權利和說話權力的統(tǒng)一,話語資格和話語權威的統(tǒng)一,也就是‘權’的主體方面與客體方面的統(tǒng)一?!?17)鄭杭生:《把握學術話語權是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關鍵》,《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17日,第B02版。留美生在博士論文中,通過對價值觀念、論證邏輯和理論范式等要素的闡釋,表達他們在中國教育問題研究上的說話權利和資格,并用學術研究實踐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了留美生在美國學術場域背景下進行中國教育問題研究的獨特路徑??嘉雒駠鴷r期留美生的博士論文,可以看出他們的研究路徑表現(xiàn)為“四個維度”和“一個策略”的特點。

        其一,在中國教育問題的研究上,留美生以博士論文的形式,積極參與并選取相關議題進行研究,爭取教育研究的話語資格與權利。研究議題決定了研究所觸及的領域,也反映了研究的重要程度。考察留美生博士論文的選題,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尤其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社會改造類和方案類的論文十分流行,以“重組”(reorganization)、“重建”(reconstruction)、“改進”(improvement)、“建議”(suggestion)、“計劃/方案”(plan/program/proposed)、“現(xiàn)代化”(modernization)等為題目核心詞匯的論文比較常見,共有26篇之多。傅葆琛為回應國內鄉(xiāng)村教育改革的需要,選擇中國鄉(xiāng)村小學課程重建作為論文的研究主題,他提出:“它不是要與城市課程相同,而是應建立在根據(jù)鄉(xiāng)村需要和鄉(xiāng)村人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樣的任務為現(xiàn)今中國教育者提出了一項重大的挑戰(zhàn)”,(18)Paul C. Fugh,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to Meet Rural Needs in China: Abstract of a Thesis, N. Y. : Cornell University, 1924, p.3.開辟了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研究新領域。在民眾教育研究上,陳維綸從教育的功能理論出發(fā),選取了民眾教育研究,“有關中國民眾教育問題及其發(fā)展已經(jīng)寫了很多,而在他們的歷史與世界的聯(lián)系的相關民眾問題,或以社會目的與成人教育功能的相關民眾問題,卻很少或沒有”。(19)Wei-Lun Chen, A Sociological Found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0, Preface.蔣夢麟的博士論文《中國教育原理》對教育原理和思想進行了整理,尤其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哲學進行了開拓性的系統(tǒng)研究,(20)Monlin Chiang,(A)Study in Chines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4.劉湛恩的博士論文《非語言智力測驗在中國的應用》對教育測量學的開辟和適應中國兒童的智力測量量表進行了設計,(21)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劉湛恩文集(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這些都是他們開拓的新領域、新論題。留美生對中國教育研究新論題、新領域的探討與開辟,是他們在美國學術場域中爭取中國教育研究的話語資格與陣地,展現(xiàn)了他們學術研究的權利意識與在場理念。

