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雪丹
【摘要】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成效的大小取決于學生、教師、家長三個層面團隊的協同作用,因此,利用何種方式激發(fā)這三個團隊的活力攸關重要。筆者從評價方式上,運用“登門檻”效應降低個體的認知負荷,采用分隊分級競賽的方式,在兩個不同教育行政區(qū)域的幾所異質小學,執(zhí)著探索點亮學生、家長、教師心力系統(tǒng),激發(fā)個體在團隊中如自帶動力系統(tǒng)的每節(jié)動車組的疊加效應,促進立德樹人的成效。
【關鍵詞】登門檻效應;分級評價;心力系統(tǒng)
一、教育三大對象協同育人的實際困惑
當下,學生迷戀電子產品、難以靜心投入到學習中和害怕自己被超越;家長放任不管和奮力拼優(yōu)質學位;社會對教育的期待越來越高;教師工作難度增大,教務繁忙,同伴之間不能有效互助,等等。這些問題,可以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運用容易操作的評價模式,使個體如自帶動力系統(tǒng)的每節(jié)動車組,去突破當下的現狀,促進立德樹人的成效。
二、“登門檻”效應作用下的團隊評價模式
(一)“登門檻”效應評價的原理
“登門檻”效應是指個體一旦接受他人較小的要求后,為保持形象的一致,就可能答應后續(xù)更高的要求。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眱烧叨冀沂救藗儽茈y趨易的心理傾向,蘊含了教育管理所需要的理性與智慧。運用這個心理效應作為評價的起點,降低了三大教育對象接受任務的認知心理負荷,如,爬樓梯步步高地完成更多的高階任務,而每登一級樓梯就會有及時而公開的評價結果,點亮團隊成員煥發(fā)活力四射的光芒。
(二)分隊分級評價機制的優(yōu)勢
分隊分級競賽組隊是一種能驅動學生深度學習、教師盡情生長、家校真摯攜手的簡單操作模式。與傳統(tǒng)評價模式相比,更能激發(fā)個體被團隊需要的無窮魔力。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偏重個體的評價及團隊的總評價,強化了個人,弱化了團隊。而本研究根據活動目的,建立異質評比機制,就是把個體成員根據不同目的,按不同層次編排成N個競隊,各隊各層級實力相當,利于公平競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評比一般采用三個個體依次發(fā)言,其余各隊專心傾聽、做筆記,聽眾搶答補充遺漏點或糾正這三個代表當中的錯誤,最后教師依據10、9、8梯次進評價及點撥,就算說錯了也加8分。這個8分確保了被動的個體敢于大膽發(fā)言,激發(fā)其為小隊爭榮譽的責任感,既滿足了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需要,又激活了原本積極者不愿輸給落后者的原始優(yōu)越心理。每次競賽評價對個體及團隊如每節(jié)動車對整列動車的意義,形成了閉環(huán),這輕易得來的8分就使“登門檻”效應評價達到了保底不封頂的妙用。無論何團隊,要當堂評出并宣布 3 個火箭隊和一個蝸牛隊,蝸牛隊每人寫 100 字說明書。
(三)“登門檻”效應促進個體專注當下
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是你講我聽,弊端是聽眾參與度不夠高,積極者多唱獨角戲,被動者怕答錯被嘲笑,引領者怕學生回答超出預設的時間,三種心理疊加為費力低效膠著的評價局面。而“登門檻”效應基于“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谋容^文化基因,三個代表發(fā)言不重復、一氣呵成,傾聽者自發(fā)地去比較甄別優(yōu)劣對錯,達成“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的效果。
這個過程調動了全員的高度專注力,正是場景時空下深度思考的寶貴時間節(jié)點,省去了引領者調控的精力,個體又可以從中窺探、領略優(yōu)秀發(fā)言者的思維模式,直達“提升核心素養(yǎng)——提高高階思維品質的黃金展示區(qū),使思維通過語言這一載體展現出來,給各層次思維能力的個體提供選擇效仿的目標,前一輪的發(fā)言點亮后一輪的發(fā)言的激情。
三、實踐探索及效果
本研究將文獻、觀察、訪談和個案研究等融合使用,分別在G、H、P、S四所不同校情的學校實踐探索,深入感受這種評價激活團隊的魅力。
(一)在教學水平較高的A區(qū)域,運用此評價激活G、H兩校學生團隊的案例及成效
