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 陳志文
日前,在深改組會議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獲得通過。與此前零敲碎打不同,這是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就教育評價出臺的綱領性文件,其中的核心與關鍵就是“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至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如何將改革落地,除了教育系統(tǒng)內部的努力外,有三個非教育問題,尤其重要,否則教育評價改革難以落到實處。
1.要落實好教育評價改革,需要社會評價改革配套進行,否則教育評價改革寸步難行。
教育評價只是社會評價的一部分,如果整個社會評價沒有同步改革調整,教育評價改革必然事倍功半,甚至被束之高閣。如果企業(yè)的錄用仍是以學歷為門檻,薪酬體系仍是以學歷為衡量標準,求職者如何不追求學歷?教育評價改革如何能沖破制約?前幾年,上海為了留住人才,落戶政策規(guī)定清華北大的本科畢業(yè)生可以直接落戶,這種做法幾乎就等于用高考分數評價人才的高低好壞。選調生是各級省委組織部門為地方培養(yǎng)的后備干部,各地省級選調生也基本嚴格限定于985 高校畢業(yè)生,比如江蘇省限定在15所985 高校,上海限定在10 所985 高校。
如果地方政府仍然以學歷論人才,老百姓的思想根本無法轉變,上名校是大多數人的追求。學校必然追分數與升學率,怎么可能對教師落實過程與增值評價?
在此次改革的總體方案中,除了教育評價改革,明確提出了“改革用人評價,共同營造教育發(fā)展良好環(huán)境”,要求扭轉“唯名?!薄拔▽W歷”的用人導向。
社會評價如果沒有配套改革,教育也必然被裹挾,難以完成教育評價改革的使命與目的。
2.要落實好教育評價改革,還需要著力破解誠信問題,確保改革不危及公平公正。
高考唯分數評價顯然不合理,也是目前高考制度最大的弊病。2014 年高考改革啟動,其中明確提出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即不唯分數,綜合評價錄取。但是在實施中,變成了“兩依據,一參考”,分數還是錄取的核心,綜合評價變成了“一參考”,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如果不完全參考分數,公平公正無法保證。
近幾年,教育部嚴管各種特殊類招生,其中一個指導思想就是加強分數評價的主導價值,目的還是為了保公平。比如去年新推出的強基計劃明確提出,高考分數占比不得低于85%,校測最多只能占15%,兩者相加后大家排隊錄取,最大可能壓縮了高校的自由裁量權。
其實不止是高考,對教師的評價也習慣了數數,數論文、數項目經費、數“帽子”,不一而足。不止是教育界,整個社會的評價也更喜歡數數,比如對官員的GDP 考核、招商引資額,等等。簡單量化考核的背后,是誠信的缺失,因為誠信的缺失,多數老百姓不相信一切軟的尺子,即定性評價,更相信剛性的尺子,即定量評價(數字),才是唯分數評價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破解唯分數,推行綜合評價必須要解決好公平公正的問題,也是關鍵,否則,再好、再科學的綜合評價都無法實施,會危及公平,會遭到全社會的反對。
3.要落實好教育評價改革,還要防止功利文化扭曲評價改革。
新高考改革強調學生的選擇權,讓考生在史地政物化生中自選3 門,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但遺憾的是,多數學生為保證分數最大化,導致物理學科的選考人數大幅下降。第三批啟動高考改革的8 各省份,不得不改3+3 為3+1+2,物理學科作為限選科目。
功利文化是無法回避、不容否認的現(xiàn)實。取消了考試,學??锤傎惓煽?,就全民奧賽;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各種科技競賽便風起云涌,寫論文、搞發(fā)明專利。前些年,自主招生不唯成績評價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遭遇了功利主義的圍剿。雖然最高年度僅有20 000 多人的招生量,但卻帶動產生了超過數千家自主招生培訓機構,專門做針對性面試培訓、論文撰寫發(fā)表、專利申請,等等,最后完全扭曲了自主招生,也導致自主招生的終結。
功利文化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消亡的,任何制度設計都需要對此有所考慮、有所防范,否則必然衍生新的問題,導致評價改革半途而廢。
教育評價改革必然是復雜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絕不應該只是教育部門的事情,教育評價改革,最后也要守住公平公正的底線,否則人民無法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