        其二,在博士論文中,留美生以自身母國文化優(yōu)勢,借鑒西方學理梳理并闡釋中國教育,爭取中國教育研究的意義賦予。郭秉文的《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考察了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分期并結合中國教育自身的發(fā)展特點,使用教育統(tǒng)計法和比較研究法,梳理了中國自上古至論文撰寫時的“公共教育制度”,重點關注了民國成立前后的教育熱點問題,試圖“提出一項能夠在中國教育制度的長期發(fā)展中有關它的相關解釋,給出一個歷朝歷代有關古代和傳統(tǒng)教育制度興衰的透徹看法”“它代表了向英語世界的公眾梳理中國教育復雜歷史的首次認真的嘗試”。(22)Ping Wen Kuo, 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T. C. Columbia University, 1914, preface, v.蔣夢麟則利用西式的論證邏輯與理論范式,尤其是系統(tǒng)化的教育研究法整理中國教育材料,建立起中國學人對教育原理的初步解釋,誠如其博士論文《中國教育原理》所述,“主要是對中國教育原理的開拓性研究,且是第一個試圖揭示中國眾多思想家著作中的教育思想,用更清晰的語言去解釋這多多少少含糊的觀點,并試圖將這些零散的思想整合成一個相關的整體”;他也承認“本書使用的資料來自中國原始文獻,而組織和系統(tǒng)化它們所使用的方法卻或多或少是西方的”。(23)Monlin Chiang, (A) Study in Chines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iii.改編自鐘魯齋博士論文的《中國近代民治教育發(fā)達史》,主要考察了從癸卯學制建立至1933年間的中國現(xiàn)代教育中的民主趨勢,這些民主趨勢體現(xiàn)在教育管理制度、組織制度、義務教育、民眾教育、職業(yè)教育、女子教育以及教會教育等方面,他期望對“近年來在中國混亂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下趨向民主的教育運動”(24)Lu-Dzai Djung, A Hist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4, p.17.給予一番綜合闡釋。莊澤宣博士論文《中國教育民治的趨勢》選擇中國教育民治的趨勢作為研究主題,“這是因為很少西方人完全成功地理解中國的事實,也因為很少的中國人成功地將中國介紹給他的西方朋友的這樣事實”。(25)Chai-Hsuan Chuang. Tendencies toward a Democratic System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2, iii-iv.這些留美博士生有關中國教育問題的研究,以“表白”中國文化為己任,為西方世界呈現(xiàn)了中國教育的豐富面相,初步建立了中國教育研究的意義賦予和闡釋。誠如葉崇高博士論文《美國大學中國研究生的適應問題》所指:“中國研究生應體會到在美國代表中國的責任,并向美國闡明中國的理念與態(tài)度”。(26)Tsung-Kao Yieh, The Adjustment Problems of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Private Edition, 1934, p. 122.在留美生看來,就民族情感和文化優(yōu)勢而言,他們才是最有資格對中國教育研究進行意義賦予和闡釋的群體。

        其三,在西方人主導的美國學術場域中,留美生仍積極地尋求學術對話,爭取中國教育研究的鑒定評判與指引導向的權利。留美博士生試圖撥正中國教育研究被“發(fā)明”的言說,探討被遮蔽的問題,改變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偏見。如在華人華僑的教育問題研究上,張敷榮就積極爭取華人華僑教育研究的評判和指引導向,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在其博士論文《1885年以前美國舊金山市公立學校隔離華裔兒童運動的研究》中提出:“好像華人只是默默等待更加激進的日本人于1906年去打響反對教育領域種族歧視的第一仗,這是真的嗎?”(27)靳玉樂、沈小碚:《張敷榮教育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1、276-277頁。他基于事實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華人在反對教育領域種族歧視和爭取公平權利的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駁斥了兩名教育學院研究生吹捧美國公立學校隔離華裔兒童的政策,駁斥了他們認為的中國僑民對隔離政策和措施的‘默認’和‘歡迎’”。⑥曾昭森對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校教育中的民族主義進行了研究,試圖打破西方世界的學術話語霸權,通過實證分析和研究,對被曲解的中國學校教育的民族主義問題進行探討,在其博士論文《20世紀初期以來中國學校教育中的民族主義》中,他指出由于西方世界錯誤的信息、毫無根據(jù)的闡釋,直至日本侵華之前,“中國學校教育被構建為不良的民族主義和盲目愛國”“是否好像中國學校教育中的民族主義確實已經(jīng)達到了一點,而這造成了充滿敵意批評家的譴責或我們朋友的警告?”(28)Chiu-Sam Tsang, Nationalism in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Ope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ong Kong: Printed by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ltd., 1933, foreword.曾昭森根據(jù)整體分析以及中日外交關系的經(jīng)驗做出了判斷,認為西方世界的論斷是值得懷疑的,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中國學校教育中的民族主義研究中,曾作忠在博士論文《現(xiàn)代教育中的民族主義與實用主義:以中國后革命時代情況為中心》中,向西方世界展示并評析了中國學校教育的民族主義特征,是“為生活而文化,而非為文化而生活”。(29)James F. Abel,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9, No. 4, Oct., 1939, pp. 385-387.留美生利用研究中國教育問題,糾正“他者”研究的“我者”形象,以爭取中國教育研究的鑒定評判與指引導向的權利,自是為了在“他者”場域中如何確立“自我”。

