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兵
中建三局第一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00
目前道橋建設規(guī)模不斷增大,澆筑混凝土施工技術成為了當下的研究熱點,文獻[1]根據(jù)混凝土施工技術在道路橋梁工程施工中應用特點,研究施工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策略[1]。在城市化不斷發(fā)展下,道橋建設環(huán)境受到了很多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澆筑混凝土時,產生堵塞或是鼓包的情況,影響了道橋建設的質量。為此研究道橋建設中澆筑混凝土施工技術。
1.1 設定澆筑施工順序 根據(jù)道橋建設的施工標準,在設定澆筑施工順序時,將局部梁板作為澆筑的臨時支撐,在該臨時支撐的豎向位移監(jiān)測處設置相應的施工測點,將鋼筋整合處理為待澆筑的模型后,處理鋼筋間的連接界面,整理修復鋼筋構件后,立模處理待澆筑的構件。在立模處理過程中,控制剪力區(qū)的剪力墻平衡鋼筋與臨時板間的結構,在臨時剪切面與鋼筋的連接處設置3cm的厚泡沫板作為隔層,并在待澆筑構件和泡沫板間預留銷筋,并在預留銷筋的位置處使用水充分濕潤,以此來確保待澆筑構件的安全[2]。在去除待澆筑構件外部的混凝土時,澆筑自密實混凝土并進行養(yǎng)護,不斷重復上述鋼筋連接處理過程,形成一個澆筑施工順序。以上述設定的施工順序作為施工基礎,制定一個施工技術。
1.2 制定混凝土施工方法 在上述得到的施工順序控制下,定義待澆筑構件水濕潤的區(qū)域為清理置換區(qū)。使用鋼筋連接不同的清理置換區(qū),設置置換區(qū)內的鋼筋位置為固定位置,然后對該部分的鋼筋進行綁定,調整變形和損壞的鋼筋為加固層。將結構完好的鋼筋作為支撐層,待澆筑的模板搭建完畢后,采用高強灌漿料作為澆筑混凝土,控制攪拌過程中的用水量在170kg/m3左右,混凝土與澆筑構件間的坍落度數(shù)值在150mm之間,控制混凝土的水膠比在0.55左右,控制粉煤灰、渣礦粉以及凝膠的數(shù)值比在4:5:5左右,控制混凝土的拌合物泌水量小于9.5L/m3。澆筑混凝土配比完畢后,在待澆筑構件區(qū)域的側面設置一個2cm的澆筑喇叭口,保證澆筑構件時內外壓力相等[3],重復上述的澆筑過程后,當澆筑混凝土構件符合施工要求時,完成施工技術的制定。
2.1 實驗準備 為了驗證上述研究施工方法的有效性,使用實際施工時剩余的混凝土作為實驗原料,使用直徑為16mm的鋼筋作為混凝土澆筑的支撐結構,將使用的圓鋼筋頂部磨平后,將鋼筋進行焊接處理,形成一個混凝土可澆灌的構件,在上述施工順序下,分別使用文獻[1]中的施工方法以及文中設計的施工方法控制混凝土進行澆筑,在澆筑構件的垂直橋梁的軸線兩側埋入一個應變傳感器,在混凝土澆筑件的底部埋入一個應變傳感器,應變傳感器埋入位置如圖1所示。
在圖1所示傳感器的安置位置下,以應變傳感器測量得到的應力數(shù)值作為對比指標,對比兩種施工方法的性能。
2.2 結果及分析 基于上述實驗準備,設定應變傳感器的測量周期數(shù)值,以30min為一個測量時間間隔,最終兩種施工方法產生的應變力結果如表1所示。
圖1 應變傳感器安置位置
表1 兩種施工方法澆筑構件的應力數(shù)值
由表1測量得到的數(shù)值可知,在兩種施工方法的控制下,最終得到的混凝土澆筑件在不同的測量時間點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應力大小,文獻[1]中的施工方法得到的澆筑構件平均應力數(shù)值在0.46MPa左右,實際的應力數(shù)值較小,而文中設計施工方法得到的澆筑構件的平均應力數(shù)值在1.47MPa左右,與文獻[1]中的施工方法相比,文中施工方法澆筑得到的混凝土構件的應力數(shù)值較大。
混凝土施工技術是道橋建設工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文中研究的施工技術能夠改善文獻中施工技術混凝土構件應力數(shù)值過小的不足,為今后研究混凝土施工技術提供研究方向與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