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爽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海淀區(qū) 100048)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1],其中蘊含著許多珍貴的教育資源。把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借助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時代特色,彰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鮮明的價值導向,從而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2],要求全社會自覺踐行并大力弘揚以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家精神。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時再次強調[3],科學家要主動肩負歷史使命,培育和弘揚科學家精神?;诖耍谛聲r代、新階段做好高校育人工作,把科學家精神落實到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成為當前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課題。
科學家精神是充分彰顯科學家優(yōu)秀品質的文化集合體,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意義,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育人優(yōu)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課程。在育人體系中,科學家精神所包含的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等精神,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首先,科學家精神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資源。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4]。蘊含于科學家精神之中的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精神,充分詮釋了歷代科學家融入血脈、滲入靈魂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學術道德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由此可見,科學家精神與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統(tǒng)一、高度契合。其次,科學家精神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方法資源,這主要表現(xiàn)為將體現(xiàn)科學家精神的“活理論”“活教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老方法、好方法有機結合。榜樣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教學方法,將育人楷模事跡和精神切實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立足教育實踐,從而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科學家精神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環(huán)境資源,這主要表現(xiàn)為依托科學家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營造的良好教育氛圍。從橫向來看,科學家精神涵蓋的教育內容非常廣泛,所產(chǎn)生的教育效果都將潤物無聲地呈現(xiàn)出來;從縱向來看,它貫穿于整個新中國的發(fā)展史中,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助于在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學生中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激勵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5]。高校是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搖籃,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尤其需要科學家精神的引領。首先,科學家精神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內容。傳統(tǒng)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為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認同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新時代,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還理應包括學術道德、學術規(guī)范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一方面,由于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學術界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風氣,學術浮躁、學術失范、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現(xiàn)象時有出現(xiàn),學術環(huán)境功利性凸顯,將學術道德、學術規(guī)范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創(chuàng)新對于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重要性,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關口和國家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為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其次,科學家精神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任務??茖W家精神的提出與弘揚,是與我國當前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面臨的困境相聯(lián)系的。依靠土地、資源等要素來發(fā)展經(jīng)濟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的優(yōu)勢,要打通科技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通道,必須從依靠資源轉變?yōu)閯?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當前,我國的創(chuàng)新動力還不足,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急需培養(yǎng)一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為我們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指明了方向。
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20世紀70多年來,我國科學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充分展示了“愛國報國強國”的高尚情懷,客觀反映了我國科學家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首先,科學家精神彰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的鮮亮底色?!翱茖W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以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統(tǒng)一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奮斗目標之中,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引導。其次,科學家精神彰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礪志鑄魂的使命擔當。育人之本,在于礪志鑄魂,科學家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科學家們潛心科學、崇尚真理、錘煉意志、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秀品質,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進一步夯實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激勵當代大學生久久為功、善作善成。最后,科學家精神彰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其中“‘立德’是立社會主義之德,‘樹人’是樹社會主義之人”[6]。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要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在高校培育和弘揚科學家精神。使培養(yǎng)出來的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這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
創(chuàng)新的時代要講科學精神,更要弘揚科學家精神。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向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窗口,是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如何在準確把握科學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廣大青年學生接受科學家精神的熏陶,進而使其充分融入青年學生的血脈里,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即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科學的教育模式、有效的教育載體、開放的教育平臺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中共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各地相關的研究工作也逐漸增多。當前,一批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中心已經(jīng)初步建立并運行,期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要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研究之中,需要整合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統(tǒng)籌規(guī)劃、科學申報,建設一批推動兩者融合發(fā)展的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的科學家精神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科學家精神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中的地位。