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茂
設計之初,我希望通過整片3D彎板一體沖壓成型。椅背兩側向內包裹,后腿夾住兩片翹起的彎板,坐面覆蓋灰色皮料,從正面看去像一只小象,故名《小象椅》。
2016年,一個丹麥品牌委托我們用3D彎板來開發(fā)一款椅子,要求這把椅子要有工藝壁壘,不容易被仿冒。
在畫草圖的時候,我盡量把兩側往上翹,形成大幅度的曲面。而切開背板往后翹的點子也是為了讓這個椅子形成一個具有識別度的設計點。模型出來后發(fā)現,椅子的后腿可以夾住往后翹起的層壓板,增加了結構的穩(wěn)定受力,于是便保留了下來。從正面看去,兩邊呈包裹狀的木板、向后翹的形態(tài)、淺色的后腿像極了大象的模樣,就取名《小象椅》。
當被問及為什么指定用3D彎板技術作為技術壁壘,我的回答其實很簡單。工廠本身擅長制作3D彎板,希望能做一款代表工廠最尖端工藝的曲木工藝產品。3D彎板的技術壁壘主要有兩點,一是材料渠道商有嚴格的把控,原材料在購買上有一定難度;二是要想發(fā)揮出3D的特點,就必須制作新的模具,開發(fā)的成本較高。
作品的造型是根據結構出發(fā)推導出來的,不是為了擬生才做的造型,后來因為作品形似小象,才為其覆上了一層灰色的皮,使其更像大象的皮膚,也增加了坐感的舒適性。坐具本身是一件實用性的產品,它和藝術品有本質的區(qū)別。既然要滿足坐具的功能,那應該解決的就是坐面和靠背的需求,其他的造型應該是為這兩個功能服務的。除了造型和結構,還有設計理念的植入,材料工藝的進步也是推動設計前進的一部分。
如今,我的設計思路和10年前有了很大差別,10年前大量瀏覽前人的設計作品,希望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專業(yè)。但停留在圖片上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親自使用,才能具體地體會設計的細節(jié),包括比例、尺寸、工藝。我不斷地購買椅子,研究每一件產品的工藝。我相信,用實踐去反推設計,再用設計去凸顯工藝的方法將引領每一位設計師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