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德 朱 坤 黃鐘宣 姚文文 白雪梅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成都,610059)
19世紀80年代,法國傳教士達維德(David)[1]在巴黎自然博物館館刊上發(fā)表文章,自此拉開了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研究的序幕。人們對于大熊貓的研究多數(shù)停留在對大熊貓形態(tài)、生活習性的描述與記錄階段,一直到1946年大熊貓的內部生理構造特點進入了醫(yī)學研究者的視線,Mettler等[2-5]對因急性腸炎死亡的大熊貓尸體進行解剖,對大熊貓的大腦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由此掀起了未來10年里國內外學者對大熊貓腦構造的研究熱潮。1999年威廉泰勒(William W.Taylor)等[6]在生物保護學報發(fā)表了AFrameworkforEvaluatingtheEffectsofHumanFactorsonWildlifeHabitat:theCaseofGiantPandas評估人類因素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影響的框架:以大熊貓為例。在當今中國,野生大熊貓分布僅存于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著眼于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和野生瀕危物種的完整性,保護大熊貓及棲息地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作為大熊貓在地球上唯一的家園,中國自1983年成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以來,不斷完善和推進著大熊貓以及棲息地的保護措施[7]。1999—2003年,我國完成了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據(jù)統(tǒng)計我國成年大熊貓數(shù)量為1 596只。2015年2月國家林業(yè)局公布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2011—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達1 864只,圈養(yǎng)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達到375只[8-9]。相比于前3次調查,大熊貓數(shù)量正在以合理的種群結構穩(wěn)定增長。中國學者在林學、植物保護學科、環(huán)境科學與資源利用、生物保護等方向,對以往期刊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但是在大熊貓研究方面還未形成相對完善的文獻統(tǒng)計分析[10-15]。對近10年大熊貓相關文獻分類統(tǒng)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為后期大熊貓保護提供研究方向。
本文中的期刊文獻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計794篇、MEDLINE?計502篇、中國CNKI知識資源總庫計478篇、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計SM323篇、KCI-Korean Journal Database計4篇、SciELO Citation Index計3篇、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計1篇的文獻,在分析2010—2019年大熊貓相關文獻中高質量期刊,數(shù)據(jù)庫更新的時間至2020年1月1日。選取文章主要包括英文期刊與中文核心期刊:本文所統(tǒng)計國外期刊多達387種,期刊文獻總計達1 112篇;所統(tǒng)計的核心期刊192種,期刊文獻總計達478篇。這些期刊是該學術科學方面集中大量專業(yè)情況,質量較高,可以代表本學科的發(fā)展研究現(xiàn)狀和讀者閱讀量的專業(yè)期刊[16-17]。文獻選用高級檢索,使用大熊貓(giant panda)、大熊貓國家公園(giant panda national park)、大熊貓棲息地(giant panda habitat)等作為主題或關鍵詞進行檢索。文獻選用是世界相關知名學者所做研究并公開刊登的文章。
大熊貓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分布于動物學、生態(tài)學與環(huán)境保護類型的刊物中。近10年,世界上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巴西等國家發(fā)表國外期刊387種和國內期刊192種,其中國外有9個國家關于大熊貓的文章超過5篇以上的刊物共有33種(刊物種數(shù)排名:美國>英國>荷蘭>瑞士、捷克共和國>巴西、加拿大、肯尼亞、德國)。根據(jù)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到的文獻,排名前3的國外期刊分別是PLoSOne、BiologicalConservation、ScientificReports;國內期刊為四川動物、獸類學報、生態(tài)學報。從表1中明顯可以得出,大熊貓相關文獻統(tǒng)計中分布較為集中的有四川動物(95篇,約占5.97%)、PLoSOne(49篇,約占3.08%)、生態(tài)學報(49篇,約占3.08%)、中國獸醫(yī)科學(43篇,約占2.70%)、BiologicalConservation(30篇,約占1.89%)、ScientificReports(28篇,約占1.76%)、野生動物學報(28篇,約占1.76%)、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1篇,約占1.32%)、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篇,約占1.26%)、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17篇,約占1.07%)。
表1 大熊貓研究相關文獻分布刊物統(tǒng)計Tab.1 Statistics of distribution publication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giant panda research