筆者在A區(qū)域先后接手綜合水平薄弱的G、H兩校,學生學業(yè)水平位居37所小學的末尾。經過致細的觀察、分析比對發(fā)現G校1至6年級語、數、英三科共32個科班,參與A鎮(zhèn)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改卷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達鎮(zhèn)平均分的只有12個班科(31.3%),各科學困生占23%至40%。根據梳理文獻資料結合實情,確定在課堂教學實施這種登門檻低評價的課堂組織管理法,激活學生原本的求知欲,滾動式評價養(yǎng)成學生的習慣和思維發(fā)展,均一年初見成效,第二年起學生團隊的學業(yè)成績逆轉至區(qū)域37所小學的前列三。雖然H學校學生人數翻了兩倍多,推廣此評價改革,學業(yè)成績同樣逆轉至區(qū)域37所小學的前九,此減負增效的評價模式使兩校師生、家長團隊受益。
(二)在S小學激活學生團隊的案例及實效
這種評價模式僅僅適合薄弱團隊嗎?S小學在B區(qū)域內辦學規(guī)模和綜合實力均位于前列,筆者首先在502班、504班的作文課堂采用這種競賽評價方式。按8個單元的作文確定好8 個競賽隊:根據綜合測試的學生作文水平,從高到低把全班學生依照“S”型排列分成 A、 B、C、D、E、F、G、H等程度級,程度級的安排要避免對后進生的歧視,順數第一的程度級安排為A級,倒數第一的程度級安排為B級;順仿次類推。每級N個人,每隊須含不同程度級學生各1名。課堂教學流程按6(講解)5(擬題列綱)3(30分鐘鋪寫)2(20分鐘當堂點評)1(10分鐘書面點評及1分鐘的反思)的時間分配好學習任務(不同的團隊競賽時間根據內容目標而靈活設計),從態(tài)度和外在精神狀態(tài)這種低階要求開始評比,當堂評出并宣布3個火箭隊和一個蝸牛隊,蝸牛隊每人寫100字說明書?;鸺犻L當場說獲獎收獲,蝸牛隊長總結教訓, 推動下次課堂質量的提高。
例如,在五年級第二單元 《“漫畫”我的老師》,三個隊的A級同時報自己擬好的題目,A1《我的老師》,A2《我喜歡的“恐龍”老師》,A3《風趣幽默的語文老師》,學生一聽,就可以鑒別哪個同學的題目擬定合題意且有新意,A2得10分,A3得9分,A1得8分,其余三個隊的學生對照單元習作要求,每人點評一個同學得分的原因,教師則對評價的同學評出三個檔次的分,如此滾動評價驅動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活力。
在六年級的教學監(jiān)測顯示:原來502班在B區(qū)域統(tǒng)一的的教學監(jiān)測,該班語數英三科與倒數第二的班比較,落后10幾分平均分,504班一直是年級科科優(yōu)秀的領頭羊。一年之后的檢測數據顯示:一是如圖2所示,602班作文得分躍居到年級的第二名,向原本就優(yōu)秀的604班的作文靠攏;二是下圖3是作文低鎮(zhèn)平均分人數最少的是602及604班,也說明登門檻效應評價的確有保底和不封頂的功能;三是整個備課組5個班的語文成績進入B區(qū)域40所小學的前五。結論:讓大家看到了這種看似低起點的“登門檻”效應評價可補短板,優(yōu)者更優(yōu)的意外驚喜,也催生了優(yōu)秀備課組的合作共生。
(三)“登門檻”效應的評價機制優(yōu)化P、S兩校教師團隊的實踐及成效
“登門檻”效應的評價機制能營造出友好的氣氛,利于個體成員沉浸在當下要完善的事件之中,無暇去揣度、防范和遏制同伴超越自己。
“登門檻”效應的評價使優(yōu)者更強。例如,在A區(qū)域的強校P,筆者指導德育隊伍深入研究“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級精細化管理模式,每隊均有各年級的一名班主任組成6個競賽隊,從開始認識精細化、操作和處理生成的班級管理開始設計系列層次的研討,級長和德育主任退居幕后,由每隊一個年輕的班主任做好隊的組織服務工作,每次研討都是干貨PK,一次能領略不同年級學生在精細化管理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比同級研討有闊度的啟發(fā)。僅進行一年多的德育校本研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效同樣顯著,這種評價促進了班主任團隊成長的模式,被A區(qū)域全鎮(zhèn)展示和推廣。
