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淑紅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p>
孔明放言:“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鄙砭勇≈校痔煜?。
那么,在沒有任何現(xiàn)代化傳播媒體的古代,他們何以及時、詳盡地了解天下大事、本埠新聞,從而站在了時代的最前沿?
原來,老子作過周朝的國家圖書管理員;孔明與徐庶、龐德公等過從甚密。
說到底,要想運籌斗室之中,放眼千里之外,離不開交流。
博覽群書,是交流;舌戰(zhàn)鴻儒是交流;對于當下的教師而言,最好的交流則是利用好信息技術。我的一堂《蘇幕遮》讓我對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有了一定的認識:現(xiàn)代化的課堂離不開信息技術, 它可以為語文課拓開更廣闊的空間。信息技術與課堂的結合又有個黃金分割點,務求得魚忘筌,妙合無垠才好!我的那節(jié)課花哨了,面兒窄了,學生參與少了,便流于“信息技術”秀了。
我的課前準備,分成三步。
一、構建“閱讀群”
學生根據(jù)各自興趣所在,自主分流,組建諸如“我讀《蘇幕遮》”“走近周邦彥”“詠荷詩文會”“我也秀才情”等學習群。推舉群主,定期組織研討。
二、“群內”交流
閱讀者各自的經(jīng)歷、特質,注定了他們展現(xiàn)出來的東西會各具千秋。因為不同,所以爭鳴;因為爭鳴,所以更新、更透。群主根據(jù)大家參與的程度,給麾下的閱讀者加分。
研討結束,大家各自自我完善、交流展示。同一群體的成員共同參與評分。群內排行,推出一定比例的優(yōu)勝者“升級”到以教師為“壇主”的“百家論壇”。
三、“壇主”監(jiān)管評價
作為“壇主”,教師負責監(jiān)管評價,為學生提供曬學問,被仰慕的平臺。大家“奇文共賞”。排出“鉆石”“寶石”“真金”“白銀”等不同級別。所屬組群的成員可據(jù)此得到相應加分,在班級活動中享有不同等次的優(yōu)先權。
至此, “語文課堂無邊界,‘群里壇外’皆‘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