從圖1統(tǒng)計可以看出,其中2017年發(fā)表關于大熊貓期刊文章總數(shù)最多,達186篇,約占11.70%。其次2019年數(shù)量文獻緊隨其后,發(fā)文篇數(shù)計182篇,約占11.45%。由此可見文獻量在2017—2019年達到近10年來期刊發(fā)表的峰值。中文文章在2013—2016年文獻數(shù)量明顯上升,2016—2019年大熊貓相關文獻的篇數(shù)有少量的下降。相對于2016年,大熊貓研究在近3年發(fā)展相對緩慢。英文文章在2010—2016年文獻數(shù)量穩(wěn)定每年100篇左右,而2017—2019年平均每年提升1/3。因此,文章總數(shù)量有所上升趨勢,大熊貓相關研究內容不斷完善,并且研究水平不斷提高。
按照不同的研究學科,將2010—2019年關于大熊貓的期刊文獻分類為35種,分別是生態(tài)學與環(huán)境科學(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生物學(biology)、動物學(zoology)、獸醫(yī)科學(veterinary science)、畜牧(raise livestock)、多學科科學(multidis ciplinary science)等學科,統(tǒng)計結果見表2。此類文獻發(fā)文量中生態(tài)學和環(huán)境科學的篇數(shù)是第1,計200篇,約占12.58%。其次是研究生物學的文獻篇幅排名第2,計171篇,約占10.75%。排名第3位是動物學的研究,計154篇,約占9.69%。位居第4是獸醫(yī)科學的文獻,共計145篇,約占9.12%。排名第5位的學科是畜牧的文獻,計140篇,約占8.81%。從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對于大熊貓個體研究相對較為完善,研究大熊貓生境質量和棲息地多樣性研究是目前熱門的話題之一。為今后研究大熊貓棲息地保護項目提供依據(jù)。從表中可以發(fā)現(xiàn)用遙感和光譜學知識研究大熊貓相關文獻明顯偏少,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表2 大熊貓相關文獻不同學科研究統(tǒng)計Tab.2 Research statistics of giant panda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subjects
目前,研究大熊貓的文獻可以根據(jù)不同研究方向大體分為6類:藝術與人文(art and humanities)、生命科學與生物醫(yī)學(life science and biomedicine)、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應用科學(applied science)、多學科科學(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其中,從表3中可得出當今研究最多的方向是生命科學與生物醫(yī)學,計1 422篇,約占89.43%。隨著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xiàn),大熊貓家園生存棲息地問題越來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2017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重點提出改革任務,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出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18]。其次,關于多學科科學研究文獻排名位居第2名,計323篇,約占20.31%。第3是自然科學方向的研究,計209篇,約占13.14%。第4是社會科學方向的研究,計40篇,約占2.52%。第5是應用科學方向的文獻,計21篇,約占1.32%。研究方向最少的是藝術與人文方向,計14篇,約占0.88%。不難看出當前生命科學與生物醫(yī)學的大熊貓研究是主流方向之一。
表3 文獻的研究方向的分類統(tǒng)計Tab.3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research directions of literature
從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2010—2019年1 590篇期刊文獻中,第一作者來源356所不同的科研研究單位。表4是文獻第一作者隸屬單位統(tǒng)計排名前19名的大學和研究單位。從中可以得到排名前6名的國內外研究單位分別是,國外第1名是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發(fā)文量33篇,約占2.08%。第2名是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發(fā)文量13篇,約占0.82%。第3名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發(fā)文量7篇,約占0.44%。第4名是Kobe University,發(fā)文量6篇,約占0.38%。第5名是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Zoo Atlanta和Smithsonian Museum,發(fā)文量都是5篇,約占0.31%。同時,國內第1名的是四川農業(yè)大學,發(fā)文量為190篇,約占11.95%。第2名是中國科學院,發(fā)文量為171篇,約占10.75%。第3名是西華師范大學,發(fā)文量為97篇,約占6.10%。第4名是四川大學,發(fā)文量為86篇,約占5.41%。第5名是北京林業(yè)大學,發(fā)文量為82篇,約占5.16%。第6名是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篇數(shù)為68篇,約占4.28%。因此,可以看出關于大熊貓研究單位主要集中于國內外高等院校,并且國內關于大熊貓保護研究院所分布不均衡,大熊貓研究方面人才主要集中于西南部。
表4 大熊貓相關文獻不同單位研究統(tǒng)計Tab.4 Research statistics of giant panda related literature units
續(xù)表4
文章作者來自全球43個國家,將1 590篇文獻的第一作者隸屬單位按照國家進行分類,取其超過10所不同單位的國家繪制圖2。來自中國的研究單位數(shù)高達194所,占56.1%;其次是英國的研究單位18所,占5.2%;美國的研究單位16所,占4.6%;印度的研究單位15所,占4.3%;澳大利亞的研究單位15所,占4.3%;西班牙的研究單位13所,占3.8%;德國的研究單位13所,占3.8%;日本的研究單位11所,占3.2%等。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加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研究和保護刻不容緩。
