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黃禮兵, 孫 莉, 何 鵬
(江蘇省中醫(yī)院, 1. 乳腺外科, 2. 麻醉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近年來,超聲引導下微創(chuàng)旋切術在治療女性良性乳腺腫塊中應用廣泛,手術創(chuàng)傷明顯減少,但仍存在術后疼痛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康復[1-2]。傳統(tǒng)治療以口服止痛藥物為主,但有胃腸道副作用[3]。撳針療法是毫針留針法的延伸,可以延長針刺作用時間,提高鎮(zhèn)痛效果[4]。本研究觀察撳針療法對乳腺腫塊患者微創(chuàng)術后加速康復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江蘇省中醫(yī)院乳腺外科2019年1—12月行乳腺腫塊微創(chuàng)日間手術的60例女性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撳針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撳針組平均年齡(28.6±2.1)歲,平均腫塊直徑(10.3±3.5) mm; 對照組平均年齡(31.4±1.9)歲,平均腫塊直徑(10.4±3.1) mm。2組患者年齡和腫塊大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由乳腺外科2名經(jīng)驗豐富的主治醫(yī)師完成乳腺腫塊微創(chuàng)旋切術。納入標準: 術前經(jīng)B超檢查為單側單發(fā)乳腺腫塊,直徑小于25 mm, 病灶不位于乳頭乳暈復合體后方,且距離皮膚至少1 cm以上, BI-RADS分級3級以下?;颊邿o心肺系統(tǒng)嚴重疾病,能理解疼痛評分并進行自我評估。排除標準: 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對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 撳針針刺部位有感染、傷口的患者; 近期服用過止痛藥物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術前心理教育和護理,在患者內關穴、外關穴、合谷穴放置假治療貼片。撳針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撳針埋針治療,由同一位經(jīng)過培訓的專科護士進行操作。術前30 min, 取患者雙側內關穴、外關穴、合谷穴,用乙醇棉球消毒后晾干或用干棉球擦干,將撳針(0.2 mm×0.9 mm, 日本SIRIN公司)垂直埋針于上述穴位并壓緊,以不影響患者活動鍛煉和無疼痛為宜,留針至術后24 h時。指導患者每天按壓3~4次,每次按壓1 min, 以有輕微痛、酸脹感為宜。
為了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所有患者術中均采用靜脈麻醉并維持適當?shù)逆?zhèn)靜深度?;颊咝g前禁食8 h、禁飲2 h, 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給予面罩吸氧3 L/min。靜脈注射丙泊酚2 mg/kg, 睫毛反射消失后,由外科醫(yī)生應用1%鹽酸利多卡因10 mL加生理鹽水對切口及腫塊周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術中丙泊酚每小時5~9 mg/kg泵注維持麻醉。術中患者血氧飽和度<90%時,給予面罩加壓手控輔助呼吸。術畢停止丙泊酚輸注,將患者推入麻醉后恢復室復蘇,患者自行蘇醒后返回日間病房。當患者主訴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4分時,給予羥考酮片5 mg口服。
1.4.1 疼痛評分:對患者進行VAS疼痛評估, 0分為無痛, 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記錄患者術后1、2、4、6、8、24 h時VAS評分。記錄并比較2組補救鎮(zhèn)痛的例數(shù)。
1.4.2 恢復質量:術后24 h時用恢復質量40(QoR-40)量表對患者進行恢復質量評估。量表包括5個條目: 情緒狀態(tài)(9個問題)、身體舒適度(12個問題)、自理能力(5個問題)、心理支持(7個問題)、疼痛控制(7個問題),每個問題5分,總分20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恢復狀態(tài)越好。QoR-40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等于0.93。
1.4.3 疲勞量表:術后24 h時通過多維疲勞量表(MFI)對患者進行疲勞評估。MFI由一般性疲勞、體力疲勞、精神疲勞、動力下降和活動減少5個因素構成,每個因素包含4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為5分,得分越高表示疲勞程度越高。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超過0.80。
撳針組術后1、2、4、6、8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術后24 h時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術后24 h時,撳針組無患者補救鎮(zhèn)痛,對照組6例(20.0%)患者補救鎮(zhèn)痛,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撳針組QoR-40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撳針組患者情緒狀態(tài)、身體舒適度、疼痛控制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心理支持和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術前、術后, 2組MFI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分
表2 2組QoR40評分比較 分
表3 2組多維疲勞量表評分比較 分
乳腺微創(chuàng)手術運用旋切刀切割病灶,可完全切除較小的乳腺腫塊,定位精確、美容效果好[5-6], 但術后疼痛和局部加壓包扎的不適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產生了負面影響。目前,臨床多采用口服藥物止痛,但是胃腸道反應和嗜睡等副作用不利于患者康復。
撳針,又稱皮內針,由《靈樞·官針》記載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針法發(fā)展而來,能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氣血紊亂。將撳針持續(xù)埋針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皮內或皮下,并留置一段時間,可以獲取持久療效[4, 7]。撳針對以疼痛為主癥的疾病,特別是急性疼痛尤為適宜,能避免口服止痛藥物的副作用,還能改善睡眠質量、提高療效[8-9]。撳針作用于不同穴位可以起到不同的臨床效果[7, 10]。
乳房疾病患者多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脅部位脹痛不適、喜嘆息,中醫(yī)辨證屬肝郁氣滯之機,病久可出現(xiàn)乳房腫塊,屬氣滯所致痰凝、血瘀[11]。本研究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根據(jù)手術部位選取內關、外關和合谷為特定穴,通過撳針療法進行持續(xù)刺激和強化治療,以鎮(zhèn)靜安神、宣痹解郁、寬胸理氣、通經(jīng)活絡。本研究中,撳針組術后1、2、4、6、8 h時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24 h補救鎮(zhèn)痛人數(shù)少于對照組。本研究采用QoR-40量表對患者恢復質量進行評估[12]。撳針可以改善患者情緒狀態(tài)、身體舒適度和疼痛控制,加速術后恢復,但在心理支持和自理能力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13]表明, MFI疲勞量表在不同國家及不同疾病患者群中均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撳針可以微弱溫和地刺激神經(jīng)末梢感受器,調控中樞神經(jīng),雙向改善機體反應性,激發(fā)自我免疫調節(jié)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本研究中, 2組患者術后疲勞程度均有所加重,但是2組MF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穴位選擇和手術類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