        其四,在博士論文中,留美生還通過對教育研究術語的容受與規(guī)訓,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學術概念,進一步豐富中國教育研究的話語,如對“民主化”“民主趨勢”“公共教育制度”“政治倫理”“公共教育財政”等核心概念的界定與運用。教育民主化是民國時期時人討論的熱門話題,也是留美博士生關注的主要論題。鐘魯齋在改編自博士論文的《中國近代民治教育發(fā)達史》書中,就以教育“民主化”(democratization)、“民主趨勢”(democratic tendencies)為核心概念,從政治的民主、經(jīng)濟的民主、教育管理的民主、教學的民主、教育觀念的民主、教育機會的民主以及科學方法來構建其教育研究的話語體系。在他看來,自新學制以來,中國教育民主的趨勢顯現(xiàn)在“更加民主的管理和組織制度的發(fā)展中,義務教育、民眾教育、職業(yè)教育及女子教育的發(fā)展中,以及教會教育的革新中”“真正的教育是進步的,一個面向真實和美好的運動。民主、科學和教育都是共同的”。(30)Lu-Dzai Djung, A Hist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Preface,p.11.張匯蘭在博士論文《中國體育的合理課程結構的事實與規(guī)律》中,則提出民主教育的基本原則為:“教育必須認識到個體需要;教育必須認識到個體差異;教育必須認識到永恒的社會變革;教育必須認識到個體的整體人格的融合;教育必須認識到經(jīng)驗的連續(xù)性與相互作用;教育必須認識到個體對其環(huán)境的關系”。(31)Hwei Lan Chang, A Colligation of Facts and Principles Basic to Sou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owa: State University of Iowa, 1944, p.3.不過在傅葆琛看來,若從教育機會平等角度來看,“作為一種民主,中國需要的教育不僅要通用,而且要行之有效并實用?!?32)Paul C. Fugh,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to Meet Rural Needs in China: Abstract of a Thesis, p.3.以上論者皆從不同研究視角,發(fā)揮并界定了教育“民主化”的概念。

        郭秉文運用了“公共教育制度”(Public Educational System)的學術概念,進行中國教育制度的系統(tǒng)整理研究,他的博士論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認為:“所謂公共教育制度者,乃指國家所維持與管理之學校,所以為人民教育者。狹義而言,則不能括登庸考試制度?!?33)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緒言。蔣夢麟在論證中國古代教育文化思想特點時,提出了“政治倫理”(politico-ethical)這一概念,其博士論文《中國教育原理》指出:“儒家學派的中心問題可稱為政治倫理問題”,進而建議“不必讓政治倫理問題占據(jù)所有的知識領域。必須喚起對自然的強烈熱情,必須引介調查研究的系統(tǒng)方法。我們必須融進科學的精神”。(34)Monlin Chiang,(A)Study in Chines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pp.75-77.在教育財政學領域,陳友松首度將“財政”與“教育”聯(lián)結起來,確立“公共教育財政”(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這一基本學術概念,并使用“應計經(jīng)濟費用”(accrued economic charge)來分析教育的經(jīng)常費用。傅葆琛則以美國中等教育家亞歷山大·J. 英格利斯的“社會公民目標”“經(jīng)濟職業(yè)目標”“個人修養(yǎng)目標”三個教育基本目標為理論源泉,并結合中國鄉(xiāng)村教育建設實際,從教育的有效性出發(fā),構建中國鄉(xiāng)村小學教育的初步目標體系,提出了“體能效率”“職業(yè)效率”“社會效率”“公民道德效率”“修養(yǎng)效率”“心理效率”。(35)Paul C. Fugh,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to meet Rural Needs in China, The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25, IX, No.2, pp.331-332.趙冕則從中國的時代背景出發(fā),依據(jù)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理解,對民眾教育的定義進行了界定和闡釋,他認為:“‘民眾教育’(people education)、‘平民教育’(mass education)、‘社會教育’(social education)都是同義詞”,“民眾教育”(people education)在當時來說 “是一場社會運動,一場教育改革運動,一種教育實踐”。(36)Pu Hsia Frederick Chao, Education for a Democratic China: Report of a Type C Project, Columbia University, 1946, pp.231-232.趙冕對民眾教育的界定和闡釋,豐富了教育研究話語,起到了規(guī)范教育術語建設的作用,加深了人們對民國時期民眾教育的理解。

