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 汪亮 封靜
摘要:高校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發(fā),危害嚴重,屢屢突破校園安全的保護網,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被騙,甚至其家庭被詐騙團伙掏空。這類事件的發(fā)生,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安全問題,危及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如何有效的預防電信網絡詐騙,逐步實現校園零詐騙的目標,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已成為目前各大高校和地區(qū)民警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電信網絡詐騙預防教育不能只是“觀摩式”和“收聽式”,必須著眼實效,狠抓電信網絡詐騙教育的“痛點”,采用合適的方法傳導“疼痛感”給學生。
關鍵詞:高校;電信詐騙;網絡詐騙;宣傳教育
基金項目:2019年湖北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一般項目成果“高校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建設”(2019X GJPF3025)
據相關資料顯示,近十年來,我國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 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詐騙案件59萬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經濟損失222億元。2013年至2016年,全國共發(fā)生被騙千萬元以上的電信詐騙案件94起,百萬元以上的案件2085起[1]。近幾年關于電信詐騙的案例在互聯網上屢見不鮮,其中涉及大學生的更是不勝枚舉,以湖北省武漢市某高校為例,據統計(表1),近五年(2014年—2018年)該高校校園內發(fā)生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126起,總計涉案人數131人,總計涉案金額達1086535.74元。案件發(fā)生數量和涉案人數逐年呈遞增態(tài)勢(圖5),電信網絡詐騙預防教育形勢依然嚴峻,高校須重新審視,拿出更為有效的預防教育方案,遏制電信網絡詐騙勢頭。國內研究者多從法學、犯罪學、社會治理等學科和視角出發(fā),就電信詐騙犯罪的刑事預防、社區(qū)預防、心理預防、綜合預防等問題進行理論分析[2][3][4][5],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本項目依據武漢某高校近五年詐騙數據的分析與探討提出了全新的問題解決方案。
一、高校電信網絡詐騙數據統計與分析
據統計(表1),近五年來,該高校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量每年快速增長:2018年藏龍島派出所共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53起,較2017年同比上升51.43%;2017年較2016年同比增長84.21%,造成經濟損失276348.94元。五年間該高校校園內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共126起,涉案大學生人數累計131人,五年累計財務損失高達1086535.74元。另外通過對所在轄區(qū)民警進行訪談,了解到還存在20%- 30%的隱案(源于未報警學生)??梢姡咝k娦啪W絡詐騙涉案大學生之多,涉案金額之大。
注:2014年派出所沒有安裝110報警輔助系統,記錄在案的僅有1起。
為構建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工作室提供有效方案,本項目研究了高校學生遭遇電信網絡詐騙的基本規(guī)律,對遭遇電信網絡詐騙的學生分年級進行了統計(表2、圖1),發(fā)現大一和大四年級學生遭遇電信網絡詐騙的數量相對其他年級較多,其中大一學生最多,依次是大四年級,大二年級。對此,本項目對派出所民警進行了訪談,民警反饋大一年級學生剛入校,防范意識不強,極易受騙;另外大四年級的畢業(yè)生正面臨就業(yè)壓力,且尚未具備較強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也極易受騙。
本項目對電信網絡詐騙的季節(jié)分布進行了調研,了解了高校電信網絡詐騙的時間分布,發(fā)現高校電信網絡詐騙的季節(jié)性變化明顯,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多發(fā)在秋冬兩季,即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學期。值得強調的是從2014年至2018年五年的詐騙季節(jié)性變化來看,無論是春夏兩季還是秋冬兩季,每年依然呈遞增的趨勢。由此可見高校電信網絡詐騙的預防工作極其嚴峻,預防的重點時間應放在秋冬兩季。
