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琴
(宜興214221)
在紫砂藝術的世界里,最為我們稱道的就是其中濃濃的匠人之心。在如今科技如此發(fā)達,機械化生產已經占據(jù)了許多行業(yè)的時候,紫砂壺的制作依然在宜興紫砂匠人世世代代的傳承之中匠心守正、薪火不息,保留著作為“手藝人”最后的尊嚴。紫砂壺與其它茶具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泥料的獨特性和成型手法的不同,相較于瓷器、玻璃器皿的光滑和?;某潭龋仙皦剡@種介于陶和瓷的結構,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讓茶葉最純正的滋味釋放出來,同時還具有古香古韻的質感,紫砂泥料良好的可塑性也被宜興聰慧的紫砂藝人充分地利用起來,在前輩們的心手相傳和耳提面命之中,紫砂壺拍打泥片和鑲接泥片的成型手法在歷史的變遷中沒有消失,而是越來越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青睞。在2006年的時候,紫砂陶傳統(tǒng)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規(guī)范。紫砂誕生于宜興,興盛于宜興,也充分地反映出了宜興的山山水水、植被森林、民風民情,宜興紫砂藝人把自己對于生活的觀察和藝術的理解融入到了紫砂之中,帶我們走進了魅力無窮的紫砂世界。
紫砂套組“憶江南”(見圖1)一共有七件作品組合而成,包括兩把紫砂壺、四個杯子、一個托盤。整組作品以比較少見的形式呈現(xiàn),讓人感覺到耳目一新,同時把紫砂藝術的磅礴大氣和雋永婉轉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生動地詮釋了紫砂的迷人之處。先看這件紫砂提梁壺,壺身為四方形設計,在每一面的轉接之處曲折飽滿,把剛柔相濟的特點呈現(xiàn)出來,壺嘴向上昂起,出水非常爽利;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非常良好;壺鈕的設計采用了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橋鈕形態(tài),拿捏也非常稱手;方形提梁的設計和壺身遙相呼應,在提高了空間結構的同時,營造出虛實結合的氛圍,轉角的處理匠心獨運、過渡自然,搭配壺身“憶江南”的陶刻題材,非常契合主題,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提梁方器剛柔相濟的特點和魅力。另一把方壺則把江南常見的竹子形態(tài)融入壺中,壺身是竹編的結構,非常的巧妙和考驗匠人的功力。壺嘴、壺鈕、壺把都是竹節(jié)的形態(tài),和諧統(tǒng)一、完美契合,壺蓋上面的竹葉貼塑飄逸靈動,宛如清風拂過,竹葉婆娑,充滿了自然韻味。與壺相匹配的杯子兩大兩小,呈現(xiàn)扇形的姿態(tài),杯身也是竹編的設計,細節(jié)逼真、線條流暢,做工非常精致,同時還搭配一個托盤,恰到好處地把四個杯子組合起來,盡管是一個多件的組合,卻沒有一絲凌亂之感。從整體上來看這組紫砂套組“憶江南”,把江南的小橋流水、竹影搖曳等等元素都融合起來,通過大氣的整合和細節(jié)的捏塑,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江南的靈動秀美和溫婉可人。
圖1 憶江南套組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飽覽江南風光之后發(fā)出的感慨。江南,在國人的心目之中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界限,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重要的流派和概念之一。江南的水在纏綿悱惻之中帶給這里的人們鐘靈毓秀的品格和行如流水的思維,宜興的紫砂藝人在這樣的氛圍之中進行紫砂藝術的創(chuàng)作可謂是如魚得水,所以許多的紫砂器型之中會融合江南水鄉(xiāng)的元素,同時外面的友人來江南游玩之后,也會對這里的山水風景、人文景致流連不舍。這組紫砂作品“憶江南”正是有感于江南對于我們情感的影響和性格的塑造方面的因素,給我們心目中的江南烙下了深刻的印象。紫砂作為上天賜給江南宜興的寶藏財富,可謂是完美的天人合一,于是我把所有對于江南的記憶和特殊的符號通過紫砂藝術來表現(xiàn)出來,讓我們在喝茶品茗之中,感受到其中濃濃的人文雅韻。
在歷史上,我們古人留下了許多對于江南的贊美詩篇,在非常依賴農業(yè)的時代,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總是能給人以生存的物質保障和精神的動力源泉,在后來的手工業(yè)時期,又是江南手工作坊率先引領,經濟發(fā)展水平全面提升,在后來的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之下,江南地區(qū)可謂是中國發(fā)展最有活力、經濟水平最高的區(qū)域之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宜興紫砂在這樣的條件下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和廣泛的傳揚也是必然的結果。在今后的紫砂藝術中,我還會立足江南,帶給大家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