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鳳儀 孫婷庭 劉書玉 趙振良 薛 原
(東北林業(yè)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哈爾濱,150040)
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作為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在多種因素引起的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可引發(fā)機體感染,更是導致動物腹瀉的眾多原因之一[1]。在大腸桿菌的強毒力菌株中,編碼irp1、irp2、fyuA、ybtA等多種毒力基因的耶爾森菌強毒力島(high island,HPI)和編碼eae等基因的致病性腸細胞脫落位點毒力島(locus of enterocyte effacement pathogenicity island,LEE)經常出現,這些強毒力菌株感染可引起狐(Vulpesvulpes)、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等毛皮動物死亡。此外,大腸桿菌黏附素的合成也與其致病性有密切聯系[1-4]。
本研究采用了PCR 技術[1]對東北地區(qū)貉養(yǎng)殖場的56株大腸桿菌進行了irp1、irp2、fyuA、ybtA、eae、iucD、fimH、stx1、stx2、iss10種毒力基因的檢測,以獲取各毒力基因存在頻率的大小,為之后大腸桿菌所致流行病的研究與防控提供數據支撐。
本實驗分離鑒定了東北地區(qū)3個貉養(yǎng)殖場的大腸桿菌菌株,共計56株。
瓊脂糖,10×Loading Buffer,DNTP,TaqDNA聚合酶,I型核酸染色劑,DL2000 DNA maker等均購自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按照參考文獻[1,5-6]設計引物序列iucD,irp2,fyuA,fimH,iss,stx1,ybtA,irp1,stx2,eae。
反應體系為18 μL去離子水,2.5 μL 10×Loading Buffer,2.0 μL DNTP,0.5 μL上下游引物,0.25 μLTaqDNA聚合酶,2 μL菌液。
表1 大腸桿菌毒力基因的引物Tab.1 Primers for E.coli virulence genes
對58株貉源大腸桿菌進行PCR檢測:共22株檢出iucD,陽性率為39.29%;21株檢出irp2,陽性率為37.50%;30株檢出fyuA,陽性率為53.57%;54株檢出fimH,陽性率為98.21%;3株檢出ybtA,陽性率為5.36%;其中,相關黏附基因iss,stx1,stx2,irp1在58株貉源大腸桿菌中均無檢出。
由表2可知,iucD、irp2、fyuA與irp2、fyuA、fimH、ybtA以及iucD、irp2、fyuA、fimH、ybtA分別同為陽性的菌株均有1株,分別占1.79%;irp2、fimH與fyuA、fimH同為陽性的菌株均有3株,占5.36%;iucD、irp2、fyuA、fimH分別同為陽性的菌株均有4株,占7.14%;iucD、fimH同為陽性的菌株有5株,占8.93%;iucD、fyuA、fimH同為陽性的菌株有6株,占10.71%;irp2、fyuA、fimH同為陽性的菌株有9株,分別占16.07%;未發(fā)現有同時攜帶5個以上毒力基因的菌株。
表2 毒力基因檢測結果統(tǒng)計Tab.2 Virulence gene test results statistic
大腸桿菌作為一種條件性致病菌,能夠引起人與動物的腸道性疾病,其致病性與黏附素、緊密素和腸毒素等多種毒力因子有關。
此次檢測中iucD、irp2、fyuA、ybtA基因由于地區(qū)的不同,檢出率也有較大差異。iucD基因在h地區(qū)共檢出10株,陽性率為33.33%,在G地區(qū)共檢出12株,陽性率為46.15%;irp2基因在h地區(qū)共檢出9株,陽性率為30%,在G地區(qū)共檢出12株,陽性率為46.15%;fyuA基因在h地區(qū)共檢出10株,陽性率為33.33%,在G地區(qū)共檢出20株,陽性率為76.92%;ybtA基因在h地區(qū)共檢出3株,陽性率為10%,在G區(qū)并未檢測出攜帶菌株,陽性率為0%。由此顯示,不同地區(qū)的不同動物甚至相同動物所攜帶的E.coli基因型有所差異[7]。且根據 Wang 等[8]的研究,大腸桿菌菌株的致病性與毒力相關基因的數量和組合模式密切相關,可以進一步研究。
耶爾森菌HPI最早發(fā)現于耶爾森菌屬(Yersinia),研究表明其在多種腸桿菌屬的細菌中均有存在,而且可以在耶爾森氏菌(Yersiniavanloghem)和E.coli之間水平傳播,與致病性E.coli的毒力進化密切相關,一些E.coli攜帶的irp2、fyuA序列與耶爾森氏菌的幾乎相同[9]。irp2與fyuA作HPI毒力島的主要組成成分,常作為基因檢測的標志性基因。在此次試驗中,這兩種基因的檢出率較高,然而根據Hu等[10]研究,攜帶fyuA基因無法保證HPI核心功能區(qū)的完整性,而完整的HPI毒力島核心功能區(qū)也并不保證功能性耶爾森菌素的合成[11]。fyuA基因作為HPI的核心基因之一,其編碼產物可以增強大腸桿菌對于鐵的攝取能力以及生物膜的形成,提高大腸桿菌在動物體內逃避免疫機能的能力。
Ⅰ型菌毛中fimH亞單位作為Ⅰ型菌毛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介導細菌黏附宿主細胞的同時,為進一步侵入機體創(chuàng)造條件。研究表明,fimH能夠與甘露糖結合發(fā)生凝集,但在D-甘露糖存在的情況下,該凝集性會被抑制。因此,表達Ⅰ型菌毛的細菌能夠黏附多種細胞,如上皮細胞、巨噬細胞、紅細胞等[12]。本次實驗結果顯示fimH的檢出率高達98.21%,同樣,在趙李祥[13]的研究中fimH檢出率也非常高,達到 90%以上。在鐘杏好等[14]的研究中,fimH檢出率也高達87.1%—91.3%,與本實驗結果一致,而fimH檢出率普遍很高,這是否說明這個基因比較穩(wěn)定,以及其在大腸桿菌的生存與定植過程中是否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否所有有定植能力的大腸桿菌都有這種毒力基因,種種問題還有待進一步驗證[1]。同時,此實驗中并未檢測出僅攜帶irp2、fyuA基因的菌株,但檢測出了fimH與irp2,fimH與fyuA;未檢測出iucD、eae基因的菌株,卻檢測出了fimH與iucD,fimH與eae;并未檢測出iucD、fyuA基因的菌株,反而檢測出了fimH與iucD,fimH與fyuA。這種現象是否出于偶然,是否說明了fimH存在著其他的功能還需進一步研究。
血清耐受基因(increased serum survival gene,iss)是決定APEC致病因素之一,iss基因存在于ColV質粒上,編碼的蛋白iss屬于外膜蛋白的一部分,與細菌抗補體作用有關,而補體抗性又與毒力高度相關,是重要的致病因素[15]。然而此次實驗中的檢出率為0%,與 Ewers 等[16]的 82.7%有出入,Bonnet 等[17]認為iss為禽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標志基因之一,而在本次實驗中iss毒力基因并未檢出,是否說明本次檢測的貉源大腸桿菌中不含有iss致病基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表明,大量的菌株可形成一個重要的毒力基因庫,在某些情況下,并與其他因素結合,可能會產生新的致病菌株[1,4,18]。定時對動物飼養(yǎng)場的大腸桿菌進行毒力基因檢測與分析有利于掌握疾病流行現狀,為疾病的防控與治療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