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七三一醫(yī)院(100074)仇德媛
深靜脈血栓是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嚴重并發(fā)癥,有報道顯示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病率高達7%~45%[1]。導致DTV的三大原因是血流滯緩、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損傷[2]。輕者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嚴重者可導致功能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或致殘。一旦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科學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可以避免血栓的形成[3]。臨床上對靜脈血栓缺乏科學的評估系統(tǒng)及系統(tǒng)化的預防護理流程,導致靜脈血栓護理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4]。目前仍停留在護理經驗階段,缺乏科學評估和個體化預防措施[5]。為了能更科學地評估和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我科通過應用深靜脈血栓(DVT)Autar評分表,在泌尿外科手術前后對病人進行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評估,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進行護理干預,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DVT的發(fā)生,加速患者康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20年1月泌尿外科238例手術患者,合并癥納入標準:冠心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87例,惡性腫瘤37例,腦血管疾病35例。按照疾病種類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19例,觀察組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65.47±12.25)歲,體重指數(shù)(21.36±2.03)kg/m2;對照組男性患者83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64.05±13.27)歲,體重指數(shù)(21.15±2.11)kg/m2。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癥、手術方式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方法。術前指導、術后活動、床上主被動運動、下床活動、防止深靜脈血栓知識的健康教育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運用Autar風險評估表進行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①量表包括7個模塊,分為年齡(0~5分);BMI(0~4分);運動能力(0~4分);手術類型(1~4分);創(chuàng)傷風險(1~4分);危險因素(1~4分);高危病因素(0~7分);評估時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逐項進行打分,再將所有分值相加得出總分,最高分32分。通過量表的危險因素綜合評分分成3級,危險等級:低風險≤10分,中風險11~14分,高風險≥15分。本組患者術前低風險68例,中風險34例,高風險17例。術后低風險22例,中風險49例,高風險48例。②由責任護士進行評估,常規(guī)評估分為3次,分別在患者入院6小時內、術前一天及術后當天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jù)評分結果確定風險級別,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中、高風險患者進行跟蹤復評,高風險3天復評一次,中風險一周復評一次,特殊情況及時復評。Autar風險分級。
1.2.3 常規(guī)護理方法:術前指導、床上主被動運動、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防止深靜脈血栓知識的健康教育等。①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或者下肢靜脈曲張等應予相應治療,戒煙酒。②飲食指導:術后給予低脂清淡飲食,多飲水,每日1500~2500ml,禁食水患者注意液體量,控制血糖和血脂,并做好宣教。③體位:手術后2小時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給予下肢抬高20°~30°,臥床病人每1~2小時翻身一次,鼓勵患者盡早活動下肢,進行橋式運動,早期下床活動,避免久坐及長時間行走。
1.2.4 低風險護理干預:①功能鍛煉: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進行踝關節(jié)的屈伸及環(huán)轉運動,每日3~4次,每次20~30個,每個堅持8~10秒,利用“踝泵”的作用加速靜脈回流速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術后第一天及第二天尤為重要,早、中、晚對下肢進行定期的被動活動,從足部遠心端向近心端按摩,壓力適中,每次10分鐘,進行主動及被動的股四頭肌、腓腸肌等長收縮鍛煉,促進靜脈回流,減少血栓形成。②臥床時頻繁變換體位,盡量避免膝下墊枕造成過度屈髖,阻礙小腿靜脈回流[6]。避免下肢靜脈穿刺。
1.2.5 中風險護理干預:除低風險采取的措施外,還需進行以下護理干預。①入院當日及術前認真準確的進行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的評估,對中、高危分值者責護組長高度重視,與護士長及醫(yī)生做好充分的溝通,責護組長參與醫(yī)生查房、術前討論、術后治療方案及康復方案的實施進行預防宣教。②對評分中風險的患者,責任護士在評估表上及床尾給予特殊標識,護士站黑板特殊風險病人提示,并在每班交接時引起重視,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護士長每日檢查保證護理計劃的實施。③對遵醫(yī)行為差的患者,要做到勤去看、多督促、看他做,多檢驗,保證患者遵醫(yī)行為的落實。④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每日兩次,每次15~20分鐘,該裝置能夠間斷充氣,分別對踝部、小腿和大腿產生不同的壓力,增加下肢血流速度,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使用前應準確評估患者有無使用禁忌證,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VT等。⑤肢體觀察:觀察患者雙下肢皮膚溫度、色澤、足部動脈搏動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向醫(yī)生匯報行下肢血管彩超檢查并采取及時的治療措施。
1.2.6 高風險護理干預:除低、中風險采取的措施外,還需進行以下護理干預。①對術前評分高風險患者,術晨穿彈力襪。②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每日三次,每次20~25分鐘。③藥物的應用:手術盡量不應用止血藥,高風險患者遵醫(yī)囑預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鈣,預防DVT的發(fā)生。用藥期間注意觀察皮下出血、手術切口滲血情況及消化道出血傾向等不良反應。④及時與主管醫(yī)生溝通,遵醫(yī)囑使用活血化瘀藥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周內發(fā)生下肢腫脹情況,下肢腫脹通過測量雙側小腿髕骨下緣10cm及髕骨上15cm處周徑,雙側周徑相差>1cm,即可判定出現(xiàn)下肢腫脹;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兩組下肢腫脹、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術后觀察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1例(0.84%),為左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對照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9例(7.56%),其中肌間靜脈血栓5例,腘靜脈血栓2例,髂靜脈血栓1例,可疑肺栓塞1例,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utar設計的DVT風險評估量表能夠為護理人員提供一種有效的評估方法,提供一種可以預測的指數(shù),護士通過系統(tǒng)性規(guī)整深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內容,使其更加全面、科學的進行評估,避免了評估內容的遺漏,能早期識別高危人群,并對中、高風險患者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針對評估結果的風險等級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有效地預防和減少了下肢腫脹及DVT的發(fā)生。護理措施的干預中發(fā)現(xiàn),護士對DVT預防護理工作的認知水平及病人的遵醫(yī)行為是減少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護士相關知識的培訓及對病人的健康教育督導,科學有效的護理評估提前預防或減少深靜脈血栓發(fā)生。
綜上所述,“Autar評分表”的應用,能為臨床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減少了下肢腫脹及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加速了術后患者的康復。