本項目對男女生詐騙案件發(fā)生數量進行了統計,了解了性別因素的在詐騙案件中的占比(圖3),發(fā)現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呈性別化特征明顯,女性受騙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2018年男性遇電信網絡詐騙人數較2015年增加近2倍,而女性遭遇電信網絡詐騙人數增加超過3倍。在預防電信網絡詐騙方面,應更加側重女性的防騙安全教育。
為了解該高校2014- 2018年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財物損失、涉案人數總體趨勢分布情況,本項目對數據進行了整理(圖4),發(fā)現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數和涉案人數逐年遞增趨勢明顯,并且涉案人數隨著案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財物損失因每筆案件涉案金額的不同呈上下波動的形式,但近五年的總體財物損失始終在30萬元上下波動,且有穩(wěn)步上升的態(tài)勢。由此可知,每年涉案金額居高不下,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的工作重心應在于遏制案件的發(fā)生率和降低的案件的涉案人數上,如果能夠實現這兩項指標的減少,才足以證明宣傳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二、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心理環(huán)境分析
為了詳細的了解受騙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對構建預防詐騙宣傳教育平臺提供合適的方案,本項目走訪了所在轄區(qū)派出所,對30名受騙者筆錄進行的研究,發(fā)現受騙者在面對詐騙團伙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tài)和應激表現較為相似,部分表現出害怕,驚慌,不知所措,急需獲得他人幫助的不良情緒狀態(tài)。另一部分則是因預期價值的期待表現出對詐騙團伙或者詐騙信息的完全信任。正是基于對需求的滿足和價值的期待,個體的決策和判斷更傾向于冒險,從而對詐騙者產生信任[6]。
大學生群體通常一般信任水平較高。一般信任水平即信任傾向,是指個體在對他人沒有任何已知信息的情況下所固有的信任水平[7]。在訪談中發(fā)現有較多受騙者對詐騙團伙表現出全完信任,并希望詐騙分子幫其解決問題;有受騙者表示按照詐騙團伙的要求操作是在確保自己的賬戶或人身安全。對于網絡交往情境的研究證實,個體信任傾向的水平越高,則越容易形成對他人和團體的信任[8]。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驅使下,受騙者往往有意或無意忽略對信息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衡量,更傾向于快速做出決策和判斷,從而導致了決策判斷的偏差[9]。
另一方面在面對詐騙信息或者詐騙團伙時,學生極易產生不良情緒,情緒對決策和判斷有顯著影響。例如,有關焦慮的研究發(fā)現,人們對危險情境的情緒反應經常偏離認知評估,且此種情況下情緒反應的作用往往處于主導地位,從而使得行為表現偏離常規(guī)[10]。由于大學生群體的情緒應急處理能力不足,面對詐騙產生的不良情緒使得學生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處于不良情緒下更容易受騙,導致大學生受騙的案例屢次出現。
研究發(fā)現,從特點來看,電信詐騙是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實施的詐騙行為,具有遠距離、與受害人非接觸的特征,其手段更加隱蔽、更加多樣化,并呈現由“撒網式”到“精準化”的演變趨勢[11][12]。本項目認為,只有讓大學生真實充分的接觸和身臨其境的感受詐騙環(huán)節(jié)的全過程,鍛煉學生的情緒控制力,調整其一般信任水平,逐漸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才能取得有效的預防效果,才能逐步實現零詐騙的目標,保障高校大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受侵犯。
三、高校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可行性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對電信網絡詐騙的工作布置與實施辦法,本項目對該高校校內預防電信網絡詐騙的宣傳教育方式方法上進行了調研。發(fā)現目前校內通常借用如下措施對大學生給予預防教育:主題班會、主題團會、晚點評宣講、防騙視頻播放、網絡安全知識競賽、微信公眾號推文、情景劇展示、海報橫幅警示語展示、民警案例講座總計9類方式。這些是目前各大高校正在實施和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具有普遍性,對預防電信網絡詐騙有著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學生的警覺。但是若想達到有效的預防,明顯不夠。