2020年,這種評價模式推動下,在S校從青藍結對、備課組團隊、全校教師混科組合團隊開始實踐。將教師按照不同學科分成8個隊,每隊確定一個服務員,每個隊保證都有不同學科的成員,打破平時工作繁忙,跨學科之間少有交流的局面。從守時出席、風采展示、隊內分享、亮點分享、感受分享、總結收獲等環(huán)節(jié)開展活動,每個環(huán)節(jié)采用10、9、8的滾動評比記分制。再次證明這種評價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校本培訓模式(專家在上面講,難以避免教師在下面玩手機,或者想自己的事)。因為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解決問題的特定時空,稍有分神,則蝸牛纏身。此模式從橫向和縱向之間形成交織點,共同的聚焦促進了教師之間的深度交流,汲取他人的經驗于無形之中。這種模式的魅力吸引了B區(qū)域更強的中心小學主動結成校際教研聯盟,從課堂到校本研修都嘗試“登門檻”效應評價模式,深受師生的喜愛。
(四)家校真誠攜手優(yōu)化育人成效
調動多種資源,家長團隊真誠攜手是提高育人成效的必要條件。讓家長從被動配合到主動合作,利用分隊分層競賽點亮家長合作的行動,如每月1到10號安排每個程度級第一名的家長,在Q群與全國各地的家長一起分享育兒經驗,激發(fā)了家長的好奇心,促進了家長思考的廣度,領會“他山之石如何攻玉”的經驗,達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的效果。
四、反思與展望
教育評價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實踐性的難題。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逼鋵?,評價者為團隊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促進成員之間的協作而非授受來獲取知識和優(yōu)化經驗,實現真正的深度學習,是“登門檻”心理效應評價帶來的驚喜。
筆者一直執(zhí)著地以“登門檻”效應評價推動學生、教師及家長三個層面的團隊心理系統(tǒng)的實踐,個體融入團隊當下研修任務,容易達成目標的低起點評價,營造出共生、共創(chuàng)、互學、互享、安全的溫暖氛圍。因為個體得分歸團隊所有,強化團隊需要個體的貢獻,弱化個人英雄主義。低起點的“登門檻”評價不是無能之下的選擇,而是開發(fā)無限空間和創(chuàng)想的進階評價模式的鋪墊。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點亮心性、修煉德性乃行穩(wěn)致遠的根基,學校教育的評價導向價值,更應當從競爭轉向合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參考文獻:
[1]宋明珠.“登門檻效應”在初中英語學困生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20(23):123-124.
[2]楊雯.“登門檻”效應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動力機制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1):24-25.
[3]金捷.學生苦作舟 教師樂為港——論羅森塔爾效應與木桶效應及登門檻效應的組合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6):115-116.
[4]成大勢.登門檻效應[J].決策,2015(1):37.
[5]張淑華.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2(16):159.
[6]丁文健.“登門檻”效應在語文個性化閱讀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上),2011(12):45.
[7]趙曉亮.登門檻效應帶來的啟示——淺談心理效應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2):56.
[8]趙曉亮.登門檻效應帶來的啟示——淺談心理效應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7):56.
[9]林大木.“登門檻效應”與后進生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6(7):33.
[10]高傳智.登門檻效應與目標分解法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教育信息,2005(7):53.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