        留美博士生對中國教育研究術語的界定和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出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留美博士生的教育術語界定和規(guī)范首先來自于對西方現(xiàn)代教育思想理論的容受。第二,留美博士生對中國教育研究術語的界定和規(guī)范,緊密聯(lián)系中國教育發(fā)展現(xiàn)實,側重于與當時教育熱點的結合。第三,留美博士生對中國教育研究術語的界定和規(guī)范,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并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和文化背景,對教育術語的內涵和范圍進行了拓展,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意識。

        總而言之,留美博士生對教育核心概念的容受和規(guī)訓,融入了中國特色與時代特征,豐富了中國教育研究的話語內涵,促進了中國教育研究的話語構建。

        三、留美博士生中國教育研究的研究策略與海外影響

        在中國教育研究的策略上,留美生在博士論文中普遍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證分析與系統(tǒng)整理為方法,以實用主義為思想底色,建構中國教育研究的科學性。

        朱君毅在博士論文《中國留美生:與其成功相關的質量》中設置了“什么應當被認為是一位留美生的成功?一些與之相關的質量是什么?”等六大問題,(37)Jennings Pinkwei Chu,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uccess, New York: T. C. Columbia University, 1922, p.1.分析了留美生的學問與領導能力、英語知識及中文知識等因素及其相關性,考察他們的選拔與成敗。王鳳崗在博士論文《1895-1911年日本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影響》中考察中日教育關系時,以“引起日本影響中國教育改革的知識背景和動力是什么……為什么改革在日本人身上產(chǎn)生的結果,相同的教育改革在中國人身上卻沒有產(chǎn)生一樣的結果?”等十四個問題來架構論文,(38)Feng-Gang Wang, Japanese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from 1895 to 1911, Peiping: Authors Book Store, 1933, i-ii.試圖為中國教育改革提供建議。陳友松在博士論文《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中,設置了“關于現(xiàn)行教育方案的經(jīng)費現(xiàn)狀,事實上是怎樣的?一個合理可行的普及教育方案所需的經(jīng)費,可能是多少?現(xiàn)行教育方案是如何維持的?”等五大問題,(39)陳友松:《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關于其重建中主要問題的事實分析》,方輝盛、何光榮:《陳友松教育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0-11頁。以便為中國教育的財政改革提供幫助。

        以問題為導向還不足以完全展現(xiàn)留美生中國教育研究的“科學性”,其“科學性”還被賦予了實證分析和系統(tǒng)整理法以及美國盛行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以問題為導向的前提下,朱君毅在論文《中國留美生:與其成功相關的質量》中,對中國在美37所院校的664位留學生的個人檔案、英語測驗、在華高中成績和在美大學成績等資料進行了實證調查研究,并運用美國時興的“相關評價”理論進行建模分析,提出了“可以用于管理預備和挑選赴美留學生的政策考慮上”的幾點建議,“如果期望這些學生在美國于學問與領導力上取得成功的話……英語知識應置于更多強調的位置而中文知識應更少的強調”。(40)Jennings Pinkwei Chu,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uccess, pp.51-53.在留美期限和留美資格上,他建議“為在一個短時期內獲得高深知識,因此建議三到四年,幾乎勢在必行的是僅遣派那些在中國取得學士學位的學生或已有過訓練的學生”。(41)Jennings Pinkwei Chu,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Success, pp.51-53.此后中國政府采納了此種建議,顯示出他的研究頗具科學性與預見性。王鳳崗以歷史實證主義的分析,得出了相同教育改革在日本開花結果而在中國未見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學校經(jīng)費的不足”“管理人員與教師的不足”“現(xiàn)代教科書、實驗室和圖書館的不足”“良好輿論的缺乏”,(42)Feng-Gang Wang, Japanese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from 1895 to 1911, pp.91-102.回應了論文最初的設問。陳友松則運用了統(tǒng)計分析、事實評估、抽樣調查以及采訪調查等實證研究法,對中國教育經(jīng)費的現(xiàn)狀與支出、來源與負擔能力以及湖北省個案進行了研究,他建議“中國至少將各級政府綜合預算的25%用于教育”,(43)陳友松:《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關于其重建中主要問題的事實分析》,方輝盛、何光榮:《陳友松教育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77頁。并主張?zhí)岣呓?jīng)費的利用效率,實行財稅制度統(tǒng)一化和教育財政職業(yè)化、專門化,要求各級政府的教育財政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上,其研究頗有見地。