近五年的詐騙數據顯示,每年的案件數量和涉案人數每年都在遞增,可見高校并沒有做到有效預防。因為更多的學生接受教育或講座的過程是一個被動的灌輸,學生聽不聽取或者是否認真聽取,取決于學生本人對此項事務的態(tài)度,也就是其重要程度。即使是認真聽取的學生,學生在真實地面對詐騙團伙時的反應又會怎樣?是否能夠按照本項目的預防教育方式來應對?這都是高校工作者們應該思考的問題。高校安全教育,責任重大,任重道遠,常規(guī)的方法已很難引起學生內心的觸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遭遇安全問題”,從“遭遇安全問題”的經歷中得到成長。高校電信網絡詐騙的預防工作是校園安全的防護網,運用切合實際、行之有效地方法維護大學生群體的人身財產安全是廣大高校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為了探討高校建立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可行性的問題,本項目調研走訪了該高校所在轄區(qū)派出所民警,對30位基層民警和1位副所長進行了實地訪談,探討構建電信網絡詐騙模擬工作室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問題,以及今后的重點難點問題。派出所民警均表示在高校建立一個警校聯動的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用以專門對學生實施預防性的“模擬詐騙”,讓學生感受詐騙環(huán)節(jié)的全過程,以達到預防詐騙的目的,這一方案是可行的。并稱高校建立一個警校聯動的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并不違法,可將此平臺作為警方的“預防詐騙宣傳試點”來實施這個項目。
在問及派出所是否可以提供技術指導,派出所明確表示,可以在詐騙方案和實施技巧上提供指導或者培訓。在問及實施這個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以及工作的難點問題時,民警普遍反映真實模擬詐騙的各種方式和詐騙的套路是工作的重難點問題,需要民警提供幫助才能實現真實化模擬。警方建議實施這一方案,參與實際工作的人選,應由公安機關、高校保衛(wèi)處、輔導員和學生黨員這四類人組成。可見,高校建立警校聯動式的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這一方案是可行的,具備可操作性,且是合法的。
四、高校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完整模型構建
為構建真實的電信網絡詐騙情景模擬,探究電信詐騙類型、網絡詐騙類型、詐騙實施渠道、作案者活躍時間、創(chuàng)設的情景以及季節(jié)性變化等特點,本項目走訪了該高校所在轄區(qū)派出所,對歷年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進行了情景分析。
從電信網路詐騙類型來看,犯罪分子會假借不同的身份,冒充各類人員營造詐騙場景。犯罪分子往往通過各類偽造身份證明來進行連環(huán)欺騙,加上“違法、洗錢、販毒”等說辭,容易使大學生造成恐慌心理從而降低防御洞察。從網絡詐騙類型來看,淘寶退貨、淘寶刷單、代付機票、釣魚鏈接點擊、網絡非法貸款已然成為高校高發(fā)網絡詐騙類型。從詐騙實施渠道方面來看,電話詐騙日常發(fā)生率占比超過五成,詐騙分子常偽裝為銀行客服、公檢法等國家工作人員、熟人、領導等,設置精準場景,實施詐騙。從作案者活躍時間來看,電話詐騙多周末,網絡詐騙多工作日。由此可見,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呈現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手段翻新,場景多變。本項目可以根據電信網絡詐騙的各種形態(tài)來創(chuàng)設電信網絡詐騙模擬工作室,建立警校聯動式的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工作室。
從電信網絡詐騙特點可以看出,電信網絡詐騙往往是騙子利用各種用戶信息,利用人們的防范意識不高,創(chuàng)設相關的詐騙場景。因此,在詐騙內容設計(創(chuàng)設相關的詐騙場景)上,本項目可依據高校電信網絡詐騙方式不斷更新、技術手段突出、場景設計變化多樣、人性弱點的研究分析以及受騙者心理活動等特點,設計各種電信網絡詐騙虛擬場景,實施預防性模擬詐騙。
在實施詐騙時間節(jié)點的控制上,本項目可重點在秋冬兩季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頻次;根據電信網絡詐騙時間節(jié)點不同的特點,本項目可以在周末實施電話模擬詐騙,在工作日實施網絡模擬詐騙。
