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敏
(內(nèi)蒙古滿洲里扎賚諾爾區(qū)人民醫(yī)院,內(nèi)蒙古 呼倫貝爾 012410)
冠心病是近年來臨床高發(fā)的心血管疾病,對于患者健康安全具有嚴重威脅,該疾病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死風險高等特點。許多患者在院內(nèi)治療期間在醫(yī)護人員的監(jiān)督下能夠確保良好的用藥依從性以及治療效果,然而出院之后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護理能力,使得用藥依從性逐步下降,進一步影響了疾病康復和預(yù)后[1]。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76例冠心病患者,依據(jù)護理模式分組,即觀察組:38例,男/女:22/16;年齡49~86歲,均值為(69.3±1.3)歲。對照組:38例,男/女:20/18;年齡47~87歲,均值為(69.5±1.2)歲。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如住院期間開展冠心病的健康知識宣教,督促患者嚴格戒煙戒酒,并給予飲食、運動等相關(guān)指導,出院后通過電話進行出院隨訪,并給予用藥、飲食等相應(yīng)指導;同期觀察組則在此基礎(chǔ)上應(yīng)用家庭參與護理模式,方法如下:(1)護患溝通:了解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情況,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語言溝通和交流。在此基礎(chǔ)上制定完善的家庭參與護理方案,并向患者與家屬講解該護理方案的流程內(nèi)容,從而提高患者與家屬的認知度和依從性;(2)出院后隨訪:患者出院前需要建立健康管理檔案,并對患者出院后的隨訪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出院后運用電話、微信以及入戶訪視等方式進行出院后回訪,了解患者病情、家庭護理執(zhí)行以及疾病康復狀況,并對相關(guān)信息進行詳細記錄。同時在隨訪過程中對于患者用藥、飲食和運動等方面的指導,指出患者及家屬在家庭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相應(yīng)的指導和幫助;(3)家屬參與: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家庭護理工作中,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和管理作用。引導患者逐步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嚴格戒煙戒酒,并保持低脂和低鈉鹽的健康飲食原則。同時,日常生活中發(fā)揮家屬的鼓勵作用,協(xié)助患者完成適當?shù)倪\動并堅持規(guī)律用藥,不斷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以及生活質(zhì)量;(4)心理護理:患者在出院后的定期回院復查中,需要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狀態(tài),特別是對于患者的焦慮、擔憂和抑郁等心理,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疏導,幫助患者解除思想負擔以及思想顧慮。
(1)2組患者均在其出院后3個月時進行隨訪調(diào)查,并利用ESCA量表對患者出院后的自護能力測評,包含患者的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共43個條目,為4級評分法,分值和患者自護能力之間成正比。(2)2組患者均于護理前、隨訪3個月末時利用SF-36簡明健康簡表對于生活質(zhì)量進行調(diào)查評估,該量表中包含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水平、精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6個維度,各維度均為0~100分。
涉及數(shù)據(jù)以SPSS19.0分析,數(shù)據(jù)標準差以(±s)描述,組間數(shù)據(jù)t、x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等自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P<0.05。見表1。
表1 2組自護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2組自護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分組 n 自我概念 健康知識水平 自護技能 自護責任感觀察組 38 30.26±4.19 43.62±5.19 40.97±3.95 32.39±2.76對照組 38 20.05±3.06 31.62±2.85 30.05±2.16 23.06±1.85 t值 6.073 8.605 6.529 6.305 P值 0.018 0.010 0.013 0.016
觀察組患者護理前S F-3 6量表評分為:生理職能(53.62±7.13)分、軀體疼痛(62.65±4.13)分、一般健康水平(57.19±3.71)分、精力(50.97±5.83)分、社會功能(60.10±3.39)分、精神健康(63.69±5.19)分;同期對照組:生理職能(53.59±7.20)分、軀體疼痛(62.60±4.09)分、一般健康水平(57.16±3.65)分、精力(50.95±8.95)分、社會功能(60.06±3.59)分、精神健康(63.70±5.20)分。2組患者SF-36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中P>0.05。隨訪末期,觀察組SF-36量表評分為:生理職能(82.65±7.19)分、軀體疼痛(80.03±2.97)分、一般健康水平(83.35±5.26)分、精力(80.95±6.91)分、社會功能(86.59±8.06)分、精神健康(87.97±5.98)分;同期對照組:生理職能(72.05±3.16)分、軀體疼痛(70.96±4.06)分、一般健康水平(73.65±3.95)分、精力(74.19±3.35)分、社會功能(71.05±5.97)分、精神健康(73.26±2.98)分。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比較中P<0.05。
冠心病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嚴格遵循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與此同時還需要改變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堅持合理的運動以及健康的飲食,因此注重家屬參與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康復效果。家庭參與護理模式是對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進一步優(yōu)化和延伸,有利于解決冠心病患者在出院之后依從性下降的問題。該護理模式的應(yīng)用能夠充分發(fā)揮家屬的積極作用,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家庭護理和監(jiān)督,有利于發(fā)現(xiàn)患者在出院后治療中的問題并給予相應(yīng)指導,同時在家屬的幫助下鼓勵患者規(guī)律服藥以及適當運動,并幫助其緩解其負面心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和自我護理能力[2]-[3]。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來看,觀察組患者在出院后隨訪中的自護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并且隨訪末期SF-36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運用家庭參與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