        作為中國學術研究的早期實踐,留美博士的中國教育研究發(fā)出了中國學術的聲音,在國際學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獲得了一些學者的肯定評價。陳友松的博士論文《中國教育財政之改進》,被評價為“為他的英文讀者做出了巨大貢獻……并為機械實施的教育擴展與發(fā)展20年計劃提供了積極建議”。(44)G. W. H.,“Review”, The Chinese Recorder(1912-1938), Jul. 1, 1936.約翰·杜威教授給胡適寫信指出:“這是一部闡明可靠的作品,它對中國將有很高的價值”,喬治·D. 施菊野教授認為:“這項研究不僅對中國教育管理者是一種挑戰(zhàn)而且是世界教育家們承認的一個重要貢獻”。麥柯爾教授評價道“這是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曾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的博士論文之一,并且它以一種才華橫溢的方式答辯”。(45)Ronald Yu Soong Cheng, 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 A Factual Analysis of Its Major Problems of Reconstruction,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5, Introduction.這些研究成果,無論是在政府的決策還是教育改革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驗證,又進一步證明了留美博士生中國教育研究的水平。

        郭秉文的博士論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也獲得了國外學界的肯定,被認為是“一項由了解同時代中國和教育的人所作的中國教育發(fā)展的相關解釋”,被列入傳教士必讀書目,并被納入美國大學教材,美國教育史家孟祿指出:“它為西方了解東方狀況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46)R., “Review”, The Chinese Recorder (1912-1938), Feb. 1, 1918.獲得了學界的廣泛認可。美國教育學家克伯萊對鐘魯齋的《中國現(xiàn)代教育中的民主趨向》,給予了高度評價,從中“學到了許多關于這個古老而新生大陸教育發(fā)展的至今我還不了解的知識”,并且“發(fā)現(xiàn)鐘博士的故事以一種非常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寫作而成”。教育史家奧爾馬克則評價道:“首先我們可以從中一覽古老中國偉大的智慧和文化,占有一席之地而強大的文明”。(47)Djung Lu-Dzai, A Hist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Modern,preface, 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 1934, xii.蕭恩承的博士論文《中國近代教育史》被教育學家霍恩評價為視角獨特,“這里是一種以中國人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教育”。(48)Theodore E. Hsiao, 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Peip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32, Introduction, vii-viii.曾作忠博士論文《現(xiàn)代教育中的民族主義與實用主義:以中國后革命時代情況為中心》中關于中國“為生活而文化,而非為文化而生活”“很少盲目徘徊于時被稱為民族精神的傳統(tǒng)上”的觀點,獲得了學者阿貝爾的高度評價,通過對比,阿貝爾認為西方學者皮克(Peake)的觀點“或許夸大了情況”(49)James F. Abel,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 pp.385-387.。上述海外教育學者對留美生博士論文的肯定與評價,高度體現(xiàn)了這批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也彰顯了留美生為中國學術發(fā)聲的努力。