在實施詐騙的重點人群上,本項目可重點對大一年級和大四年級實施模擬電信網絡詐騙;對女性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頻次要高于男性,因為高校中女性群體是電信網絡詐騙的重災區(qū)。
在工作室人員結構組織上,本項目可以組建一個由派出所民警、保衛(wèi)處工作人員、輔導員和學生黨員(骨干學生干部)組成的預防詐騙工作室,安排保衛(wèi)處工作人員、輔導員、學生黨員或骨干學生干部扮演不同角色,進行實戰(zhàn)性的詐騙模擬演練和實操。同時,配備專門的網絡技術教師或社區(qū)派出所管理詐騙案件的民警做操作指導,合法使用詐騙模擬設備。具體人員結構示意圖(5)如下:
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試點的構建,是應對日益復雜社會環(huán)境,更為嚴峻的校園安全問題所采用的新的方式方法。高校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工作室完整模型構建,關鍵應體現在創(chuàng)設相關的詐騙場景上、實施詐騙時間節(jié)點的控制上、工作室人員結構的組織上、實施詐騙的重點人群上,這四類環(huán)節(jié)。高校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完整模型構建如圖6。
五、研究結論
在高校建立警校聯動的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平臺,成立一個比較完善的,預防詐騙的教育工作室,對全校各年級大學生分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段,運用不同事件,創(chuàng)設不同場景實施模擬詐騙,促使學生在接觸“模擬詐騙”的過程中形成“抗體”,達到永久預防的效果。經過實地調研與分析,這一方案是可行的、合法的且具備可操作性,需要的是高校工作者和警方的緊密配合、聯合行動,共同組建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試點。此平臺的創(chuàng)建將能夠讓大學生身臨其境的接觸和感受詐騙環(huán)節(jié)的每一個細節(jié),熟知詐騙團伙的套路,理智冷靜應對,幫助大學生增強防騙意識,實現自我抵御,避免遭受財物損失和心理創(chuàng)傷。在高校建立預防電信網絡詐騙宣傳教育試點,是警校聯合、群防群策的智慧展現,是社區(qū)民警的職責所在,也是高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更是高校以生為本,服務學生的重要體現。此項措施的實踐與落實必將成為揮向詐騙分子的有力一拳。
參考文獻:
[1]鄭良,劉良恒,葉前.1- 7月電信詐騙案35.5萬件,損失114.2億[DB/OL]-09- 14/2020- 05- 28.
[2]陳欣芳.電信詐騙犯罪的構成特征及刑事預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90- 92.
[3]李若菊,王會玲.論電信詐騙的社區(qū)預防[J].政法學刊,2010,(5):47- 51.
[4]郭運鴻.電信詐騙犯罪的心理預防[J].法制與社會,2016,(19):70-71.
[5]周一鳴,沙貴君.電信詐騙犯罪的綜合預防[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7,(4):122- 125.
[6]姜立利.期望價值理論的研究進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2):33- 35.
[7] Peter Thisted Dinesen. Does Generalized(Dis)Trust Travel?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Destination- Country Environment on Trust of Immigrants [J].Political Psychology,2012,33(4):495- 511.
[8] Teo T S H,Liu J. Consumer trust in e- commerce in the United States,Singapore and China[J].Omega,2007,35(1):22- 38.
[9]趙雷,黃雪梅,陳紅敏.電信詐騙中青年受騙者的信任形成及其心理—基于9名90后電信詐騙受騙者的質性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03/2020.
[10]莊錦英.情緒與決策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3,(4):423-431.
[11]蔣麗.電信詐騙犯罪防控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
[12]牛宗嶺.電信詐騙問題的成因分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6,(6):33-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