自從1972年美國尤金·加菲爾德博士首次推出期刊影響因子概念[19]。越來越多學者將期刊影響因子作為參考依據(jù),由此證明核心文獻被引用頻率高低。國外刊物中影像因子排名前3位分別是:EcologyandEvolution是15.236,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是12.113,AstrophysicalJournal是6.733。
本文中復合影響因子是指在中國知網中的文獻(包括期刊綜合、碩博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生態(tài)學報在2017—2018年內發(fā)表文獻被引用的總計次數(shù)除以這兩年內發(fā)表的可被引用文獻的總量,計3.763[20-21]。依次計算可得:論文發(fā)表文獻所屬排名前12的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中排名第1的是生態(tài)學報,為3.763;排名第2是生物多樣性,為2.613;位居第3的是獸類學報,為1.337。期刊復合影響因子的平均值是1.335,其中僅有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山地學報和科技導報的復合影響因子均大于1。
綜合影響因子計算是,在知網中2017—2018年搜集所有基礎研究、技術研究、技術開發(fā)類科技期刊、引證科技期刊的人文社會科學應用研究及工作研究期刊中,生態(tài)學報在這兩年刊登文獻被引用的總共次數(shù)除以在這兩年內刊登可以被引用刊物文獻的總量,計2.562[22-24]。從表5中,可以得出,在過去的兩年中綜合影響因子中,位居首位的是生態(tài)學報,計2.562;排位第2位的是生物多樣性,計1.806;排名第3位的是獸類學報,計1.079。統(tǒng)計12種核心期刊的平均綜合影響因子為0.95。超過平均值得刊物僅有3種,其分別為生態(tài)學報、生物多樣性、獸類學報。期刊影響因子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論文、期刊、學科等。通過分析可知大熊貓相關文獻研究期刊影響因子兩極分化較為明顯。
表5 大熊貓相關文獻排名前十二位的影響因子期刊Tab.5 Top 12 influential factors periodicals of giant panda related literature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提出目前用3S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將野生大熊貓生境研究達到新一級高度[25-29]。本文得出以下相關結論:第一,文獻研究集中于2017年達到最高值,近3年研究熱度較高。第二,大熊貓文章發(fā)表國內外刊物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前8種期刊(包括四川動物、獸類學報、PLoSOne、生態(tài)學報、中國獸醫(yī)科學、BiologicalConservation、ScientificReports、野生動物學報)占據(jù)近10年來總發(fā)文量的24.09%。第三,目前關于大熊貓研究文獻主要還是集中于生態(tài)學與環(huán)境科學,學者可以嘗試運用“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tǒng)和全球定位系統(tǒng))知識從生境保護的角度進行研究。第四,文獻中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生命科學與生物醫(yī)學,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增大,迫使大熊貓生境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有利于緩解研究大熊貓生存危機問題。第五,作者研究隸屬單位主要集中我國西南部,與野生大熊貓生存區(qū)域(四川、甘肅、陜西)相吻合。西南地區(qū)對大熊貓研究占有地理優(yōu)勢和人才優(yōu)勢。第六,運用當下較為流行期刊影響因子進行期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文獻發(fā)表水平相差較大。其中EcologyandEvolution影響因子值最高,值得學者來關注大熊貓相關文獻研究發(fā)展趨勢和研究現(xiàn)狀。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大熊貓文獻的整理和代表性文章的研究,由第三、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數(shù)據(jù)可知其數(shù)量持續(xù)增加,同時世界自然保護區(qū)聯(lián)盟(IUCN)將其從“瀕?!苯导墳椤耙孜!保糠謱W者認為該結果表明保護工作成效明顯。但是,這種觀點比較片面,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大熊貓面臨著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的影響,致使大熊貓及其生境仍然遭受著嚴峻的考驗。大熊貓在經歷著地震災害和恢復重建、道路交通建設、采礦、建立水電站等工程實施項目,導致生境破碎化有所增加,并且形成孤立小種群。大熊貓主食竹開花問題也是其生存的重要威脅因素,為解決此問題國家制定應急預案指揮部,專家小組進行調查評估。當?shù)鼐用竦姆拍?、砍伐、耕種、采藥、采筍、狩獵等干擾活動,致使大熊貓的生境范圍進一步減少。因此,對大熊貓的相關研究和保護工作仍然刻不容緩。許多文章研究方法較為單一,“3S”技術、紅外相機、樣方樣線等都是常用調查手段,但是調查結果不夠完善。本文提出先運用遙感技術和MaxEnt模型進行適宜性建模,預測出野生大熊貓活動范圍,再對預測區(qū)域進行安裝紅外相機和通過樣方樣線法進行實地調查,最后加上當?shù)鼐用竦脑L問調查,形成組合式研究方法并完善大熊貓調查研究機制。大熊貓研究方向表現(xiàn)出從簡單化到復合化,從基礎研究到高端科學的合理化發(fā)展趨勢。預計在今后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與大熊貓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人、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