        四、結論與啟示

        梁啟超認為,“凡一獨立國家,其學問皆有獨立之可能與必要”,而學問成績主要在于“發(fā)明新原則”“應用已發(fā)明之原則以研究前任未經(jīng)研究之現(xiàn)象”。(50)梁啟超:《學問獨立與清華第二期事業(yè)》,《清華周刊》第350期,1925年9月11日?!皩W術獨立不僅僅是指研究對象由域外轉向本土,或者是以本土固有材料來填充外來體系或框架,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獨立,是要能夠立足本土歷史與現(xiàn)狀在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建與發(fā)明?!?51)桑兵、關曉紅:《先因后創(chuàng)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481頁。民國時期留美博士生在學位論文中,以“四個維度”和“一個策略”逐步形塑中國教育研究路徑和話語,已經(jīng)萌生了學術研究的自立意識,并做出了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留美博士在進行中國教育研究時,還要面對如何考量中國傳統(tǒng)教育資源的問題。在研究中,他們往往通過尋找與西方教育思想相應的觀點或歷史,以類推的形式建立起中國傳統(tǒng)教育資源的合法性依據(jù)。如郭秉文認為孔子“舉一反三”的教育法“頗合于自動主義”;孔孟之教特別注意開發(fā)人的心性,“深合近世所謂自然教育法”(52)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11、16、29頁。。周代教育的長處在于“為重實驗而與當時生活相接近”“陽明先生之哲學,精微而切實用”(53)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11、16、29頁。,其教育宗旨類似裴斯泰洛齊派。蔣夢麟指出朱熹格物尋理體系的態(tài)度最接近現(xiàn)代科學方法,他贊同陸象山的觀點,“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54)Monlin Chiang,(A)Study in Chines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pp.59-60.這種類推的方法,有利于貫通整合中外教育思想資源,但對其背后的文化心態(tài)應有清晰的認識。留美生多出于中國文化優(yōu)越性的心態(tài),以重塑中國文化自信和中國形象為目的,然而這種類推法,難免存在強行“調適”的風險。此外,留美博士生的中國教育研究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性特點,民族性往往是把雙刃劍,它在推動中國教育研究的同時,也不免將其帶入“為民族而民族”的研究視野困境。

        考量留美博士對中國教育研究的學術實踐活動,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其一,在構建中國學術話語權時,要以知識分子的學術擔當為己任,保有開放的學術心態(tài)與廣闊的學術視野,重視各個研究論題的積極參與,盡管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有時聲音是微弱的,但亦要在場;其二,進行中國教育研究的學術實踐,要有著學術獨立的主動自省意識;其三,中國教育研究理應從中國背景和中國需求出發(fā),顧及中國固有哲學和民族特性,“對中國背景的清楚認知是有效滿足中國當前需求的要點”“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傳遞一大堆西方題材和方法上,這將是兩者的結合”(55)R., “Review”, The Chinese Recorder (1912-1938), Feb. 1, 1918.,從而建立起學術與時代、文化、現(xiàn)實之間的橋梁。其四,對基本教育術語的闡釋、規(guī)范,是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民國時期留美生以博士論文的形式,對中國教育問題進行的研究實踐,根植于中國學人學術自立的內省,其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雖然參差不齊,但總體上不失為國際學術界的一個亮點。無論對中國教育研究的話語構建,還是對中國現(xiàn)代教育學科建設,留美生博士論文皆留下了一批寶貴的學術財富。重新審視留美博士在美國的學術實踐活動,對當今的中國教育研究建設也有借鑒意義。

        猜你喜歡
        研究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女同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有码日本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 丰满老熟女性生活视频| 欧美大片aaaaa免费观看|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丝袜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综合网| 区一区二区三区四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一本久道视频无线视频试看| 久久精品国产熟女亚洲av麻豆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视频|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美腿|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7在线 | 亚洲| 国产97色在线 | 免|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激情| 国产成人午夜高潮毛片|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区 | 国产嫖妓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毛片A啊久久久久| 三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资源| 91热爆在线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的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美国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妇女|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