第二,利用各方面資源,為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常規(guī)化的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即,一方面,在充分挖掘科學家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聯(lián)系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出能夠實現(xiàn)兩者融合發(fā)展的課題項目,并將之列入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以及校級社科基金項目的選題中,以課題立項的方式促進各專家學者、研究員、高校教師等社會各界人員對科學家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研究熱情;另一方面,由高校及相關行政學院或研究院牽頭,舉辦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高端論壇,以文會友,鼓勵學界踴躍參與,并使之制度化、常態(tài)化。第三,相關教育管理研究部門要從實際出發(fā),在多方權衡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科學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既要有課題申報的評審體系,又要有立項之后的考核體系,切實發(fā)揮考核評價體系對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導和管理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7]。對此,各高校要充分發(fā)揮各學科課堂教學在育人主渠道中的作用,結合學科史,深入挖掘本學科領域中杰出科學家的事跡及其精神,通過課程思政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各門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高??梢允褂靡韵聝煞N方式:第一,各高校各學院要全面落實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結合課程特點,深入挖掘杰出科學家及本校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通過向歷史挖掘素材、向時代挖掘素材、向身邊的人物挖掘素材,建好科學家精神相關的素材庫和案例庫,補充完善現(xiàn)有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形成一體化的授課方案。第二,高校各學院可以結合日常實際教學工作,創(chuàng)造出能夠實現(xiàn)科學家精神與課堂理論教學知識點充分融合的案例教學模式。這就要求各專業(yè)課教師充分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具體內涵和實質,增強將科學家精神與學科課程融合起來的調控能力,真正將科學家精神打造成各學科教學的有效輸入內容,促進大學生在對本專業(yè)理論知識完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感悟科學家精神的獨特魅力和教育價值,從而充分發(fā)揮科學家精神的育人作用。
校園文化是以學校精神為核心的一種群體文化,它凝聚著全體師生的精神追求。高校要承擔起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使命,以建設校園文化為重要著力點,把科學家精神主題教育融入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首先,高校要下功夫完善硬件、軟件設施,加大對科學家精神的宣傳力度。完善的硬件、軟件設施能給學生帶來諸多便利,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在硬件設施方面,學校圖書館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要不斷豐富圖書的種類,增加一批與科學家精神相關的書籍,同時提升學生使用文獻資源的能力;在軟件設施方面,各高??梢詫⒈拘E囵B(yǎng)出來的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的簡介做成展板,供學生觀看和學習;各學院也可以根據(jù)本學院的專業(yè)特色,增設文化宣傳專欄、文化長廊、文化景觀等,讓科學家精神的教育內容舉目可見、觸手可及、投足可行。其次,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開展關于科學家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學術講座。如,一些有條件的高??煞e極邀請一批老一輩科學家及青年科學家來校開展以“科學家精神”為主題的講座活動,讓學生在深刻了解今天的科技成就來之不易以及科技對國家發(fā)展重大作用的基礎上,更加堅定科技強國的理想信念,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堅守初心、迎難而上,以“功成不必在我,擔當一定有我”的胸懷為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xù)奮斗。最后,高??梢浴叭珖萍脊ぷ髡呷铡钡染哂屑o念意義的節(jié)日為契機,通過組織學生觀看關于凸顯科學家精神的電影劇作等方式,引導、鼓勵大學生在校園中開展主題征文、歌唱比賽等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讓學生從這些精彩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端正態(tài)度、啟迪思想、引領風尚。
隨著電腦及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網(wǎng)絡已然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科學家精神融入校園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礎。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以校園網(wǎng)絡媒體為平臺,促進科學家精神在大學生中的廣泛傳播,高??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手:第一,在校園網(wǎng)絡平臺上構建宣傳科學家精神的專題網(wǎng)站。各高??梢栽谄渚W(wǎng)站上增設與科學家精神相關的精品專欄,講述好科技工作者科技報國的動人故事。如:諾貝爾獎科學家的人物故事、我國著名科學家的人生傳奇、本校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等,將本??茖W家的先進事跡設置成固定欄目。另外,也可以“最美科技工作者”“時代楷?!币约盎鶎右痪€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事跡等為著眼點,開辟專題論壇,吸引學生進行互動,讓大學生在日常瀏覽學校網(wǎng)站時也能受到科學家精神的熏染,促使其在掌握科學家精神精髓的基礎上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求實品格,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根據(jù)時代特征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起一系列網(wǎng)絡宣傳平臺,以便有利于“科學家精神”在校園中的傳播。學校相關部門要充分運用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到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公眾平臺,以網(wǎng)絡推文或短視頻的方式建立起科學家精神宣傳陣地,從而促使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加深對科學家的認識和了解,感受科學家精神的無私和偉大,在此基礎上激勵自己主動擔起時代重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8],“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8]。廣大高校教師是科技工作的主力軍,其授課能力和自身素養(yǎng)必然深刻影響著學生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只有在教師的思想中埋下“科學家精神”的種子,才能給予大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鑒于此,高校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高校應把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支撐點,著眼于提升教師的思想意識,使廣大教師能夠正確認識“科學家精神”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盡管每一位教師,無論是從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工程技術學科的教師,一定程度上都經(jīng)過了較為系統(tǒng)的科學訓練并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精神,但在后期的工作學習中,高校依然要對其開展關于科學家精神的主題教育培訓。在廣大教師充分理解科學家精神內涵、實質及其表現(xiàn)的基礎上,督促他們用心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將這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活教材”融入到課堂教學和課下活動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轉化為實際行動。第二,高校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和師德修養(yǎng)。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9]。作為教師,如果僅有美好的愿望而沒有推動學生前進的修養(yǎng),“科學家精神”教育就會落空。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一方面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學術上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知識含量,增強師德師風的修養(yǎng),拒絕“圈子文化”,廉潔自律,形成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也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分層次、分時間地對學生開展“科學家精神”的教育實踐,甘做學生成長的“墊腳石”,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獲得感。除此之外,還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將思想的力量與人格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使自己成為“科學家精神”最忠實的傳承者和體現(xiàn)者,促進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樂其道,學其道”。
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也是實現(xiàn)科技強國的基本要求。高校作為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主戰(zhàn)場,理應不斷深化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準確把握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并切實從科學研究、課程思政、校園文化建設、網(wǎng)絡媒體、師德培育等方面,扎實做好科學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工作。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任課教師也要不斷探索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實踐中融入科學家精神的藝術,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學生解決好“科研為誰做、怎么做、做什么”的問題,積極投身到建設科技強國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